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式教学,别忘了还有这样一种评点方式

寒假期间,《哪吒2》爆火,很多人喜欢,自然也会有人不喜欢,会有人质疑。
怎么可以这样改编呢?完全颠覆了传统神话中的很多人物形象,这不是毁经典吗?这不是乱编吗?
先消消火,咱们慢慢说。
一部作品流传后世,成为经典作品,那就在于它能打动一代又一代的人。当然,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部作品能打动每个人的点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哪吒神话,有人看到了他的叛逆,有人看到了他的反抗精神,当然也可能有人只是单纯羡慕他的神力……
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去鉴赏作品,审视作品,评点作品。
简单地说,审美即评点。
所以,不妨宽容一点,既然是评点,就应该允许评点的主观性、多元性,惟其如此,这个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万紫千红总是春,只要不是低俗地恶搞或故意地曲解,那就应该允许解读的多元性。
回到语文教学,因此,如古人的诗话、词话、批注、笺释等评点形式流传至今,有很多都已成经典之论或不易之论,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可以拿来讨论、启思、结论等,是我们理解文本的一道重要窗口。
一如这些年特别喜欢考的“随文命题”形式,就是先给前人关于这个文本的观点(评点),然后让你在前任评点的基础上在做赏析,所以我也戏称这类题目为“赏析的赏析,评价的评价”。
如2023年全国甲卷第15题晁补之《临江仙》的题目设置: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这种出题形式很好,避免了出题的套路化,它建立在具体的文本评点基础之上,不可能重复,同时评点与文本唇齿相依,也能避免答题的套路化,空而不实的答案就不可能再得高分了。
直击核心素养,实现对学生真正能力的真正考察。题目设置学术化,有效避免应付考试的套路和技巧。
评点有很多形式,如诗话、词话、批注、笺释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对联形式。
对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形式多样,用途广泛,或即景生情,或因人而异,或触事感慨,同时兼具文学性和工具性,以此作为教学资源,同样能达到对学生的有效考察。而且对联篇幅短小,语言精炼,生活中常见,学生感兴趣,考察效果好。
在进行屈原《离骚》教学的时候,我搜集了三幅对联,以此考察学生对屈原的了解。
第一幅: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天问》是屈原的作品,是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精神的体现,也是屈原及其众多共同命运遭际“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无奈天问,为什么呢?问天天不语。
“江”指汨罗江,屈原投江自杀,后人无限感慨,凭江吊唁,河水呜咽,似有回音。
第二幅: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
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里评价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这副对联的上联正是这一评价的具象化,而下联同样写人们在汨罗江畔凭吊屈原的无限感慨。
第三副对联内涵丰富: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招魂》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对屈原的缅怀。“香草”则是屈原《离骚》所开创“香草美人”传统,简单地说,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屈原是第一个大规模给“香草”赋予“草语”的人,自此,花有花语,草有草语,“香草”自然就成了君子及美好品德的象征物和代名词。
“三户地”指楚国,当年楚国被秦国所灭,但楚国人耿耿于怀,力图复国,坚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个典故用在这副对联里,也是对屈原以身殉国的告慰。
“呵壁”是典故,有来历,据说屈原被放逐,经过楚国先王祠庙,悲愤交加,就创作了《天问》,并“因书其壁,呵而问之”,因此此处“呵壁”就是指《天问》,后面的《九歌》也同样是屈原的代表作,“天问”“九歌”,一腔忠诚,也只有汨罗江的江水知道了。
将对联这种评点形式引入课堂,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让学生在辨识中增长知识,形成素养,不失为一种好而高效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