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日常运转中,一场又一场与病魔、与意外的较量时刻都在上演。许多看似平常的病症背后,实则隐藏着棘手难题,医务人员凭借专业技能、坚定意志以及对患者负责到底的态度,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接下来我要讲述的,便是在本周二两段与气管支气管异物的遭遇战。
电瓶车事故牵出的陈年隐患78岁的王大伯,精神矍铄,平日里最爱骑着电瓶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享受生活的惬意。然而,5 天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追尾事故,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徐大伯追尾了一辆小轿车,身体多处擦伤,胸口也传来阵阵剧痛。家人急忙将他送往当地医院,随后转至我院就诊。
医生安排王大伯进行 CT 检查,结果显示,胸壁肋骨并无大碍,可就在右上叶前段内侧支气管腔内,一个高密度的钙化影引起了医生的注意。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医生初步判断这可能是异物,为避免异物引发更严重的问题,决定将徐大伯收住院,准备通过气管镜将其取出。


我们深知,时间已经过去了四五年,异物周围很可能已经形成肉芽组织将异物包裹,且位置偏远,取出异物绝非易事。但为了患者的健康,我们没有丝毫退缩。
这周二,我们按计划为王大伯实施无痛气管镜手术。王大伯打了一针后,很快就睡了过去,我们很快对他进行了检查。当气管镜抵达右上叶前段内侧支的一个小分支管口时,白色物质映入眼帘。我尝试通过灌洗进一步观察,却发现异物与周围的肉芽组织粘连得极为牢固。为了让异物松动,医生们小心翼翼地进行多次冲洗,终于将异物和肉芽分离。
异物松动后,我们使用异物钳进行夹取。然而,由于位置偏远,再加上肉芽组织的干扰,视野严重受限,我们几乎是在 “盲钳”。每一次夹取,都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夹出的往往只是周围碎掉的组织,真正的异物却始终未能取出。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并未灰心丧气,而是调整策略,决定在管口张开异物钳,再伸进去夹取。这一方法对医生们的配合和手感提出了极高要求。前面几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医生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但一想到如果不取出异物,王大伯可能面临更严重的阻塞性炎症,我们又重新振作起来,相互鼓励,继续战斗。
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异物被成功取出。经确认,这是一块骨性物质,与王大伯描述的鱼骨头高度吻合。那一刻,手术室内的紧张气氛瞬间消散,医生们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当天下午 4 点左右,我又接到紧急通知:一位患者在吃橘子时,因吞咽功能障碍且进食橘子块过大,不慎呛入气管,氧饱和度骤降至50%,情况十分危急。医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联系呼吸科医生进行紧急插管,并展开异物取出手术。
橘子与骨头不同,质地柔软易碎。加上气管插管后管腔空间有限,取出大块橘子十分困难。医生们只能通过异物钳,一小块一小块地反复钳取。每一次操作都需要格外小心,既要尽可能取出异物,又不能对患者的气管造成损伤。
一个多小时里,医生们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懈怠。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气管内的橘子基本被钳取干净,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恢复平稳。


异物吸入,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医务人员带来了严峻挑战。这两起事件提醒我们,异物误吸离我们并不遥远,尤其是老年人和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更要格外注意。
在此,给大家提出几点建议:吃东西时,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细嚼慢咽,切勿狼吞虎咽;吃饭时不要大声说话,避免注意力分散;对于有骨头的食物,家人最好提前将骨头剔除;对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可以将食物加工成糊状,降低误吸风险。
异物误吸可能在瞬间发生,带来难以预估的严重后果。通过这两起案例,希望大家能提高警惕,重视日常饮食安全。同时,也向每一位奋战在一线、默默守护患者健康的医务人员致敬,是他们的专业、坚持和不放弃,为患者筑起了生命的防线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做好预防,远离异物误吸的威胁,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