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军南下侵宋时,宋徽宗采用了怎样的应对策略?

顾道惊城 2021-10-18 21:37:39

因为“靖康之变”的原因,所以宋徽宗一伙在后世成了小丑一样的角色,所以宋徽宗听到金国南下,直接退位当太上皇,并且率众南逃的行为,自然就是无脑的行为。

这样看北宋末年的历史,自然有一种说不出的优越感,似乎随便放个初中生在皇位上,表现都比宋徽宗强。

实际上,持这种观点的人,恐怕连北宋政府当时在干什么都没弄清楚。

听到金军大举南下,宋徽宗为什么要退位?甚至还要南逃呢?

当时的情况是敌强我弱,有三种战略是可以被用到的。

第一种战略是空间换时间;

第二种战略是敌进我退;

第三种战略是防御战略。

这三种战略被某些人吹得神乎其神,无非是因为当事人控制着话语权。因为这三种战略,拉出个幼儿园小朋友也懂的,不就是看到比自己厉害的人,打不过就跑,打不过就躲在家里别出去嘛!

所以呢,北宋君臣自然也懂这种战略,放到相关情景之下,这根本不用教就能明白。

问题是,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舆论,就不能公开宣扬这种战略。

一切是显然的,面对敌人您就这副德性,还有脸宣扬空间换时间、敌进我退和防御战略,您还知道世上还有羞耻二字吗?

先说防御战略,放到北宋末年,根本不用人教,各地的军事长官都懂得玩这一招:野战非我所长,所以鬼子来进攻,我们就躲在城里不出去。

既然大家都擅长这种伟大的战略,金军自然就可以一路长驱直入了。

当然了,这种战略虽然不咋地,但是在当时背景下,也有着它的积极意义,那就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

后来,宋徽宗在主战派的鼓动下,那是逼着将领玩命出战,谁敢躲在城里不出去,直接赏他个拥兵逗留的罪名,一般统帅哪背得起这个罪啊。

这样一折腾,自然是赶鸭子上架,一个溃败接一个溃败,等到第二次汴梁保卫战时,北宋连一个成建制的集团军也拿不出来了。

说起空间换时间、敌进我退的战略,这在近代可是被吹得神乎其神。那是因为,现代史拉开后,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那是让各路鬼子打得碎了一地。

在这种背景下,听到有人高呼,面对鬼子的进攻,只能以空间换时间和敌进我退,也会表示容易接受。因为,就凭我国军队的装备和兵员素质,也就配这样玩了。

在当时背景下,谁要敢高呼一声,我们应该和小鬼子亮剑,我们应该拒敌于国门之外,肯定会让人觉得,这个家伙就是神剧看多了。

因为,就凭我国军队的装备和兵员素质,和鬼子亮剑硬拼,肯定会被打残啊!

关键是,有不少洋人观察家为以空间换时间和敌进我退背书,认为这两招真是绝妙。

宋代呢?大汉民族虽然已让蛮族打得非常没面子了。但是总的来说,从来也没有被一路吊打过啊。因为,大家都是有来有往,有胜有负。也许只是在收复幽云十六州时,呈现出了让人吊打的迹象。但是,人们也习惯性地认为,这只是偶然的。只要北宋皇帝积极抵抗,金军根本算不了什么。

关键是,也没有大家信服的洋人观察家给空间换时间、敌进我退的战略背书啊。所以北宋哪敢公开宣扬以空间换时间,更说什么敌进我退呢?敢说这种话,会直接被唾沫给喷飞。

在这种背景下,北宋政府虽然一心想玩空间换时间,也只能偷偷摸摸地去做,而这样一来,最后就弄成了四不像。

表现在外,自然是宋徽宗的智商不够用:金军离得大老远,他就吓得连皇帝也不敢当了,更是一门心思地跑路。

问题是,人们在这样非议宋徽宗时,为什么从不会想到,这就是传说中的以空间换时间,这就是传说中的敌进我退呢?

北宋有一个难以化解的问题,那就是军队的战斗力如何改善呢?

如果坐而论道,那么这个问题非常好解决。只要皇帝敢高呼一声,兄弟们给我顶住,就可以让军队的战斗力暴涨五级。只要皇帝敢亲临第一线,就会用他无边的光芒,让军队的战斗力再暴涨五级。

问题是,真处于相关的位置上,谁也知道这是难以解决的。

就凭北宋当时的战斗力,谁处于皇帝、执政官的位置上,肯定也只能想起空间换时间,因为除此之外,好像没有别的办法了。

事实上,当时的宋徽宗就是在玩空间时间的战略。只是因为清流力量太强大,所以,玩着玩着就走样了。

关键是,这种丢人的战略,但凡有点志气的文化人,谁会替他背书呢?

