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是摧毁东汉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本就摇摇欲坠的东汉顿时四分五裂。覆巢之下无完卵,当时的荆州陷入瘫痪状态。刘表初入荆州在初平元年(190),这一年刘表的前任荆州刺史王睿被长沙太守孙坚杀害。
刘表此人相貌伟岸,身高八尺有余,当时的“风评”极好。相比于之后的刘备,刘表的的皇室宗亲堪称根红苗正,《后汉书》中记载刘表为当时的“八顾”之一(《三国志》称为“八俊”),用现在的评论是海选海内外,“中华八大好青年”之一。

在上任荆州刺史之前,刘表积极从政,但是由于士大夫被宦官残害,作为士大夫的代表,刘表每每碰壁,直到大将军何进掌权后,刘表跃升到北军中侯。初平元年(190),荆州群龙无首,朝廷也爱莫能助,所以汉灵帝也只能认为刘表能够稳定荆州的局势,对其任命,于是刘表鲜衣怒马,忐忑不安走马上任。

1.刘表联合当地宗族稳定局面
刘表初入荆州,当时的局势相对很复杂,从外部层面上,东汉王朝早已分崩离析,除了名义上对刘表的任命,实质的军事援助已成为奢望;荆州北面被袁术侵占,当地宗族各自为战,屯兵自首;荆州内部的匪寇遥相呼应,占地为王。

刘表望着一纸任命,只能心中暗暗叫苦。但刘表静下心来,摆在面前的困难很多,但是解决方法也是有的,首先,刘表是中央任命的刺史,在古代讲究的就是名正言顺,即使手中没有可用之兵,一旦能够稳定局势,以朝廷之名,扩充军力,也是顺理成章的。问题是如何“借兵”?

刘表知道袁术四世三公,现在天下有变,招兵买马,狼子野心。袁术没有在此时吞并荆州,也仅仅是缺少出兵的理由,当下不能借袁术的兵平乱,毕竟请神容易送神难。荆州幅员辽阔,虽然匪寇众多,但都是乌合之众,并且多行不义,一旦合作,刘表对于百姓没有交代。

此刻刘表唯独没有拿定主意的是联合当地宗族,靠荆州自身的力量还是联合外部军阀。考虑再三,刘表决定荆州政权的本土化策略为上策,当即拜访了南郡人蒯越、襄阳人蔡瑁等豪强,由于核心目标的一致(即荆州需要稳定的局势,才有更好的发展)。
刘表高举仁德的旗号,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采用不服从的豪强以及匪寇各个击破并善待俘虏的政策,一下子看似复杂多变的荆州叛乱转为稳定和谐。

2.刘表治理下的荆州
荆州政局本土化
刘表刚到荆州的时候,是在得到当地豪族的支持才稳定住荆州的局势,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刘表自然明白他们的价值,也继续依靠着这些当地大族来治理荆州。这些荆州当地大族自然成为了刘表政权的统治基础,其中蒯越、蔡瑁两个家族更是刘表得以立足荆州的中坚力量。因此,刘表极力地拉拢这支力量。

刘表任命蒯越为章陵太守,封樊亭侯,并封他为大将,执掌兵权。对蔡瑁也是委以重任,先后担任江夏、南郡、章陵太守等职,并且为了更进一步巩固同蔡氏的关系,刘表还迎娶蔡瑁的姐姐为妻,建立政治联姻的关系。对于蔡瑁来说,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他扮演着刘表的军事的角色,可见,刘表对他的重视。除了依靠荆州当地的大族之外,刘表还注意吸收本地和外来名士参与政权,借此来扩大统治基础。他的幕僚主要就是荆州名士,从事中郎由韩嵩担任,别驾由刘先担任,为了劝庞德公出山,刘表还亲自到其家中拜访,非常有诚意的进行邀请。刘表爱才若渴的做法,赢得荆州地方大族的支持,使荆州在北方频繁战乱的背景下,远离了战争,保持了相当长时期的和平与稳定。同时,北方人民为了避开战乱大量涌入荆州,并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使荆州地区的荒地迅速开垦,经济迅速发展。和平与稳定的局面,经济的繁荣又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外来人才涌入。

维持与东汉朝廷的关系
襄阳三面环水,汉水自西、北、东绕道南流;三面靠山,襄阳城南面是险峻的砚山山系,以及虎头山和百丈山,这三座山连成了一个整体,屹立在汉水的西面,这就构成了襄阳的南部屏障。
刘表已经将荆州的内乱处理完毕,但是整个华夏此时战乱频繁,刘表思虑良久,终于将荆州的治所迁移到襄阳。坐镇襄阳的刘表没有被平定内乱的喜悦冲昏头脑,他一方面继续尊奉汉献帝,另一面积极与袁绍交好,为了是有充足的时间,经营荆州。

