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2世纪-234年),字文长,荆州义阳郡人,三国时期蜀汉中期重要将领,作战英勇、并有将略、屡立战功,深得蜀主刘备信任、丞相诸葛亮重用。于诸葛亮北伐时期出任前军师,参与北伐时前线战事之决策。

随着蜀军在夷陵之战中战败,大量精兵强将战死,加之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法正、许靖等一批文武重臣也在这几年中先后离世,蜀汉政权突然面临着极为严重的人才断档。章武三年(223 年),刘备病逝于永安,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后主刘禅继位后,委诸葛亮以重任自此进入了诸葛亮执政时期。
在刘备时期就崭露头角的魏延,是一个怎样的虎将,又为何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结局?
1.魏延投奔刘备
魏延,义阳人,汉时属荆州南阳郡,许多人依此将魏延归为荆襄势力。首先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何为“部曲”?这里原来为军队的意思,后来延伸出私兵的性质,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平民不得不依附大族以求自保,大族也需要武装力量来维护自身利益,魏延在投奔刘备之时至少是一名拥有自己私人武装的将领,地位就不能与私兵相提并论。也就是起初魏延是带着自己的武装力量投奔刘备。至于“牙门将军”一说,在刘备时代,军中牙门将军一职只有赵云与魏延曾经担任过。

早在刘备还在公孙瓒手下时,赵云就已经追随刘备,之后他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曹操大军南下荆州时,赵云救阿斗有功(在《三国志》中的描述不是那么精彩,在随后的《三国演义》中关于赵云七进七出,杀得天昏地暗、九死一生)因此升为牙门将军。赵云作为刘备元从势力心腹,在兵败势微、局势凶险之际,不仅护住了甘夫人,同时还保住了刘备当时仅有的独子,凭借这样的功绩才升为牙门将军。

2.魏延坐镇汉中
建安二十年(215 年)对刘备阵营来说是一个极为艰难的年份。这年年初,眼见刘备阵营急速壮大,其同盟孙权如坐针毡,于是他派人向刘备索要荆州。然而荆州是益州的东大门,刘备自然不肯相让。为了不撕破脸皮,刘备敷衍着答应得到西凉才能归还荆州。孙权为此感到十分不满,于是派吕蒙率兵进攻,企图武力夺取荆州三郡。刘备也不甘示弱,亲率大军五万进入公安,与关羽形成犄角之势与吴军对峙。吴蜀联盟出现严重裂缝,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但同样在这一年,曹操大军向西进军拿下汉中。汉中是益州的北大门,易守难攻,这对于刚刚安定下来的蜀地来说是极大的威胁。一时之间,蜀汉人心惶惶,刘备刚刚有所好转的形势立马急转直下。虽然曹操并未在第一时间继续进攻蜀地,但是为了避免同时与曹、孙两家开战,刘备紧急与孙权谈判,与孙权均分荆州。处理好东线事务后,刘备将主要战力集中在了北线,决定攻下汉中地区,稳固蜀地防守阵线,于是长达数年的汉中之战打响。

汉中之战的第一阶段,曹操军更为主动,他先后派手下大将夏侯渊、张郃袭扰巴郡,刘备令张飞进兵与其战于瓦口,最终将曹兵击退。第二阶段,刘备亲率大军进入汉中战场,手下吴兰、雷铜奉命进兵武都,不料战事不利。后刘备进兵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等相持。在定军山之战中刘备据险而守,与来夺取定军山的夏侯渊军短兵相接,最终夏侯渊战死曹军败绩,汉中战场形势逆转。第三阶段,眼见汉中战事不利,曹操便也亲自率军加入汉中战场,然刘备以险据守,始终不与曹操交锋,只是派黄忠、赵云等人不断袭击曹军粮草。汉中地势艰难,曹军运粮不易,逃兵日多。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夏,曹操决定撤兵,汉中战役以刘备胜利告终,这也是曹操与刘备这对老对手在战场上的最后一次直接交手。

汉中在经过四年多艰苦战斗后终于为刘备所有,赢下这场战役对刘备阵营来说意义重大。首先,占领汉中后刘备完全占有益州天险,曹操若想进攻刘备唯有汉中这一个方向。其次,汉中的战略地位非常关键,由汉中以西可袭扰曹魏凉州地区,断其陇西;由汉中以东可直接威胁关中重镇长安;由汉水、沔水而下可取荆北的魏兴、上庸,堪称绝佳的北伐基地。最后,汉中战役的胜利延续了自赤壁之战以来刘备阵营迅猛的上升势头,刘备与曹操直接对话的胜利,极大鼓舞了阵营内部士气,增强了许多观望人士对刘备的信心,为北伐打下良好基础。

