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会摆在眼前时,北宋是否应该收复燕云十六州?

顾道惊城 2021-10-02 21:20:19

在某些时候,有希望比没希望还要痛苦。

比如说,北宋与辽国折腾了许多年,渐渐对收复燕云十六州丧失了希望,你说这种结局好吗?在当然看来当然是不好的,可如果从事后看来,这其实挺好的。

丧失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希望之后,北宋的北部边防有危险吗?没有。

辽国说,我们宋辽百年友好邻邦,这虽然是外交辞令,但是宋辽之间就是百年无战事。

大汉、大唐是很牛,问题是,大汉、大唐的北部边防安全,真的比北宋要好吗?实在未必啊。

更主要的是,丧失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希望,北宋的经济发展受到什么影响了吗?没有。

大汉、大唐是很牛,问题是,大汉、大唐人民的生活状态,真比大宋人民强吗?实在未必啊。

虽然在辩论时,许多人会说,我们在北宋统治下,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但是燕云地区的人民,还在辽国的统治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忘了解放他们。

虽然在辩论时,许多人会说,我宁愿在秦皇汉武的雄风中当炮灰,也不愿意在两宋的繁华中虚度光阴。

问题是,谁也知道,这不过是胡说罢了。让他为国家发展武备捐几个钱,尚且废话、牢骚、怪话一箩筐,明天让他去抛头颅洒热血,那就更不用说了。

澶渊之盟于1105年签订,宋金海上之盟签订于公元1120年,其间足足115年。

因为,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北宋断绝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所以一直过得悠哉悠哉的。

问题是,突然有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北宋遂无法悠哉悠哉地过小日子了。

世上有两种知识。一种知识,是聪明人之间交流的知识;一种知识,就是糊弄老百姓的知识。而燕云十六州无比重要,就是糊弄老百姓的知识。

任何一个决策者都知道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北宋一直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北宋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很高啊,国家一直很繁荣啊。

关键是,北宋的北部边防一直也很稳定。因为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北部边防警报也没有响过几次。

北宋拥有了燕云十六州,是不是就会比这更好呢?按照糊弄老百姓的知识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按聪明人之间交流的知识来看,显然不会这样简单。

比如,经过一百多年的政治宣传,谁也知道,燕云十六州的何去何从,关系着中原王朝的兴衰存亡。如果有人非要说,燕云十六州的价值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大,肯定会让人用唾沫喷飞的。

在这种背景下,宋金两国,就弄出一个宋金海上之盟。

当然了,北宋的决策层并不会完全受舆论左右。因为许多时候,舆论就是由糊弄老百姓的知识构成。

问题是,事情发到了公元1122年时,北宋真的不能犹豫了。

公元1122年3月,金军已经深入了长城以南,并且把云州为中心的几个州全占了。

此时,围绕燕云十六州的问题,大宋帝国显然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上策是全力收复燕云十六州。

中策是坐观辽金成败。

下策是全力帮助辽国对抗金国。

我这里所说的上中下三策,是按激进保守排列的,不是按优劣排列的。事实上,上中下三策永远只能按激进保守来区分,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正的优劣之别。因为,它们都是各有利弊的。

我们先分析下策,也就是全力帮助辽国对抗金国。

这是不具备任何操作可能性的,除非一个人是穿越回来的,否则,他绝不会想到执行下策的,就算他穿越回来,告诉人们应该执行下策,人们也会认为他脑子有问题。因为,这是哪跟哪的事啊。

让我们帮助辽国对抗金国?你要知道,现在辽国占据着我们的燕云十六州,还让我们每年交许多保护费。现在,辽国有内乱了,我们不趁机摆脱他们的欺压,还要帮助他们平定内乱?这不是开玩笑吗?

所以,下策只会出现在棋类游戏的复盘中。绝不会存在于现实的战略选择上。

更主要的是,就凭大宋那种战五渣的军队,就算帮助辽国,恐怕也会成为辽国的累赘。

因为北宋的军队到辽国,辽国至少得管他们吃喝吧?可问题是,就北宋那种军队,与金军相遇了,除了被吊打之外,还能有什么结果呢?辽国空耗物资,养了这么一群人,能有什么好处?

我们再分析中策,坐观辽金相争。这个能选吗?好像能选,其实也是不能选的。

因为,坐观辽金相争,无非就是坐观金国打败辽国,然后看着燕云十六州,落入金国之手。如果出现了这种结果,北宋不是坐以待毙吗?

我们知道,辽国是五京制。

在公元1122年时,除了南京,其它四个京都已被金国攻破,而辽国的西京,就是燕云十六州里的云州。

更主要的是,看到辽国皇帝被打得四处逃跑,立刻有人在南京(幽州)另立中央,辽国遂因此起了内讧。

面对此情此景,谁也得承认,如果北宋坐视下去,辽国被金国灭掉只是时间问题,而且燕云十六州从辽国转入金国手里,也只是时间问题。

从这层意义上讲,如果大宋坐观辽金相争,只不过是等死罢了。当然了,大宋选择了趁火打劫,结果证明,这虽然不是等死,却是找死。

当时的宋帝国从操作角度上,只能选择上策(趁火打劫辽国)。无论对与不对,也只能选择上策。因为,处于当时的情景中,下策、中策的弊端太明显了。

我们在看历史时,常常会认为,北宋决策者目光短浅,所以才会盲目讨伐辽国。实际上,这不是目光短浅不短浅的问题。如果你是北宋决策层,肯定也会选择上策。

从舆论上看,你得这样选择;从现实操作上,你也只能这样选择;甚至是回头复盘,好像也只能这样选择。

总的来说,选择下策(帮助辽国共同对付金国),会被人骂死的。

更主要的是,如果大宋因此惹来了麻烦,人们更会觉得,北宋执政官的脑袋有问题,金国没招你没惹你,你竟然探着杆子要招惹金国,找死也不是这个找法啊!

