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过“侗年”》《重阳》等7篇‖六下第一单元

迂夫子文吧作 2025-03-13 03:07:16

点关注,不迷路哦!

过“侗年”

————

糖糖

农历十一月间是我们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侗年”,又叫“冬节”。节日期间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吹芦笙、对歌、弹琵琶等文化活动,热闹非凡。

活动中男女老少身着民族盛装,尤其是姑娘们打扮得格外漂亮,她们头戴银花,胸挂项链,身着各色花衣。小伙子们手握芦笙,到寨子中心参加踩歌堂。

大家来到歌堂后围成一圈,踩歌堂就开始了。男女歌手自弹自唱,跟随在歌手后面的姑娘们,在歌堂里唱动听的歌。特别有趣的是,当踩歌堂进入高潮时,不少人家纷纷备好马匹,把自家的小伙子扶上马背送入歌堂,这就是侗家的“骑马捞堂”。这时,鞭炮声不断,姑娘们紧追着马,对坐在马上的小伙子唱起夸赞歌来。每唱完一首,小伙子就从马背上赠给歌手“谢歌钱”,整个歌堂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欢乐的活动结束了,人们开始享用侗族过侗年的三道美食——冻鱼、侗酒和生鱼片。节日前一天,各家各户备好“冻鱼”,“冻鱼”味道鲜美,甜而略酸,十分开胃,节日当天要以“冻鱼”祭祀祖先。侗酒是侗族传统的美酒,有三个品种,一是苦酒,二是桃花酒,三是套缸酒。到侗家过侗年若喝上这三种酒将终身难忘。喝完侗酒后再吃生鱼片,生鱼片有开胃醒脑解酒的功效,这可是平常很难吃到的佳肴啊。

点评

层次清晰,不蔓不枝:文章层次清晰的叙述了过“侗年”的习俗,全文叙述集中,不蔓不枝,语言朴实流畅。

行文流畅,可读性强:文章流畅连贯,行文流畅简洁,充分展示了侗族人民独特的民风习俗,生活气息浓厚。

过端午

————

湖北/廖新辰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柳枝挂在大门上,出门一望,白菜野花,遍地黄,风送花儿香。”歌谣响起,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

过端午肯定离不开吃粽子。瞧,奶奶正忙得不亦乐乎呢,又要准备粽叶,又要准备“五红”和“五黄”。看奶奶包粽子,我觉得是一种享受。只见她左手拿起一片粽叶,迅速地卷成漏斗状,右手抓一把泡好的糯米塞进粽叶,再抓几颗红枣,压紧,手指敏捷地用粽叶紧紧裹住糯米,用白色的稍粗的线把粽子几缠几绕扎紧。一会儿工夫,碧绿的粽叶、雪白的糯米,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粽子。

瞧着精致小巧的粽子,我的心直痒痒。聪明如我,包的粽子虽然不如奶奶那样紧实精巧,但也有模有样。爷爷感叹道:“现在的人怎么要买粽子呢?包粽子不难,还能把这个传统传承下去。”我好奇地问:“爷爷,包粽子有这么重要吗?”爷爷点点头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投江自尽后,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把他的遗体吃掉,人们就包了粽子、煮了咸蛋、装上雄黄酒,驾驶着小船,把这些食物投进江里喂饱鱼儿。端午节赛龙舟、吃咸蛋、喝雄黄酒的习俗就是这么来的。”

奶奶做了清水粽、牛肉粽……但我最喜欢的是红枣粽。煮好的粽子,深绿的粽叶映衬着洁白如玉的糯米,再加上几颗深红油亮的小枣,红白绿三色互相衬托,真美。咬一口,香甜软糯,回味无穷。

其实,回味无穷的怎么会只有粽子的香甜呢?

拜年啦

————

湖北/周曹梓奕

读一年级时,我跟随爸妈回到了老家。那年的大年初一,我拜了一个不一样的年。

当第一缕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村子里青石板铺成的路上时,弥漫着鞭炮味的村子已经热闹起来,到处是成群结队去拜年的人。

每家每户的大门都敞开着,堂屋的桌上摆满糖块、点心、水果、饮品,随时欢迎前来拜年的人。

拜年是有讲究的,进门之前,一定要大喊“拜年啦”,跑进堂屋,面对着长辈,呼啦啦跪下,欢天喜地地说:“新年快乐,多福多寿!”堂屋里的长辈会开心地伸出双手,寓意接住福气,接住喜气。

磕完头,主人会拉住孩子们给吃的东西。但大多数孩子笑嘻嘻的,并不主动伸手拿。主人便抓了糖果、水果,拿了饮料往孩子手里兜里塞……

一些讲究的人家,会事先兑换崭新的钱币,这就是最令孩子们心动的压岁钱了。“压岁”和“压祟”谐音,钱不在多,只图吉利。

虽然我回村不过七八天,但是在朴实的小山村里已然成了名人,大家给我的拜年礼明显要多一些。回到家中,我把口袋里的东西掏空,还来不及和家人说话,就被伙伴喊走,开始新一轮的拜年。

