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四大美女(“沉鱼”(西施)、“落雁”(王昭君)、“闭月”(貂蝉)、“羞花”(杨玉环))之一的貂蝉,在以男人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也不吝惜笔墨。其实说来也怪,四大美女中唯独貂蝉是虚构的人物,但她的传说也和《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一样经久不衰。或许身不由己、卑微未敢忘国忧,敢于追求爱情的貂蝉,也寄托着许多读者内心某种不可名状的情愫。

1. 貂蝉示意
貂蝉,指官帽上的饰物,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有级别的武官配饰。在元代的曲中貂蝉的由来转变成掌管“貂蝉冠”的侍女,慢慢貂蝉就演变成“美女”的代名词。
貂蝉“闭月”之名:传说貂蝉美若天仙,午夜对月,天宫里的嫦娥都自愧不如,悄悄隐入云中,躲藏起来。(关于“闭月”其实真实的典故出自曹植的《洛神赋》:“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有些细节追究起来,无穷无尽,不在此赘述)。

貂蝉形象
《三国演义》虚构了貂蝉一人,至少在《三国志》、《后汉书》中关于吕布、董卓、王允的记载中是从未出现“貂蝉”,正史的记载中,有一个小的问题:小说中是将王允利用美人计挑拨吕布与董卓的关系,但正史的逻辑是王允已经暗中计划除掉董卓,但被吕布撞破计划,危急关头,吕布想到先前自己与董卓的侍俾私通,加上董卓因为别的小事,对自己投戟,差点杀了自己,于是吕布当即占到王允的阵营,合力诛杀董卓。或许董卓的侍俾就是小说中“貂蝉”的原型。

真正文学形象的“貂蝉”来自《三国志平话》(宋元)。
2. 貂蝉各个版本的结局
由于《三国演义》貂蝉的故事深入人心,我再用篇幅去陈述,其实没有多少新意,但简单概括一下:貂蝉为王允的义女,董卓乱政后,王允日思夜想终于想到了以美人计为主体的连环杀董卓的戏码。貂蝉深明大义,先和吕布私定终身,再委身于贼(董卓),导致吕布与董卓反目,最终董卓死于吕布方天画戟。

但是貂蝉的结局有些扑朔迷离,或者说对于罗贯中而言,这并不重要,没有必要再交代了。《三国演义》中吕布被曹操斩于白门楼下,貂蝉就此销声匿迹。

电视剧版本的《新三国》:悲惨命运
影视作品总能捕捉到一些别样的情怀,作为小妾的貂蝉与吕布厮守,面对惨死的吕布,貂蝉心灰意冷。曹操手下的将领却瑟瑟发抖,因为知道曹丞相酷爱少妇的癖好,在荀彧的撺掇下,电视剧里看起来不太聪明的“铁头哥”许褚拔刀准备结果了这个红颜祸水,没想到貂蝉也刚烈异常,自尽随吕布共赴黄泉。

《三国志平话》及《三国志通俗演义》:消无踪迹
《三国志平话》中关于吕布和貂蝉的离别描述是比较开放露骨的,话说吕布被困于下邳,知道大势已去,貂蝉哭诉道:只愿与将军生则同居,死则同穴,至死不分离。吕布不禁悲叹:如此夫复何求!

于是吕布不听陈宫的建议,与貂蝉在下邳过着一段“没羞没臊”地幸福生活,直到众叛亲离,曹操兵不血刃,占据下邳,斩杀吕布,但是貂蝉的结局没有交代,令人无限遐想,主要是在乱世之中,一个柔弱且美貌的女子,,,,,,