在汉中战略意义如此重要的情况下,挑选镇守汉中的人选就显得尤其关键。平定汉中之初,刘备帐下人才济济,张飞、马超、赵云都是很好的人选,其中张飞更是呼声最高的一个。刘备却出乎意料地选择了当时仅为牙门将军的魏延,为了打消众人的疑虑,刘备特地大会群臣,于众人面前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作为刘备军中的后起之秀,魏延在众将面前豪言“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在这样一番答对后,群臣并没有认为魏延这番言论是狂言妄语,反倒认为这是一种豪气云天的壮言。

虽然众人对这个人事安排感到十分惊讶,但却没有人提出异议,即便是张飞也并未见其有不满表现。之所以蜀军中对此并无异议,应是认可其在入蜀战役、汉中战役中的表现,对其能力表示信任。于是刚刚被升为镇远将军的魏延便与关羽一同成为刘备阵营仅有的两大防区都督,足见刘备对其能力与忠诚度的信任。

魏延也的确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很好地完成了镇守汉中的任务。魏延在镇守汉中期间采用“实兵诸围以御外敌”这样的防御策略。他清楚地认识到汉中于蜀地而言乃咽喉要地,在汉中的守备问题上必须慎之又慎,只需要聚重兵于汉中外围以险相据,纵使有十万大军来袭也无计可施。故而在魏延任汉中太守期间,曹军几乎没有找到进攻蜀地的机会,即便在蜀汉夷陵之战惨败、国家形势动荡之际,魏延镇守的北线也丝毫没有给曹魏以可乘之机。

刘备逝世后,蜀汉政权功臣宿将凋零,老一辈大将中只剩下赵云一人。因此诸葛亮执政之后,年富力强的魏延自然而然得到重用,成为当时蜀汉政权军中的第一人。建兴五年(227 年),诸葛亮进驻汉中,“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蜀汉北伐被列入计划表中。从建兴六年(228 年)开始,诸葛亮先后六次北伐,每次出征常以魏延为先锋。建兴八年(230 年)魏延率大军西入羌中与曹魏名将郭淮等交战,大破敌军,魏延也因功“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登上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巅峰。

3.魏延与杨仪的争端直到魏延的“反叛”
虽然魏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但实际上其在蜀汉政权内部却过得却越发不顺。刘备在时,魏延官职尚低,可那时刘备对他另眼相待,破格提拔魏延镇守汉中,那时魏延得到足够的信任与尊重。然而刘备去世之后,虽然魏延的官职越来越高,可是他在人际交往方面却显得相当惨淡。魏延总是与人针锋相对,不过由于魏延才干过人,因此虽然众人与其关系不佳,但也都认为他很有可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故而大部分人对魏延都是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但也有例外,最典型的就是杨仪。

杨仪,襄阳人。他在建安年间离开了荆州刺史傅群而转投关羽,之后逐渐得到重用。诸葛亮执政以后,将其招入丞相府中。由于杨仪在参赞军务保障后勤方面能力极强,因此诸葛亮对其极为信任。但杨仪性格上较为偏激,由于诸葛亮北伐时常以魏延、杨仪二人为左右臂膀,因此接触之中两人时常发生冲突,诸葛亮对他们之间的矛盾纠葛感到相当头痛,为此他曾安排费祎尽力调解魏延、杨仪间的矛盾。在诸葛亮还在世时,他尚且能够凭借他本人的威望以及费祎的居中调停来压制住他们二人,但是一旦诸葛亮去世,两人间持续恶化的关系便会成为蜀汉政权内部的一大隐患。

建兴十二年(234 年)春,蜀汉政权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之后又一次发兵北伐,这也是诸葛亮执政时期内的最后一次北伐。这次北伐中,蜀汉政权表现出了毕其功于一役的气势。此次北伐的进攻方向是由斜谷进军进而直取武功的五丈原。五丈原位于渭水南岸,离长安不远,这表明本次北伐诸葛亮将目标定为长安。

蜀汉大军已经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然而与之对阵的司马懿却坚壁清野,事必躬亲的诸葛亮在百余日的相持之后猝然病倒,最后病逝于军中。主帅临阵去世给蜀汉内部带来了巨大的震动,稍有不慎这支倾蜀汉全国之力的大军就会在敌国境内全军覆没,因此这支大军由谁继续带领以及是去是留这两个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但谁都没有想到诸葛亮去世带来的连锁反应来得如此迅猛,而且给蜀汉政权带来重创的并非是魏军而是蜀军内部。