拜年是一种习俗,有着血缘至亲、乡亲邻里之间浓浓的人情味。现在,拜年的形式更多样了,可以是千里之外的视频电话,也可以是来自他乡的一条微信,但不变的是我们对彼此美好的祝愿。

点评

两位小作者分别选取了拜年和端午包粽子,选取精彩的场面和特写镜头,呈现出不一样的节日氛围。周曹梓奕同学抓住初一拜年不一样的“点”,小山村真实纯粹的新年气象跃然纸上。廖新辰同学将过端午的意义不留痕迹地镶嵌在与爷爷的对话中,既描写了过端午的经历,也将自己的感受巧妙地倾诉出来。

尊老敬老在重阳

————

安徽/钱雨杰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中国人就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

九九重阳,代表着天长地久,也代表着尊老、敬老、爱老。现在的人们也越来越看重这个中国的重阳节了,因为重阳不光是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把关爱老人之风传向全国各地,让大家都来尊老、敬老、爱老。

(请你划线:以“九九”的寓意开篇,引出尊老敬老的主题,催人深思,富有感染力。)

金色的秋天也给老人们带来了健康与活力。每逢重阳佳节,敬老院里人流如潮,热闹非凡。这天清晨,我早早地起床,赶去蛋糕店买重阳糕,去敬老院参加看望老人的活动。提着蛋糕,我快步走到渡头敬老院。里面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带着自己最真挚的祝福,与老人们共度佳节。我急忙献上热乎乎的重阳糕。软软的甜糕是爱的传递。重阳佳节的敬老院,上上下下洋溢着节日的气氛,热心的人们都来看望孤寡老人,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老人们饱经风霜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正如窗台上那盆盆盛开的菊花。

(请你划线:用秋菊喻老人的笑容,既应景,又表现了以“我”为代表的人们尊老敬老的行为温暖人心。)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传承中华美德的载体。清明之感恩、端午之爱国、重阳之尊老……无不闪耀着传统美德的光辉。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最好体现。重视传统节日,丰富节日的内涵,就是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富有魅力的传统习俗推广开来,在全社会形成风尚。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有责任将传统节日传承下去。

(请你划线:这一段表达了对人们重视传统节日的希望,自然生发了传承民俗文化的责任感。)

点评

文章以重阳节尊老敬老为主题,叙述了一次作者亲身参与的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的活动,表达了重视传统节日和立志传承传统文化的心愿。语言朴实流畅,情感真切自然。所谓“文章合为时而作”,可以说作者做到了这一点。

拜神

————

北京/郎智涵

大年初二,天蒙蒙亮,我睡眼惺忪地提着装满食物的篮子,跟在手拿鞭炮、香烛等祭祀品的姥爷身后去拜神。

穿过一片竹林,我们来到专门供奉土地神的寺庙里。听姥爷说:土地神是神仙体系中最底层的群体,和老百姓走得最近,香火也最为旺盛,几乎遍及乡野。人们对土地神的崇拜实际上来源于古人对土地的崇拜。

土地公土地婆都披金戴银,慈眉善目地端坐着。四周弥漫着浓浓的香火之气,是香烛烧尽散发出来的独特味道。姥爷燃了香,让家中小孩聚在神坛前,郑重地递给每人三支。我小心接过,学着姥爷虔诚的样子,双手合十,对着土地神鞠了三个躬。抬眼时,看到几位老人颤颤巍巍地走来了。他们开始烧香拜神。满头银丝的老人们自顾自地燃起了火烛和香,粗糙的手紧紧地捏着三支细细的香,摇晃着拜了三拜,嘴里碎碎地念叨着。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的刻痕,都在此刻安静地舒展开。因为有他们,庙里的檀香更加浓郁了。

父亲开始放鞭炮。片刻间,噼里啪啦的声音叫醒了乡村的清晨。

姥爷和几位老人的神情十分安宁。我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但我能感受到,他们对土地和土地神有着最真挚的感情。或许这就是拜神的意义:感谢土地神多年来的眷顾,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但站在庙里的孩子只有我们几个。另外几个老人孤身前来……

点评

郎智涵记录和姥爷一同拜土地神的经历,运用过渡句把资料自然地插入习作中,并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老人上香进行细致的描摹,由此让读者感受到老人对土地的感激。结尾的留白引发读者的无限思考。

贴春联

————

河北/陈一诺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我的家乡,每逢春节,人们总会郑重其事地贴春联,有辞旧迎新的寓意,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请你划线:引用诗句开篇,既表现出春节的祥和气氛,又增添了文采。)

大年三十一大早,爷爷就开始张罗贴春联。茶几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春联,红红的,让人一看就心生喜悦。爸爸搬来一架梯子,负责贴春联;爷爷负责分配春联;我呢,就是一个风驰电掣的“快递员”。

