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黄克诚逝世,遗孀看完悼词后删去2个字:他生前是这么要求的

观点视频 2022-12-10 10:27:14

20世纪,中国经历着一段难堪、屈辱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阵营中,猛将如云,彭德怀、朱老总等将军至今耳熟能详,正是他们不顾生死地征战沙场,才能为我们挣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提起开国将军,相信在大家的脑海中浮现的都是英勇魁梧的身影,比如身怀少林功夫的许世友将军、又或是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誓死拼杀、打破美国军队不败神话的吴信泉将军……

然而,建国初期在我军当中有一位将军却是与众不同,这位将军既没有魁梧的身材,也没有不拘一格、大大咧咧的武人性子,说起这位将军,大家对他最为普遍的评价便是“瘦弱书生”,他喜爱读书,文质彬彬,鼻梁上总是挂着一副厚厚的眼镜,一眼看上去却像是一名文职人员,但是,在战场上他却又是坚毅非常、眼光独到,在战争中也是立下赫赫战功,这位与众不同的开国大将便是黄克诚。

一、与众不同的“穷书生”

1902年,湖南永兴。

“生了!是个男娃!”三塘乡下青村一户农民家中传来报喜声,这个家庭又迎来了一个孩子,孩子的父母经过一番考量,为这个男婴取名黄时瑄,这孩子就是以后的黄克诚。

黄克诚出生后,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哥哥都对他关怀有加,家族的亲戚们也对他非常疼爱,虽然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黄克诚得到的关爱却丝毫不少。

由于家庭条件差,小时候的黄克诚并不能日日吃饱饭,因此,童年时期的黄克诚身材瘦弱,帮助父母干农活也较为吃力,即使如此,懂事的黄克诚仍然会每日帮着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减轻一些负担。

有一天,黄克诚回家时路过了一家私塾,私塾内传来了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年幼的黄克诚对此非常好奇,同时也开始向往起私塾,向往起读书。从这一天开始,黄克诚得空便会去私塾附近,听私塾内传来的读书声,仅仅是这样,他也非常开心。

在黄克诚9岁那年,他突然向父母提出了想读书的想法,黄克诚的父母虽是农民,但也懂得读书、教育的重要性,可是,看着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和寥寥无几的存款,夫妻二人却还是犯了愁。

“读书是好事,既然娃娃有这个心思,我们就再想想办法吧。”黄克诚的父亲说道。

随后,夫妻二人逐户拜访家中关系亲近的亲戚寻求帮助,幸而黄家的亲戚都非常疼爱黄克诚,一听孩子想要读书,便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帮忙资助,经过一番东拼西凑,终于凑够了私塾的学费,黄克诚如愿进了私塾学习。

进入私塾之后,黄克诚学习十分勤奋刻苦,先生对他也是连连夸赞。在这里,他也接触到了向往已久的书籍,逐渐地,在课余时间读书也成了他的一大爱好,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小“书虫”。在这私塾一呆就是八年之久,这八年中,家里善良的亲戚也一直在接济他,帮他解决了学费的问题。

1920年,黄克诚参与了县立高等小学的入学考试,并成功考取,父母和接济他的亲戚们听了这一喜讯喜笑颜开,黄克诚总算是没有辜负他们的一片苦心。

两年后,黄克诚又以优异的成绩升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也就是在这里,他开始走上了不一般的人生道路。

在师范学校学习期间,黄克诚首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1925年,正式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不久后被批准入党。自此,黄克诚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次年,入国共两党合办的广州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以提升自身素养,在讲习班结业后,黄克诚便参与北伐战争,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这段时间,黄克诚在国民革命军中得到了极大地锻炼,军事素养、战斗谋略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黄克诚更是锋芒毕露,多次取得重大战役胜利,同时,广泛发动群众,为党的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昔日的“穷书生”,已然成为开国名将,虽文质彬彬,打仗却丝毫不含糊,外表与内在的反差也令人对他更加刮目相看。

二、抗日途中结良缘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火在中国四处燃烧,许多有志青年加入了抗日的队伍,其中便有唐棣华。

唐棣华生于1918年,家庭富裕,自幼饱读诗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这个战乱年代,就读于山东大学的唐棣华看着祖国的现状,总想着去做些什么,在校期间,他便积极地参与各种学生爱国运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唐棣华毅然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走向了抗日第一线。1938年,唐棣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她便遵从组织的安排前往阜宁,被任命为阜宁县委书记,也就是在这里,黄克诚与她相遇,从此倾心。

1940年,时任红军第五纵队司令员的黄克诚奉命南下支援新四军,10月,黄克诚率部抵达江苏阜宁,并在此驻扎设下司令部。

接到上级通知后的唐棣华,很早就做好了黄克诚部队的接待准备,同时奉命为全队准备行军的钱粮,在黄克诚和部下到达之后,从未见过八路军正规军的唐棣华内心充满了好奇,很快便亲自前去司令部。

