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坡区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2000年12月眉山县改为眉山市东坡区,因为是北宋文豪苏轼(号东坡居士)的故乡而得名,这里由此也有了全新且独具文化气息的新身份。所以说要了解东坡区这个地名更深层次的寓意以及由来,就需要对苏轼东坡居士这个名号的由来进行溯源;那么苏轼为何会如此钟爱东坡这个词语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北宋元丰六年(1083)苏轼在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所写的这首《东坡》且意境可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媲美的诗开始说起。“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鹄书曾看到把诗里的东坡看作是当时黄州以东既有的地名的解读,那是否真的如此呢,鹄书认为这样说是不够严谨的。

唐朝·眉州地图
元丰二年(1079)七月,任湖州知州刚三个月的苏轼因《湖州谢上表》而被御史台逮捕,乌台诗案成了他一生中重大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也在朝野同时展开;后来诗人得到从轻发落,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也说明要受当地官员监视或制约。
苏轼初到黄州时寓居定惠院,后来搬到长江边的临皋亭,两年后在朋友的帮助下租借了黄州城外59亩撂荒的旧营地来开垦,这可以通过在《东坡八首》序言里有“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记载来印证。

由于处于黄州城东又是坡地,苏轼在此筑起居室并写下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因此有观点认为东坡居士的称号是源自苏轼当时住的地方,比如南宋王宗稷的《苏文忠公年谱》当中就有“元丰五年壬戌,先生年四十七,在黄州。寓居临皋亭,就东坡筑雪堂,自号东坡居士”这样的记载。此后苏轼在不少诗文用此号来署名。
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或许苏轼不会有东坡居士这个称号。从最初的苦闷到后来的解脱,这也许是他在那段历程里心理变化的体现。东坡居士源于苏轼在黄州的经历,而眉山市东坡区又源于东坡居士的名号;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若进行地名溯源的话,东坡区也算从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迁移到四川省眉山市的地名了。

除了居所名称,东坡居士是否有更多的出处和情感寄托呢,南宋文学家洪迈《容斋三笔·东坡慕乐天》提到了“苏公谪居黄州,始自称东坡居士。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苏公在黄,正与白公忠州相似……则公之所以景仰者,不止一再言之,非东坡之名偶尔暗合也”的内容可知东坡居士的由来不仅是苏轼看到的当时环境,还有他对白居易的敬仰,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个人心性和人生际遇的感悟。
也就是说苏轼把黄州的住所命名为东坡,与大约200年前白居易左迁忠州(今重庆市忠县)时的东坡有密切的联系;白居易在唐元和十三年(818)由江州司马调任忠州刺史,后来在忠州城东的山坡开荒,他曾有“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的诗句;从“最忆东坡红烂漫,野桃山杏水林檎”的诗句可知他两年后到长安任职时仍怀念忠州东坡的风光。

眉山
他对《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继入侍。次韵绝句四首,各述所怀》一诗“乐天自江州司马除忠州刺史...某虽不敢自比,然谪居黄州...出处老少大略相似,庶几复享此翁晚节闲适之乐焉”的注解相符。此外《赠善相程杰》的“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去杭州》的“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等其他诗句也足以说明苏轼也是白居易的铁粉。
如此来看,东坡区的地名源头也可以追溯到白居易在今重庆忠县的经历,如果眉山县当时没以东坡区为名,她也是有很多颜值和底蕴并存的身份的:比如东坡区前身当中的齐通、眉州这些寓意好又有历史底蕴的地名就很不错。其实不管东坡区之名是源自湖北黄冈还是白居易停留的重庆忠县,这都不影响它所拥有的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