选择中策呢?其实就是在等死。因为,事情发展到那种境地,金国灭亡辽国,金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只是时间问题,大宋毫无作为,这叫什么事呢?

如果大宋坐视辽国灭亡,后来让金国暴揍时。人们肯定会觉得,大宋执政官都是猪,因为当时大宋抢先动手,就能夺取燕云十六州,大宋竟然无动于衷。于是,只能任由金国欺负了。

当然了,选择上策,从结果看,似乎还是在找死。问题是,虽然是找死,但是不找好像也是不行啊?

当时,阻止趁乱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人,面对以下两个观点,他们是无法反驳的。

第一、如果我们不趁火打劫辽国,辽国能避免灭亡吗?事情发展到公元1122年,从当时金国崛起的势头来看,这似乎是无法避免的。

如果辽国不能避免灭亡,我们不积极趁火打劫辽国,无非是坐视燕云十六州被金国夺走罢了。事实上,当时的金国军队,已进入燕云十六州,并且把云州为中心的几个州都攻下来了。

以前,辽国占据着燕云十六州,尚且把我们大宋压制得无法抬起头来。如果金国占据了燕云十六州,我们还活不活了?

所以,我们必须得趁金国没有占据燕云十六州的时候,趁火打劫把燕云十六州夺到手里。而且按照一贯的宣传,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就是丢失了燕云十六州。现在,我们把这块地抢回来,从此北部边防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第二、我们有能力趁乱收复燕云十六州吗?这种问题是,似乎问得都有点多余。

因为,我们与辽国单挑也许很难说,但现在的辽国已经让金国打得半死不活了,这有什么难说的?如果我们在这种背景下,都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那我们岂不是成了战五渣?

问题是,随后的事实证明,北宋还真就是传说中的战五渣。

收复燕云十六州,那是弊端重重;问题是,不收复燕云十六州,同样弊端重重啊。

在这种背景下,不要说别人,就连蔡太师也是一副首鼠两端的样子。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收复幽十六州的弊端实在太多了,所以我们必须得慎重。

所以,在北宋军队出发前,蔡太师虽然已不在朝堂之上,但依然发出了忧心忡忡的感叹。

我们与大辽的百年友谊,我们与大辽的百年和平,现在就要一风吹了;看着远去的大军,我内心实在充满了莫名的担忧。

在征辽大军出师时,蔡太师有诗云:

百年信誓当深念,三伏征途曷少休。

目送旌旗如昨梦,心存关塞起新愁。

宋徽宗看到蔡太师,竟敢敢说这种话,内心虽然不痛快,却也没有发作。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说这种话的人肯定很多。

因为,现在收复燕云十六州也好,不收复燕云十六州也好。大宋北部的边防,注定都将变得危机重重。

问题是,是福不是祸,是祸也躲不过。所以,宋徽宗也只能硬着头皮向前冲了。蔡太师虽然发出了这种世人高人般的感叹,但他绝不敢公然反对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

在这种背景下,大宋的决策者,恐怕都是蔡太师这副德性。他们大都只能一边支持收复燕云十六州,一方面又会表现得忧心忡忡。

话说,有一个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摆在面前,要不要接受呢?

如果不知道后来的历史,单看前面的内容。相信谁敢阻止人们收复燕云十六州,肯定会被人贴上汉奸、卖国贼标签,然后被骂得无地自容。

而高呼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人,肯定都会贴上爱国、英雄的标签,然后被人们四处吹捧。

问题是,大家知道后来的历史,所以看到那些高呼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人,大家都会骂他们是愤青、二货、爱国贼。总而言之,没有这些人瞎折腾,大宋帝国哪会那样惨呢?

就如南宋时期,任何敢阻止北复中原的人,都会被贴上汉奸、卖国贼的标签;任何敢高呼北复中原的人,都会被贴上爱国、英雄的标签,然后被人们四处吹捧。

就如,拿破仑在如日中天时死了,相信吹捧他的人都可以说,如果拿破仑不死,欧洲就可以统一了。但是,拿破仑多活了几年,人们再吹捧拿破仑的时候,也不敢这样说了。

在传说中,刘锜当年率领五千兵马,就能大败宗弼十万大军。如果刘锜早死上若干年,人们难免会吹了,如果刘锜不死,就能如何如之何之何了。问题是,刘锜活得比较久,所以没有人敢这样吹了。

甚至而言,如果韩侂胄在即将北伐的时候突然死了,人们说到这段历史时,肯定也可以吹了:如果不是韩侂胄早死,就会如何如之何了。问题是,韩侂胄没有死。所以,人们怎么他也像一个傻子。

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突然摆在了北宋面前,所有的执政官,都一时头大如斗了。

一方面,他们也难免会被激情所感染。因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注定是成为历史上大书特书一笔的人。因为,北宋的百年梦想,终于在此时要实现了。

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这种事一旦做了,可能就是打破近百年的和平、稳定,最后会把北宋引向何方,实在是没谱的事。

因为,历史事实证明,收复燕云十六州就是让大宋帝国陷入了万劫不复之中。所以,后来有机会发言的人都是一个腔调,那就是,我当时就知道这种事一点也不靠谱,我当时就是极力反对的。

既然如此,这种罪名,自然只能套给所谓的大奸臣头上。

6 阅读:828
评论列表
  • 加仑 16
    2021-11-02 11:27

    这文采,小学生作文水平[汗]

顾道惊城

简介:写写字,说说话。不专业的人,不专业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