关于诸葛亮在临终前曾经召开秘密军事会议
《三国志》中《魏延传》记录了诸葛亮在临终前曾经召开过一次秘密军事会议,参会的人主要是杨仪、费祎以及姜维。会议最终的决议是由杨仪等人负责大军撤退事宜,魏延断后,姜维在其后。更重要的是后面那句,如果魏延不听从军令,那么大军可以自行撤退不用理睬魏延所部。

关于这一次的会议的真实性确实很难让人信服。按照会议的决议来执行,在蜀汉军中官职最高的是身居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的魏延必定会表现得相当不满,甚至于出现“反叛”。
在“军事会议”之后,蜀汉大军秘不发丧,杨仪派费祎前往魏延所部揣测其意。既然之前的“军事会议”是密会,那如何让魏延知晓并达到将其逼反的目的呢?费祎就在其中扮演了一个相当关键的角色。费祎通过试探魏延这样的一个举动,将密会的内容恰如其分地传递给了魏延。魏延果然勃然大怒道:丞相虽亡,不是还有我吗?丞相府官吏处理丞相后事,我自当率诸将杀贼。怎可以因为一人而荒废蜀汉基业?

魏延透露出了两层意思,第一就是魏延要带诸军继续北伐,诸葛亮虽死但只需由丞相府中的这些官员护送灵柩回国就好,第二就是魏延绝不可能听从杨仪的指挥,去负责断后工作。这其中第二层含义应当在杨仪费祎等人的意料之中,但第一层含义的吐露才是真正断送魏延政治生涯的深层原因。魏延要求丞相府属官员护送灵柩回国,这无疑会使北伐大军中丞相府的力量消失殆尽,失去军权将大大不利于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蒋琬、费祎等人的顺利接班。因此当魏延此言一出,其结局就已经注定。

之后费祎的举动彻底改变了该事件的走向,原先事态发展到现在其实质上还只是蜀汉大军内部的去留问题。然而费祎先是假装答应与魏延联同署名告知诸将继续北伐,随即哄骗魏延声称自己先回营说服杨仪,直到费祎离开后魏延才发现事情的不对劲。他派人观察杨仪等军的动向,发现诸军已经准备依次撤退。得知自己被大军所抛弃、为费祎所欺骗,魏延感到极其愤怒,长期以来倍感孤寂的魏延此时情绪失控,费祎利用了魏延所部与蜀汉大军间的疏远,通过哄骗魏延,从而使他怒而起兵。

在杨仪、费祎等人的合力设计下,魏延被成功“逼反”。此时坐镇朝中的后主刘禅面对杨仪、魏延两人互相举报对方反叛的上表显然有些手足无措,对于诸葛亮的猝然离世以及之后发生的变故,后主并未做好准备。
杨仪派王平等人迎战魏延,在王平的一番政治喊话后,魏延所部逃亡者众多。军马溃散后魏延只能率其子等数人逃亡,最终为杨仪安排的马岱所斩杀,之后魏延被夷三族,最终含冤而死。

4.魏延之死的可能性原因分析
魏延虽然是荆州人,但却不属于荆襄势力。其原因就在于他最初只是一个中下层的部曲将,与其他荆襄文武官员不同,他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功绩一步步从底层爬到权力最高峰的。
事情发展到最后,他与杨仪竞相上表时,甚至没人愿意为魏延说话。虽然在诸葛亮执政后期,魏延已经成为武将中的头号人物,拥有极大的话语权,然而诸葛亮心目中的接班人却并非魏延,当然也不是杨仪。诸葛亮在世时就已经选定蒋琬、费祎等人为接班人。不过即便诸葛亮有意栽培,但是在军事方面蒋琬、费祎等人的威望仍稍显不足。从魏延的性格来看,诸葛亮的这群接班人根本没人能制住魏延,确切说在刘备、诸葛亮之后就已经无人能够指挥魏延了。

诸葛亮并非没有试过让年轻一代在战场上立功树威。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就对其非常看好的马谡委以重任,结果初次上阵的马谡惨败街亭,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只能挥泪斩马谡以平众怒。此后,诸葛亮再也没有试过让新人担当如此重任,包括后来诸葛亮新收降的姜维。长期跟随诸葛亮的费祎了解诸葛亮心中接班人的人选,于是以有着荆州出身、东州势力身份的费祎为中间点,杨仪、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出于共同的政治利益短暂结成了政治同盟,也正因为如此,在魏延南下时,蒋琬才能够统领原属于董允的宿卫诸营北上,处于围剿之中的魏延也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整个魏延“反叛”事件,其实质是蜀汉政权内部的权力斗争。魏延心底有反叛的念头吗?自始至终魏延只是一个处在“言乱”阶段的失意人。政治斗争意识不足的魏延最终以被诛灭三族的结局结束了自己孤寂的一生。
从某种角度而言,魏延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从没有在诸葛亮为核心的“丞相府朋友圈”中,并且魏延的“不同人情”势必会阻碍新进势力的崛起。所以魏延说到底,就是没有掌握足够的资源下,挡住了别人的路,还没有自知之明,必然遭到清洗,事实就是如此残酷。

