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元帝曹奂(246年-302年),原名璜,字景明,是曹魏最后一个皇帝,260年到265年在位。在《三国志》中与其前任者曹芳、继任者曹奂合称三少帝。
客观地说,曹奂并没有什么值得特别称道的作为。他于泰始元年(265)禅位于晋武帝,魏晋禅代才得以最终完成。

1.曹髦被杀,曹奂登上帝位
景元元年(260)的五月,高贵乡公曹髦被弑。然国不可一日无君,为此,司马昭拥立年方十五的陈留王曹奂即位。
陈留王奂即位后所面临的政治环境是十分不利的。淮南之叛相继被司马氏讨平,拥曹势力消亡殆尽。随着不甘坐受废辱的高贵乡公的被弑,司马氏的地位更加巩固。但是在陈留王奂即位之初,司马昭却不得不有所收敛,并放缓了魏晋禅代的步伐。其原因在于高贵乡公以生命为代价,为新即位的陈留王奂留下了一笔政治遗产。应该说,高贵乡公留给陈留王奂的不仅仅是行将就木的曹魏政权,还因为他的被杀,使司马氏背负了弑君的恶名,从而使得司马氏被迫面对着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

西晋以孝立国,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司马氏在魏晋禅代的过程中的许多作为实在难以符合“忠”的标准。由此可见,高贵乡公曹髦的被弑,对司马氏影响巨大。对司马氏而言,由于弑君所带来了恶劣影响在入晋以后,依然存在。即使在南渡之后的东晋时代,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是司马氏弑君的劣行仍然没有被彻底遗忘。以至于晋明帝在得知高贵乡公被弑本末后,因为先祖的不忠之举而羞愧万分。
因此,在陈留王奂即位之初,司马氏虽权势愈甚,但碍于弑君的恶劣影响,被迫暂时有所收敛。曹奂在即位之后便立即进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深谙世故的司马昭立即固辞进封,他知道弑君之举已然造成了舆论之哗然,若于此敏感时刻再受封晋公,便肯定会成为众矢之的、千夫所指。这进封和辞封,虽然都是出于司马氏的设计,不过这一设计仍表明当此之际,司马氏不得不有所收敛,也不得不暂缓魏晋禅代的步伐。

2.曹奂的无可奈何
陈留王奂即位后,受制于权臣司马昭。与齐王芳和高贵乡公相比,曹奂彻底沦为了傀儡。曹芳和曹髦为了应对司马氏的篡权夺位还曾经试图挣扎抵抗,但是陈留王奂对司马氏的篡位举动并没有做出任何反制措施。可以说,曹奂对司马氏集团及其所推进的魏晋禅代采取了服从的态度。

景元四年(263)灭蜀后,建立灭蜀大功的司马昭缓解了由于弑君所带来的道德舆论压力,并欣然接受了陈留王奂的进封,成为了相国、晋王。司马氏集团所推行的魏晋禅代再次进入快车道。咸熙二年(265)八月,司马昭病故,其子司马炎代父袭位,同年十二月,曹奂禅位于晋武帝。
至此从司马懿开始,祖孙三代的“不忠”的努力下,曹魏政权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结合当时情势,曹奂若欲明哲保身,不步高贵乡公之后尘,他也只能选择逆来顺受,唯司马昭父子马首是瞻。 高贵乡公被弑后,魏晋更替似乎已是水到渠成。但司马昭仍然不厌其烦,再次拥立年仅十五的少年天子曹奂,其用意可谓不言自明。司马昭拥立年幼的陈留王奂,除了方便控制,为即将来到的魏晋禅代做准备之外,还要藉以缓和弑君的道德舆论压力。从陈留王奂即位后的表现来看,曹奂完全沦为了司马昭父子手中的提线木偶。

3.少帝与禅代
历史上产生了许多因禅位而被废黜的少帝,而且在历次的禅代过程中,有一个现象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那就是旧政权的逊帝多是年龄偏小的幼君。换言之,在禅代的少帝中,幼君占到了很大的比重。
大凡禅代,除了少数内禅,自然多是易姓革命,而对于少帝们而言,所谓的禅代,几乎都是由异姓权臣主导的,少帝在禅代的过程中大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与革命的方式不同,禅代是一种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来实现朝代更迭。但即使是在禅代模式下,在新旧政权交替的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各种阻碍。为了保证禅代的顺利进行,手握实权的权臣不得不依靠自身实力来清除障碍。魏文帝曹丕接受了汉帝禅让,魏文帝明白了所谓禅让,其本质还是依靠实力夺权篡位。

受制于权臣的傀儡皇帝是没有实权的,然而他们虽无实权,但毕竟还是名义上的皇帝,他们所具备的政治潜力是权臣们所不能忽视的。故而,在少帝当朝时,由于少帝的年龄较小,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与手段,一般难以对权臣的掌权构成较大的威胁。高贵乡公曹髦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虽有中兴之志向,也具备一定的才华学识,但是由于年龄性格的问题以及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使得曹髦
在政治上很不成熟,这也导致了他反司马昭的失败。更何况,并非是所有的少帝都具备高贵乡公一般的才具与气魄。由此,少帝当朝最能符合权臣的利益,少帝更便于控制,这样更有利于权臣控制下的中枢政局的稳定,这也能使权臣把来自于傀儡皇帝的威胁降到最低。如此,权臣便可以更好地掌控中央,省去诸多可能的麻烦,也能使计划中或者是正在推进中的王朝祥代相对顺利地进行。

举个反例:
北魏末年,天下纷乱。高欢在消灭了尔朱氏后进入洛阳,他拥立元修为帝,是为魏孝武帝。但是,魏孝武帝与高欢的关系逐渐恶化,高欢要求孝武帝清除身边挑拨君臣关系的奸佞小人,孝武帝也不甘示弱,他命人以敕书答复高欢,反唇相讥。
魏孝武帝是高欢拥立的,但是二人不久后便分道扬镳。
孝武帝知道当时有谋臣建议高欢立幼小者,不能立已经成年的元修,并且孝武帝得知高欢已经后悔,并且逐步准备另立他人。
魏孝武帝最终与高欢决裂,并试图讨伐高欢。
高欢在拥立傀儡的问题上犯了错误。他拥立了一位难以控制的长君,给自己制造了许多麻烦。其后魏孝武帝入关中投奔宇文泰。至此,高欢又面临着拥立傀儡皇帝的问题。高欢接受了上一次拥立的教训,他以11岁的元善见为皇帝,即是之后的东魏孝静帝,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幼君,根本不具备威胁到高欢专政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