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荆州1:东汉末年荆州的概况

涛涛评历史 2023-05-03 15:17:02

汉末三国时期的荆州处在几个割据政权争夺的“中间地带”上,它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都是非常特殊的。荆州地区东西两边连接着四川盆地与长江下游,通过滚滚长江把扬州和益州联系起来。东连吴、会,西接巴、蜀,南到交、广,北通许、洛;水陆流畅,沃野千里,民殷商富。正是因为荆州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其在汉末军阀势力混战的情况下,尤其是在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时期拥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曹操据守的中原地区,占有荆州就能够顺江东下,直取江东实现统一,即使没有那么顺利,暂时无法统一南北,只要拥有襄樊地区,就能够保证许都西南的安全,也可以保持对荆州的威慑作用,所以对北面的曹操来说,荆州是进入南方的绿色通道。从东吴方面看,扬州和荆州通过长江相连。如果吴国得到荆州,就能获取一道天然屏障,阻止上游敌船朝发夕至的威胁。对于蜀汉来讲,获得这一地区更加重要,若蜀汉同时占有荆州和益州,那么将会形成“东西双核”战略,对北方的曹魏形成两面夹击之势;但是一旦失去荆州,蜀汉将会被限制在长江三峡以西的巴蜀一隅,虽然不会直接走向灭亡,但从此以后基本上没有发展空间。这一地区的最终发展变化导致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东汉荆州刺史部七郡

汉末三国时期荆州地区军事地理特点及战略地位

汉末三国处于秦汉统一向魏晋南北朝分裂的过渡时期。东汉王朝在著名的黄巾起义中开始走向瓦解,群雄逐鹿、割据鼎立的三国时代随之而来。在这一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意味着中原大地开始经历自秦始皇统一后的第一次分裂,彼此间的战争与兴亡也成为了时代的主题。这样,地理环境就对三国军事战争的制约作用表现的十分突出。从政治地理学的角度看,一个国家或独立的政治实体相互攻战的情况下,要想独立存在下去,就需要有一个核心区域,这个地区要确保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并拥有凝聚力,可以提供兵源、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此外还必须要有必要的国防地理要素,如山脉、河流等等,对于实力薄弱的一方来讲,这点更加重要。而当时的荆州地区正是依靠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魏、蜀、吴三个政权极力争夺的目标。

荆州地区地理环境概况

荆州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与长江下游之间,通过长江与益州和扬州相连。尽管它的北面和中原地区有桐柏山和大别山阻隔,但汉水支流唐河、白河所形成的南阳盆地却是进入中原的捷径;荆州正好处在中原地区与益、扬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同时,荆州处在长江中游,这一地域江面宽阔,联系非常方便;通过南阳北部,跨越伏牛山低矮丘陵,可以进入许都的郊外;西面通过三峡和四川盆地的内河可以到达成都平原。

据司马彪《续汉书》记载,东汉时期荆州全境共辖七郡,即: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此外,东汉末年,刘表占有荆州,曾划分襄阳为章陵郡,故又有“八郡”之说。

三国时期的荆州包括了今天的湖北、湖南等省的一些地区,长江南北有 20 多个郡都在它的管辖之下,蜿蜒高耸的荆山是它名称的由来;地势四面高,中间低平,略微有点盆地的感觉,低矮的山脉连绵不断,平原面积广阔。丘陵、冈地、平原三种地形有序过渡,轻轻地向外倾斜。周围的山脉绵延不断,给人一种险象环生的感觉;北面的秦岭、伏牛,和关、洛分界;东面桐柏、大别、幕阜,同豫、扬分界;南面的五岭,和交、广分界;西边武当、大巴、巫山、武陵,和益州分界。中央北部是由长江、汉水冲积形成的江汉平原,南部是湘、资、沅、澧四水冲积形成的洞庭平原,平原海拔在 20—50 米之间。江河纵横,交通便利,长江贯通东西,连接吴蜀,流经荆州由大江入湘、入赣,亦无不便捷;汉水由江夏透逸向北以至西北,从襄阳西北流入汉中、关中,向北流入南阳、洛阳,水陆并行,都有通道。

襄阳是当时荆州的一个重要军事重镇,据《汉书·地理志》载,襄阳因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它处在秦岭山地和江汉平原之间、南阳盆地的南端,上游是大片的山地,山地之间又有一些小盆地和峡谷,下游则是连绵的湖泊,地势低洼。

江陵是荆州地区的又一军事重镇。江陵接近江面,附近没有高山,只有陵阜,故名。南面有不可逾越的长江天险——江津戍和马头戍,它们是南北的要冲,防御重地,控制东西交通。被夹在中间的长江,水势旺盛,水流湍急。它的西面有一系列沿着长江的军事险要如西陵峡、夷陵、荆门山和虎头山等;西陵峡号称天险,全长 76 公里,最西面是秭归,最东面是南津关,阻隔东西交通。夷陵来自三峡之口,介于重湖之尾,控制着四川湖北航道的咽喉,是打开巴夔和荆襄的钥匙。长江水被夹在荆门山和虎门山之间,水流湍急,被称为楚之西塞。云梦泽和长江在江陵的东面,同江夏郡分隔,东北扼守着汉水及当阳的长坂。