5. 关于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执政后,在军事上非常倚重魏延。但在北伐的路线问题上诸葛亮与魏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建兴六年(228 年),沉寂已久的蜀汉政权突然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魏雍州地区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由于蜀汉政权自刘备死后已经许久没有向中原进军的动静,曹魏政权也相应放松了对西线战场的警惕,而将防御重心放在了南方的孙吴上。对于蜀汉此次北伐,曹魏政权毫无防备。当时陇右地区的天水、南安、安定、陇西、广魏五郡中已有三郡投降,若陇右地区完全为蜀汉政权所据有,曹魏政权极有可能失去对雍州以西区域的控制权。

此时曹魏政权中负责西线战场的统帅是坐镇长安的夏侯楙,是一个志大才疏之人。从战前曹魏的战备情况以及魏守将的安排上来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确实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如果蜀汉第一次北伐并不是仅仅将目标放在陇右地区的话,蜀汉确有可能收获更大的战果。因为马谡的指挥不力,蜀汉丢失要地街亭,最终第一次北伐失败。此后曹魏政权意识到蜀汉较孙吴威胁更大,便将防御重心移至西线战场,从此北伐愈发困难,这也更衬托出第一次北伐时机的珍贵。

关于“子午谷奇谋”(作战宗旨:子午谷之计的作战宗旨是仿效汉高祖刘邦与韩信分路合击,协同作战,利用各参战部队的相互配合,形成主攻、佯攻等多路进攻态势,以出敌不意方式发起的战略性突击,具有隐蔽性强、行动迅速的特点。蜀军利用魏军疏于戒备的情况下,以急行军方式穿越子午谷道,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摧毁魏军主将夏侯楙的抵抗意志,迫使其乘船出逃,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标。)很多人以为最终最终目标在于长安。是特指第一次北伐,长安守将因为是夏侯楙,但其实魏延对后续“子午谷奇谋”作了相应调整,针对不同的战场形势和北伐目标,提出分兵之策,将最终的战略目标放在了潼关上。

当然,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并非绝无问题,汉若要分兵袭取关中,兵少不足成事,兵多则风险巨大且保障困难。之所以曹魏对于子午谷一路疏于防范,正是因为子午谷道路艰难不便行军。在之后的太初四年(230 年),曹真曾数路并发,进攻蜀地。从子午道南入,结果碰上大雨三十余日,连子午谷都还没走出去就不得不退兵,子午谷路况之差可见一般。当奇袭军在谷中因地势艰难而放缓速度之时,奇袭便很有可能沦为被围剿。

从诸葛亮的角度来考虑,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如果任由魏延率军由子午谷奇袭,一旦失败不仅要付出奇袭部队全军覆没的代价,对蜀汉政权来说更为严重的损失是失去魏延这样的顶级将领。战争是一场国力的较量,曹魏可以承担得起失利,而蜀汉却不行。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重任,自然要从全局角度来考虑。

相比于冒险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更偏向于陇右战略。陇右地区靠近羌、胡,自刘备时起蜀汉政权便利用马超等人的影响力笼络羌、氐等少数民族,而占据着雍凉地区的曹魏政权因为与其直接接触,时有摩擦发生,因此该地区对曹魏政权的向心力值得怀疑。同时陇右地区民风尚武、盛产骏马,如果能将此地据为己有,那么对蜀汉来说将是极大的国力补充。夺下陇右地区后,便可以以此为进攻关中的根据地。因此以诸葛亮的角度观之,陇右战略更为稳妥、长远,是更好的方案。

其实魏延与诸葛亮的方向之争更多是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诸葛亮以统帅的角度考虑问题,未免保守;魏延以武将的角度考虑问题,未免激进。两者间并无打压之说,对诸葛亮来说魏延仍是他眼中值得信赖的第一大将。但是对于人际惨淡,倍感孤寂的魏延来说,难免感到不满和抑郁,自视甚高的他便“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人际关系的不佳以及仕途上意见未被认可带来的抑郁也为之后魏延的悲剧埋下祸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