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孔雀东南飞》《陈情表》,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毒小寨文化 2025-03-29 10:01:12

《氓》《孔雀东南飞》《陈情表》,“舅夺母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读书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你能发现真实的自己和复杂的生活,你能领略世间的爱恨情仇和悲欢离合,最近在上选必修下册,对于《氓》《孔雀东南飞》《陈情表》,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弃妇诗中,女子被弃回到娘家,“兄”似乎总扮演着反面角色,冷嘲热讽,逼其改嫁,以至于“舅夺母志”都成了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了。

《氓》中,女子遭遇丈夫的背叛和家暴,回到娘家这边,本应是温暖的港湾,没想到却是——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他们不了解情况,或是不愿意去了解情况,只是一个劲地笑我。

《孔雀东南飞》里的“兄”就更过分了,刘兰芝被遣送回家后,母亲和“兄”都劝其改嫁,刘兰芝以与焦仲卿有约在先为由拒绝,她母亲倒还好,帮其拒绝了县令家的求婚,“兄”就不一样了——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兄”面对刘兰芝的拒绝,一下子就火了,把刘兰芝批评了一顿,这口气读起来完全就是家族族长,被休了,你还不改嫁,你想干什么?似乎就差直接说,这是我家,你还想赖在这里不成?

在古代的男权社会里,女子一旦嫁出去就是泼出去的水,不再是这个家族的一部分,甚至没有娘家主动去迎取而女子回家归省或被休回家,那都是这个家族的耻辱——

所以刘兰芝回家后“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羞愧地无地自容,忙解释“儿实无罪过”,我是无措被遣送回来的。

所以母亲看到兰芝回家,不是高兴,而是“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惊讶疑问,没去接你啊,你咋回来了?随后“阿母大悲摧”,痛苦不已。

所以刘兰芝的哥哥不顾亲情,非要逼刘兰芝再嫁,“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长兄如父,不得不听,刘兰芝只好立马答道: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注意,刘兰芝被遣送回家,不是自称回家,而是“还兄门”,来到哥哥你家,既然在你家,那就得听你话,“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任凭你处理吧,让改嫁就改嫁吧!

未嫁之前,那是父母家;既嫁之后,那是哥哥家,很扎心,也很现实。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有时候兄弟姊妹之间也是如此。

《陈情表》里李密自述自己的遭遇,有一句话“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我四岁的时候,母亲在舅舅的劝说之下改嫁了,还是“兄”。“舅夺母志”成了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这就说明“逼迫兼弟兄”绝非个例,很是普遍。

当然,兄妹情深的也不少见,袁枚的《祭妹文》就足见真情: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

妹妹遇人不淑,因为坚守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以至于抑郁而终,早知如此,你还不如不读诗书,不明这些道理,遇人不淑,不如早离,还不至于死;既死之后,后事尽归于我,我来给你养育子女。

0 阅读:4

毒小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