襄阳三面环水,汉水自西、北、东绕道南流;三面靠山,襄阳城南面是险峻的砚山山系,以及虎头山和百丈山,这三座山连成了一个整体,屹立在汉水的西面,这就构成了襄阳的南部屏障;襄阳城西面有十里是万山,它的北面与汉水相邻,这是西北面进入襄阳的水陆要道,它的南面与相接的顺安山组成了襄阳的西部屏障;襄阳城北面没有山脉,是汉水的一部分,樊城同它隔江相望。襄、樊两城,隔江对峙,附带山河,在汉水上面军船游荡,相互联络,形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从来都是易守难攻。除过江陵和襄阳,这一地区还有夏口(今武昌)、长沙、武昌(今鄂州)等重镇,夏口扼守江汉,连接吴楚,北面有大别山,南面有幕阜,是地势要冲。

荆州地区还有许多重要关口,如位居今河南、湖北交界处的大别山和桐柏山之间的三条通道,也就是被称为“义阳三关”的武胜关、黄岘关和平靖关;西陵峡东端的南津关等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关塞作用。在河南和湖北境内的湘、资、沅、澧四江和洞庭湖也都承担着战争期间的运输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汉水谷地虽然可供耕地的区域面积小,但那里却得益于土地肥沃,稻麦兼收,而成为著名的产粮区,足以保障战争过程中的粮草供给。

荆州地区西边是四川盆地,东边又是长江下游,长江自西向东将益州和扬州联系起来,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面的桐柏山和大别山虽然将中原地区阻隔开来,但由唐河、白河这两条汉水支流形成的南阳盆地却可以流入中原;荆州正好处在中原与益州、扬州之间,其位置的重要性不用多说。此外,由于荆州在长江中游,那里正好是水道畅通,江面辽阔的地带,与其他地区联系非常便捷;这里往北走经过南阳,穿过低矮的伏牛山丘陵,可以进入许都;向西经过长江三峡和四川盆地的内河可以到达成都平原。正是因为荆州处在这样一个水陆交通要冲的地理位置上,因此成为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荆州地区军事地理优势及战略价值

三国的历史记忆可能没有哪个地方能够像荆州一样内容丰富。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割据到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没有哪个地方能够发生如此多的浴血纷争;这一地区也由此产生了一批生动鲜活的英雄豪杰。刘表占荆州、刘备借荆州、孙权夺荆州、关羽失荆州、曹操争荆州等历史事件都围绕这一地区发生,因此,从战略角度上讲,三国史其实就是一部争夺荆州的历史。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征刘表拉开了汉末三国争夺荆州的序幕,通过赤壁之战、襄樊之战、夷陵之战到西晋咸宁五年(279)杜预从襄阳发兵攻取江陵结束,前后总共约 70 年。这一地区先是由刘表控制,接着被曹操抢夺,后来演变为曹、刘、孙三家控制,继而被曹、孙占有,魏灭蜀、西晋代魏、灭吴,最终独占荆州,统一全国。这个过程中,这一地区归属权不明,数次易主。为何汉末三国直到西晋,各方势力如此激烈地对荆州进行争夺和控制?这恐怕正是缘于该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

荆州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这就让它在在汉末各方军阀势力的混战形势下,特别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的时期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荆州北面与曹魏势力的政治中心许昌、洛阳毗邻,如果占有荆州,不仅北方领土已有屏障,而且可以巡江上下,直袭江左或益州。也就是说,荆州是通往南方的交通要道,如果占有荆州,就可以顺江而下,灭亡江东,从而有统一中国的机会。所以,很早的时候,曹操的谋臣郭嘉就为曹操制定了“当先定荆”的战略计划,当时的曹操已经战胜了袁绍,北方的威胁已经不大了,可是曹操此时战略方针并没有转移,还打算讨伐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郭嘉劝曹操说:“……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可是这个提前制定的计划却没有能够实行下去,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直到曹操控制北方以后,才将夺取荆州的战略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对于孙吴来说,扬州和荆州近在咫尺,通过长江一水相连。如果他们得到荆州,便能发挥长江的阻隔作用,避免西北方向敌船的威胁。刘表死后,鲁肃对孙权建议说:“夫荆楚与国相邻,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东吴降将甘宁也向孙权献计说:“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

从刘备方面看,荆州的位置更加重要,如果蜀汉同时占有益州和荆州,那么将会形成东西双核战略,对北方的曹魏形成两面夹击之势;然而一旦失去荆州,蜀汉就会被封锁在长江三峡以西的巴蜀地区,最终只能是走向灭亡。从《隆中对》中就可以看出这样的情况,诸葛亮向刘备建议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