如果宋徽宗靠这种战略避免了亡国的命运,那也算个事。可问题是,宋徽宗这样做的后果,却是把自己弄成了昏德公,谁还敢替他背书呢?

北宋之所以要玩这种战略,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与金军的战斗力相比,宋军的战斗力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因为,宋军与辽军野战都会败得一塌糊涂,与金军野战,那还用多想吗?

在这种背景下,金国只要进攻开始,那就是一路横冲直撞,随时会打到汴梁城下。

第二、汴梁绝不是一个适合战略决战的城池。

一个帝国选择都城所在地时,常常是基于众多原因考虑;而这些因素,无非是军事、经济、政治。一个地方可以成为都城,通常都具备这三方面的优势。因为,都城是帝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

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帝国侧重的方面是不同的。

侧重于军事选择的都城,通常四处险要,是天然的军事要塞。帝国都城设置在这里,容易保证都城的安全。

侧重于经济选择的都城,通常是经济枢纽地区,四方物资容易流向这里。

侧重于战略,所以选择的都城,通常是天下的战略重心,在这里可以制衡四方。

当然,这三方面通常是兼顾考虑的,但是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是不同的,汴梁之所以成为帝国都城,主要是基于经济的考虑。

任何一个都城,经济的考虑是必须的。因为,做为帝国的都城,会有大量的非生产人口存在(公务员、官兵),如果他没有足够的经济优势,几十万、上百万的非生产性人口,是难以养活的。

北宋立国时,为什么会选择一个侧重经济的都城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只要知道八十万禁军这个说法,自然就会知道,它必须得选择这样一个都城。

因为,北宋立国就是内重外轻的,不要说别的,如果都城所在地的经济不够充足,就是这数量庞大的禁军,也让政府难以供养的。

在北宋比较强大的时候,汴梁一直可以远离威胁的,至少在北宋立国一百多年时间里,还没有听说过汴梁受过威胁。

就是在澶渊之盟时,辽军也从来没有越过黄河。当然了,那一次可以阻止辽国越过黄河,很大程度是皇帝御驾亲征的结果。

而在靖康年间,因为宋军在前不久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表现得实在太差劲了。所以,面对金国的进攻,自然没人敢建议皇帝御驾亲征到黄河一线。

因为,就凭宋军在收复幽云之战时表现出来的战斗力,皇帝敢御驾亲征到黄河一线,能不能活着跑回来,也是个问题。

从理论上,汴梁城是安全的。因为,汴梁城在黄河以南,北方敌人想威胁汴梁城,需要跨过广阔的黄河以北地区,还得越过黄河。而且,在北宋立国一百多年时间里里,敌军从来也没有越过黄河。

但是,宋军在收复幽云十六州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是不是还能让汴梁远离军事的威胁呢?是不是还能阻止敌军越过黄河一线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这种背景下,北宋自然得玩空间换时间的战略。

大明后来敢坚守北京,那是因为,北京城从来都是一个军事重镇。其实,随便拿一份中国地形图,你就可以发现,北京地区四处险要,而汴梁地区一马平川。

如果在一广阔的地区里,我军虽然不敢出战,但是可以占据众多险要的点。在这种背景下,敌人就只有聚集成团级、甚至师级单位,才敢四处活动。在这种背景下,他的后勤压力肯定会非常大。

因为军队聚在一处,可以覆盖的范围就非常有限,在这样有限的范围内,且不说无法筹集到足够的粮草,就算能强行筹集出来,也因为强度太大,会逼得当地老百姓四处逃亡、反抗。

如果在一个广阔的地区里,我军一个可靠的据点也没有,又不敢和敌人出来打仗,那敌人以连为单位的部队,也可以肆无忌惮的四处活动。在这种背景下,敌军肯定没有后勤压力。

只要我们知道这一点,自然就会明白,在敌强我弱时,汴梁绝不是一个适合与敌人决战的地方。

北宋最初确定的战略,其实就是空间换时间,所以才有随后宋徽宗退位的事。

皇帝对着地图,就可以对未来的战争,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

如果皇帝死守汴梁城,会把帝国耗死的。因为,皇帝死守汴梁城,四周的军队救援不是,不救援也不是。这等于把帝国的军事力量,都拉到一个不利的地点,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

如果皇帝不死守汴梁城,从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帝国的力量就不会完全围着这个地方转,金军想围点打援,就难以随心所欲地进行。

问题是,这个战略确定之后,在具体操作时就完全走样了。因为,这种战略判断,用情绪化的逻辑分析,这就叫临阵脱逃啊!

既然如此,宋徽宗的整体战略刚刚制定,马上就让大家喷得全是唾沫。最后的结果呢?就是宋徽宗被人逼着退位了。

5 阅读:291

顾道惊城

简介:写写字,说说话。不专业的人,不专业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