元朝的戏文与杂剧《关大王月下斩貂蝉》、《关羽斩貂蝉》:惨遭杀害
这些戏文将关羽与貂蝉联系起来,确实被“义字当头”的后人们所不耻,戏文的大概是:关羽后来接收了吕布的财产,看到貂蝉时,惊为天人,但不知如何处置,正在犯难时,貂蝉请求出家为尼,关羽觉得吕布武艺超群,是一个人物,而貂蝉天生貌美,是一个祸害,会给吕布蒙羞,貂蝉苦苦哀求,关羽手起刀落,杀了貂蝉。
明杂剧《女豪杰》:修道成仙
这个杂剧估计是明朝嘉靖(帝)道长年间所做,充满了怪诞离奇,貂蝉因为吕布之死意难平,也没有勇气随他而去,就偷偷逃出下邳,躲进深山,面对凡尘的纷纷扰扰,学会了放下,多年来清心寡欲,最终云游天际(这个结果完全是神魔小说了,也算是《女豪杰》作者对貂蝉的肯定了)。

3. 《三国演义》中貂蝉的浅析
美与义的结合
生逢乱世,貂蝉很难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作者交代,貂蝉是一名技艺,从小就在王允府中。面对苦苦哀叹以及计划全盘托出的王允,貂蝉知道,她是连环计的第一女主角,其实她并没有反对的权利,但是她有反水的权利。当她全心全意地履行自己角色职责的时候,意志力不坚定而委身侍贼,估计大概率会黑化。吕布对于貂蝉的迷恋,多少让身在困境的她看到别样的希望,大的方向上,貂蝉呈现的是忠义的一面,虽然她也许知道董卓是乱臣贼子,知晓他败坏朝纲,但是本来就和貂蝉无关,因为在十室九空的东汉末年,苟活下来已经不易,作为一个弱女子,她的认知不会提高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程度,因为即使没有董卓,她也是被买进王府的,她看惯了世态炎凉,世风日下。

为了报恩,她抱着舍生取义的态度,完美的完成了她的表演。
勇与谋的结合
这里的“勇”不是吕布那种“匹夫之勇”而是面对危险时表现出敢于面对的勇气。
貂蝉在处理吕布和董卓时,是完全不同的策略。吕布为人心浮气躁,貂蝉则每次和吕布相处时,眉头紧锁,爱而不得,又时不时撩拨一番,直接弄得吕布神魂飘荡。董卓权倾朝野,老谋深算,貂蝉对董卓低调谨慎,遇到董卓生命,她则不辞辛劳,伺候在其左右。

单独与吕布见面时,称呼董卓为“老贼”,称呼吕布为“将军”(就差没称“官人”了)。单独与董卓相处时,称呼其为“太师”而称吕布为“家奴”,进一步为后续地挑拨造势。

凤仪亭与吕布约会被董卓撞见,直接导致父子两反目。董卓静心后,觉得天下未定,想着将貂蝉赏给吕布,这时候貂蝉委屈地依偎在董卓身旁,正准备以死明志,被董卓救下后,貂蝉梨花带雨,一番“表忠心”后,叱咤风云的董卓居然改变了主意,不惜为了貂蝉,得罪“往往夫妇小人心”的吕布。

要知道貂蝉所有的操作,王允仅仅是给了大的方向,貂蝉根据具体的环境,人物,硬生生随机应变,把整个计划串联起来,没有剧本、没有台词,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都会满盘皆输甚至粉身碎骨,游走在当时最大的奸臣以及最厉害的武将之间,貂蝉的演技是与生俱来的,胆识也是惊人的。

4. 关于貂蝉引发的心里折射
红颜祸水
古代的四大美女都不得善终,貂蝉用美貌与智慧铲除了董卓,但总给人以一种莫名的“红颜祸水”的感觉,正如《倚天屠龙记》中殷素素说的:越是漂亮的女人越会骗人。

在封建男权社会中,貂蝉是身不由己的,从某种角度,她的悲剧来源于她身边男人们的“无能”。比如王允,面对乱臣贼子的董卓,只能默默隐忍,不惜出卖貂蝉的“色相”去完成自己的“杀人”布局;又比如董卓,作为乱世奸雄,居然分不清孰重孰轻,一步一步陷入貂蝉的“温柔陷阱”;再比如吕布,根本不是可以托付终身的对象。貂蝉更像是一个“工具人”,为别人“赢得生前身后名”,自己却惨淡收场。
岂不可笑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