袁术等到刘表在荆州站稳脚跟后,才明白过来,对于名存实亡的东汉,已经不存在什么“名正言顺”,一边叫苦不迭,一边派兵围困襄阳。刘表也迎来自己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他从容应对袁术的狙击,甚至主动出击,一举击溃袁术的先锋部队,袁术在舆论不利的情况下不敢发动大规模的战役,只能草草收场。包括后来派兵救张绣,以及镇压长沙太守张羡,无不给予他充足的政治筹码,成为一方诸侯。
文治政策,兴办学校
东汉末年,礼崩乐坏,但是饿殍遍野,刘表治下的荆州官学,给了无数人才的无限的遐想,也给了文化得以喘息延续。荆州学派瞬时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中心也从洛阳迁至襄阳。
试想一下,当时的“卧龙凤雏”同在荆州,修养身息,荆州给予文人的不光是容身之所,更是提供可以自由发展的土壤。刘表没有强求这些文人必须归于自己帐下,而是沃野万里,士民殷富,吸引人才,推动文化的繁荣。

3. 是非成败转头空
若以成败论英雄,无疑刘表是最终的失败者。
从客观条件而言,荆州远离中原,以及地理条件而言,易守难攻,导致了刘表采取了偏安一隅的军事策略;加上荆州的宗族实力相比于中原地区的豪强,不仅是文化底蕴还是军事经济实力,都相差很多,荆州政局的本土化并不代表时代的先进性。荆州本身处在四面受敌的状态,加上民风不够彪悍以及广大流民的涌入,民心是向往安定,更主要是刘表没有成就大业的志向,导致荆州在军阀混战中无遮无拦。比如在官渡之战中,刘表一昧观望以及中立,仿佛逐鹿中原的“热闹”是别人的,“我”只有安静。

关于刘表的“失误”仅浅尝辄止两点:
其一 缺乏野心
从初平元年(190)刘表临危受命到建安十三年(208)刘表病危,刘表统治18年的荆州,和平安定,经济繁荣。刘氏家族最终失去了荆州。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诸如曹操、袁绍、袁术等一方诸侯,在千锤百炼中培养出了一种舍我其谁的“王霸之气”,他们深谙乱世之中,不进则退的道理,面对强权的处理手段也简单有效,就是让自己成为“强权”。在不断的征伐中努力成就帝业。

刘表起初的运气是极好的,北方的军阀逐鹿中原,江东的孙吴不成气候,刘表能够游刃有余地发展。但是就是从“发展”的眼光而言,一昧地故步自封,偏安一隅,等到天下大势基本确定后,刘表占据的“荆州”无疑成为众矢之的。
以刘表的能力与豪强争抢天下,未免强忍所难,但若能取代孙吴,开发江南一片,三国的结局也未可知。
其二 不能知人善用
乱世出英雄,但英雄也需要施展的舞台,作为拥兵十余万的刘表,居然没有一流的军事人才。荆州地区可谓人才济济,即使是“卧龙”、“凤雏”同在荆州,刘表居然也不能“唯才是举”,提供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

在立嗣问题上,刘表充分体现了主观判断,长子刘琦与次子刘琮,关于谁最为继承人的问题,在荆州政局的内战中也算暗潮涌动。长子刘琦颇有才识,好结交俊杰,但次子刘琮长得好看并且与蔡氏有直接的亲戚关系,导致刘表更倾向于次子刘琮接任。

特别在刘表晚年,生性多疑的刘表对于万事万物多了“辩证质疑”的态度,凡事往最坏的结果想,荆州但凡“能打”的有识之士纷纷自谋生路。
简单说一下刘表和刘备的关系,用以管中窥豹。当初刘备前来投奔,刘表热情款待但并未重用刘备。刘表和刘备同为汉室宗亲,稍微会有一些惺惺相惜。刘备虽然没有什么家当,随身的关羽、张飞、赵云确是独当一面的豪杰。刘表为什么不重用刘备,很多人认为是忌惮刘备的能力。我只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作为参考。当时的刘备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等帐下,用冠冕堂皇的话,就是“大丈夫岂能久居人下”,特别是自我彪炳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匡复汉室”的刘皇叔,自然理解为是“入股”而不是“打工”。刘表此时遇到这样一个“亲戚”,更多地是不知道怎么安置,如果是刘备“入股”,估计刘备变卖家产,连适配股份的资产都凑不齐,在当时的条件下,刘表是看不出来落魄的刘备日后能够割据一方的,从这一点,刘表的眼观和格局至少是不出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