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超过潮州、揭阳等9个城市,英德如何成了广东最大的县级区划

鹄书说历史 2025-04-17 03:56:11

来源:英德市人民政府官网

英德

山水奇绝处,岭南有古邑。

这里的山水曾频繁地出现在古诗词中:有西江派鼻祖之称的元末诗人刘崧有“今年我从英德来,攀岩历壑何艰哉”;明初丞相汪广洋说“英德县前多好山,山峰拥翠出云间”;诗人孙蕡留下了“明日扁舟江上路,梅花开遍野云边”的佳句;明末诗人屈大均认为这里“一县尽奇峰”;清朝文人陶元藻在《英德峡》中则用“山色何青苍,一水通百粤”来描写这里的风光和区位。

英德的魅力可见一斑,除了独特的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之外,这座粤北重镇还有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区划这个身份更为人所关注。它东西跨度约119千米、南北跨度约78千米;5634平方千米的面积约占全省的3.1%:是广州市越秀区的166.68倍、是南澳县的48.99倍、是吴川市的6.5倍;同时也超过了揭阳、潮州、东莞等9个地级市,那么英德市是如何成为广东面积最大的县级区划的呢?

西汉·浈阳县和含洭县

从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可知,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设立了属于桂阳郡的浈阳县(治今英德市区)、含洭县(治今浛洸镇);这是英德市县级区划设置的开端,至今已2221年的历史,之后的岁月中他们也曾多次经历过更名、撤销及复置、扩容拆分、升格及降格等我国区划可能出现的演变轨迹,最终称为广东最大的县级区划。

《元和郡县志》记载浛洭县因县界洭水(今连江,又名湟水、洸水、汇水、漼水)为名;记载浈阳县因在浈水之阳而得名,浈水即今翁源县西南滃江,得名可能与古人描述它的水貌有关,清道光《英德县志》就认为浈江因水势颇盛而俗曰浈江;浈阳县的辖区包括今天英德市的中部和东部、翁源县、新丰县及佛冈县的局部、含洭县辖今英德的西部。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阳山县并入含洭县,以如今的视角来看,这是英德市的前身第一次扩容。

英德在广东的位置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含洭县析出桃乡设置阳山县,此为英德的前身第一次被拆分。南朝刘宋泰始三年(467)浈阳县更名为贞阳县,六年(470)在贞阳西60里设置冈溪县;泰豫元年(472)冈溪废县;南齐建元元年(479)贞阳县复名浈阳县;萧梁天监六年(507)在含洭县设衡州,英德市域第一次有了县级以上建制;承圣二年(553)从浈阳县析置翁源县;天监六年(507)设衡州和阳山郡,治所均在含洭县(今浛洸镇);南陈天嘉年间将衡州改为西衡州。

隋开皇九年 (589) 改西衡州为洭州,仍治含洭县,辖境约为今英德市西北部;十年(590)改浈阳县为贞阳县,十六年(596)贞阳县一部分划入曲江县;二十年 (600)洭州废。唐武德五年(622)在含洭县复置洭州,贞阳县、含洭县属之;贞观元年(627)贞阳县复名浈阳县,含洭县改浛洭县。

唐朝·浈阳和浛洭

南汉乾亨四年(920)设置英州,领有浈阳县,因盛产英石而得名,另据《方舆纪要》 卷102记载英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州以此名;浛洭县仍属兴王府(广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因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匡字同音而改浛洭县为浛洸县;六年(973)浛洸县改属英州,今英德的辖区第一次属于同一个县级以上区划;乾兴元年(1022)因与宋仁宗赵祯的祯字同音而改浈阳县为真阳县;宣和二年(1120)英州被赐郡名真阳郡。

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升英州为英德府,辖真阳县、浛洸县,英德由此称为我国区划地名,从《宋史·地理志》记载可知,英德之名是因为英州是宋宁宗赵扩的潜邸而升格,以承恩泽德之意思命名,寓意“上不忘列祖,下不忘州民,恩德於封地”。

元朝‘英德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英德府为英德路,后来降为英德州;延祐元年(1314)真阳县、浛洸县为并入英德州;明初洪武二年(1369)英德州降格为英德县;虽然失去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两个古县以及从州降为县都是非常遗憾的,但这也为今天英德市规模打下了基础,

明隆庆三年(1569)英德县象冈、甘棠2都与翁源局部参与长宁县(今新丰县)的组建;清嘉庆十八年(1813)设立佛冈厅(今佛冈县),英德县因划出“大陂都高台、白石、独石、迳头4图,岩下都虎山、观音2图”而变小。

由此可知,如今英德市的规模之所以如此大,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它都是两个县的建制;与湖北随县等汇入了多个历史旧县而成为省内最大县等情况不同;自真阳县、浛洸县并入英德及英德改州为县以来,它还分出了今天佛冈县和新丰县的大部分辖区;不然今天英德的规模或许会更大一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