到了司令部之后,唐棣华向守卫的战士表明了身份,随后便被带入司令部。此时的黄克诚正在和随行的杨纯等人交谈,带路的警卫朝前方指了指,说道:“戴眼镜的那位就是我们将军。”

唐棣华抬头看向了警卫所指的方向,看到了身形瘦弱,一身戎装,戴着厚厚的一副眼镜的黄克诚,内心不禁想到:“这人真的是将军吗?也太不像了,倒像是一个书生……”

唐棣华走上前去,与众人打了招呼,第一次见到唐棣华的黄克诚突然间愣了一下,随后,与唐棣华寒暄了几句便站在一旁不再说话了,一旁的杨纯却细心地发现了黄克诚的异常,便主动上前与唐棣华商谈相关工作安排。这便是黄克诚和唐棣华的第一次见面,极其平淡,二人之间也并无太多交集,但是,之后的一件事情却让二人越走越近,他们的这段缘分最终得以成就,杨纯也是功不可没。

众人第一次见面时,黄克诚转瞬即逝的异常被杨纯捕捉到了,细心的杨纯当即便明白了黄克诚对这位唐书记有了一丝心思,可是,黄克诚虽然在战场上杀伐果断,在儿女情长上却是害羞被动,于是,杨纯便主动当起了这个“好心人”,经常借口工作请唐棣华过来,为二人创造见面机会。

有一次,杨纯再次将唐棣华请了过来,在前往司令部的路上,他与唐棣华闲聊道:“今天又能在司令员吃到好东西喽!”

唐棣华疑惑地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你没看他屋里多了一只大铁皮箱子吗,里面肯定是好吃的东西!”杨纯答道。

唐棣华听了之后笑了起来,随后,二人便到达了黄克诚的住处。

“老黄啊,你那大箱子里面装的都是些啥好东西啊?不拿出来给我们看看?”杨纯说道。

听了这话,黄克诚笑道:“哪有什么好东西,你们要看那就一起来看看吧。”

随后,黄克诚打开了这只神秘的箱子,一股纸张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是一箱书籍。原来,黄克诚一直喜爱读书,即使行军途中也不曾放下书本,便准备了一只大铁皮箱子专门存放书籍。

杨纯一看顿时失了兴致,而唐棣华却瞬间两眼放光,不禁拿起了箱子里的书翻阅,见到此状的黄克诚心想:“原来唐书记也是爱看书的。”

从此之后,二人便经常一起读书,一起探讨书籍中的内容,时间久了,逐渐地也便生出了感情,有一天,黄克诚鼓起勇气向唐棣华表白,唐棣华又惊又喜,欣然应允。

1941年,黄克诚与唐棣华在众多战友的见证下喜结良缘,结为革命夫妻。

二、生前爱党爱国,身后不慕虚名

黄克诚与唐棣华婚后感情和睦,相敬如宾,夫妻二人虽情深无比,却懂得时时以国为先、以党为重。

婚礼当天晚上,黄克诚便主动要求与唐棣华约法三章:第一,必须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二,以黄克诚的工作为先,唐棣华不能要求黄克诚放下工作迁就她;第三条,唐棣华不得打听不应该知道的工作机密。

听了这约法三章的内容,唐棣华哭笑不得,虽然内心也有一丝不开心,但是,作为共产党员的她自然知道大局的重要性,同时她与黄克诚以国家、以党为第一的想法不谋而合,便当即同意。

婚后,二人却并没有很多机会时常待在一起,大部分时间都是分隔两地忙着自己的工作,虽然如此,二人的感情却并未消减,经常以书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克诚年岁渐长,长期行军在外,身边无人照料生活,加上长期操劳,黄克诚支气管炎复发,得知这一情况的唐棣华担心不已,无奈向组织申请调到黄克诚身边,之后,二人一同工作生活,相互陪伴了几十年。

1985年,黄克诚重病住进了医院,可是,他一直拒绝治疗,认为不必将资源放在自己这个将死之人的身上,有更多的同志比他更需要治疗。

1986年12月,黄克诚离世,时年84岁。几天后,人民日报公开发表“讣告”,黄克诚将军的追悼会将在北京举行。

追悼会上,作为家属的唐棣华忍着内心的悲痛招待前来吊唁的同志、战友,随后工作人员将拟好的悼词拿了上来,说道:“夫人,将军生前创下累累功绩,悼词自是马虎不得,还请您审核一下这份拟好的悼词。”

唐棣华接过悼词,一字一句地看了下来,最后,将目光落在了“为党和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当中“突出贡献”四个字上,便拿起笔将“突出”二字划去,随后说:“老黄生前从不在意这些,我们还是尊重他的意愿吧,他生前就是怎么要求的。”

黄克诚去世后,唐棣华便坚守着自己和丈夫的意志,从不贪慕虚名,生活上更是简单朴素、勤俭节约,从不奢靡,同时也不断教导后代守身持正,为国奉献。

2003年3月22日,唐棣华因病去世,这位将军夫人也跟随黄克诚的脚步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0 阅读:112

观点视频

简介:笑看天下风云,做具影响力的泛资讯、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