爷爷拿起一副最大的春联,说:“这是贴大门上的,先贴这个。”我轻轻地捏着,大声念起来:“喜居宝地千年旺。”爷爷笑呵呵地念出下联:“福照家门万事兴。”我笑着说:“这副春联写得真好啊,预示着咱们家快快乐乐地居住在这个好地方,福气多,学业旺,财源广,事业兴!”爷爷听了笑得合不拢嘴。

我踮着脚,把“喜居宝地千年旺”递到爸爸手中。爸爸接过去,想贴在左边。我连忙叫停,说:“这副春联的横批是从右向左读的,所以上下联也要按从右到左的顺序来贴。这是上联,应该贴在右边。”“你说的还真有道理。不过,你确定这是上联吗?”爸爸皱起眉头问。“当然。春联讲究平仄,平是一、二声,仄是三、四声,一般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您看,这里最后一个字是‘旺’,是仄声,当然是上联啦!”“我的孙女连春联里的学问都弄得一清二楚,真是博学多才呀!”爷爷骄傲地夸赞道。

(请你划线:贴春联时的这个小插曲设计巧妙,不仅展示了小作者丰富的知识积累,还给读者普及了关于春联的知识。)

最后,就剩门上的大“福”字没贴了,看我来大显身手。我估摸了一个中心位置,小心翼翼地把“福”字贴上,然后按平、贴牢。我后退几步再一看,发现粗心的我竟然把“福”字贴倒了。“爸爸,福字贴倒了,怎么办呀?”爸爸把手拢在耳朵边,大声问:“你说什么?”“福倒了!”我喊道。爸爸哈哈大笑:“福到了,福到我家了!”我恍然大悟,也跟着笑起来。幸福的笑声飘出很远很远。

(请你划线:通过对话表现倒着贴“福”字这一风俗和寓意,颇为有趣。)

春联贴好了,家中里里外外一片红,那么鲜艳,那么喜庆,预示着新一年我们即将走进更加红红火火的生活。

春节贴春联,承载着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寄托着人们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黏黏的“小年”

————

浙江/朱璨杭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听爸爸说,江山市有“六月过小年”的习俗,一般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至六月十七日之间。其间,村民们烧香祭祖、驱邪辟秽、走亲访友,如过年一般热闹,故而称之为“小年”。江山的“小年”有一项特殊的风俗——打糍粑。去年我和妈妈被邀请到江山表舅家过“小年”。在那里,我第一次体验打糍粑。

首先,表舅将在温水中泡了五个小时的糯米,倒入木质的饭甑里用旺火蒸。我自告奋勇蹲守灶前当起了“伙夫”,木柴被我有条不紊地塞进灶膛里,火舌舔着锅底,对于见惯了燃气灶的我来说,这实在太好玩了。表舅妈则将蹲在房屋角落、呼呼大睡了一年的石臼搬了出来,清洗待用。

厨房内,热气弥漫,小孩子们进进出出看热闹。大火很快就把糯米蒸成了软糯飘香的糯米饭。好戏正式开场了。只见表舅妈将糯米饭倒进石臼内,表舅马上腿一伸一曲地用木杵一上一下地捣,嘴里还时不时喊出“嘿呼嘿呼”的号子。“咚、咚、咚”……巨大而又带着弹性的敲打声一直在我耳畔回响。慢慢地,糯米变得越来越黏稠,不一会儿,原本松散的糯米饭就开始抱成了团。我看得心痒痒的,央求表舅让我也试试。表舅爽快地答应了,哈哈一笑,顺手就将木杵递给了我,并吩咐:“小心一点,自己别被粘进这糍粑里嘞。”

我信心满满地接过木杵,摆好了姿势,起手。哎呀,黏人的糍粑紧紧地抱住了木杵,不肯放手。我继续使劲,半天都没有将石臼内的木杵提起来,还弄得满头大汗,惹得围观的长辈们哈哈大笑。原来打糍粑真是件力气活!幸好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石臼中,糯米饭已经摇身一变,成了白如雪的糍粑,白白胖胖、韧性十足,让人垂涎三尺。

糍粑打好了,大家齐心协力把糍粑从石臼里拉出来,摊在事先撒了一层米粉的簸箕上。我看着冒着热气,充满韧性、黏性的糍粑,不停地咽着口水。终于到了品尝环节,我马上夹起一块糍粑在红糖里蘸蘸,那白胖的糍粑,顿时穿上了一件暗红色的薄衣,咬上一口,软糯香甜,恰到好处,美味极了。

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过“小年”,吃糍粑,笑着、闹着……甜甜的糍粑,把亲人们粘在了一起,相亲相爱、其乐融融。

点评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小作者从父亲的口中了解到江山市过“小年”的习俗,并重点介绍了“小年”习俗中最独特的部分——打糍粑。小作者用凝练而生动的笔墨,向读者详细介绍了糍粑的制作过程,其中穿插自己的亲身体验,让文章更具画面感。结尾处将亲人们其乐融融的场面巧妙地点了出来,将传统习俗的意义做了升华。全文一气呵成,文笔细腻,重点突出,让人读后如见其行、如闻其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