屈原《离骚》,“离骚”二字到底该怎样理解?

毒小寨文化 2025-04-07 09:30:51

屈原《离骚》,“离骚”二字到底该怎样理解?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但由于距今年代久远,又兼之诗中大量使用了楚国特有的方言词汇,故而文章非常不好理解,通释的工作难度很大。

就连题目“离骚”二字的意思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离骚”二字。

司马迁《屈原列传》里这样解释: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司马迁认为,“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离”通假“罹”,遭遇的意思,“骚”就是“忧”,遭遇忧愁,自然生怨,自然免不了“呼天”“呼父母”,说通俗一点,我很烦闷,所以要吐槽。

《离骚》也就是屈原的吐槽大会。

司马迁距离屈原的时代不远,而且汉初骚体诗盛行,楚文化鼎盛,司马迁又周游各地,求访过屈原事迹,他的这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而且从《离骚》全诗的内容上来说,有对理想的坚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有怀才不遇的愤懑(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有无故被谗的忧愁(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文题一致,司马迁诚不余欺。

班固在《汉书》里则有这样的解释“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遭遇忧愁,愤而作辞,这和司马迁的解释大略一致

,也再次证明司马迁的观点是可信的。

王逸的《楚辞章句》开始有了不同的观点,其《离骚经序》里说: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大概是说屈原被放逐流放,离别故都友朋,内心忧愁,就写了《离骚》,期望能讽谏君主。

怎么说呢?也能解释得通。屈原身怀“美政”理想,遭遇谗言,无端被流放,一腔悲愤,离别故都友朋,不知还能否转回。他回头看看这个“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世界,甚至想到了死,诗中就多次提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与亲朋诀别,与国家诀别,与世人诀别,人之将死,不吐不快,那就都倾泻而出吧,遂成今天的《离骚》。

除了上述两种观点以外,学术界还有一些其他观点,如游国恩等学者认为"离骚"即"牢骚"的转音,是排遣抑郁之作,这和司马迁的观点也接近。也有人主张“双重寓意说”,即二字既包含“遭忧”的现实遭遇,又暗喻“抒愁”的精神诉求。

总体上来说,司马迁的说法还是当今学界主流,无论是从历史溯源还是文题一致的角度来说都较为可信。

“离骚”者,犹离忧也。

0 阅读:9

毒小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