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率军收复幽云十六州前,人们都认为,夺取幽州并没有什么难度。
当时的辽国已分裂了,现在大宋的对手,只是割据幽州地区的北辽政权,而且这个北辽帝国,还得分兵应对金国以及大辽天祚帝。
面对此情此景,辽国外交官自然是哭天抢地地说,我们宋辽之间是百年的友好邻邦,现在你们竟然要趁火打劫我们,你们不会有好下场的。
对于辽国外交官这种可笑的言论。大宋帝国恐怕都会又好气又好笑的。
我们宋辽是百年友好邻邦?那你们怎么一直占着我们的幽云十六州不还?还年年让我们给你们交保护费?
看惯抗辽神剧的人,如果听到大辽外交官所谓的宋辽百年友好邻邦,肯定会气不打不一出来。
看惯武侠小说的人,如果听到大辽外交官所谓的宋辽百年友好邻邦,肯定更会气不打一处来。
面对此情此景,你们也敢恬着脸说,我们宋辽百年友好邻邦。面对此情此景,你想指望我们大汉民族以德报怨,你做梦吧。
以德报怨,那是东郭先生;孔夫子当年就教导我们,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算了,和你们契丹人说这种话,都有点费唾沫。如果说欺负人没有好下场,那也只是说你们辽国,你们辽国当年怎么欺负我们宋国的?你们也有今天,真是老天开眼啊!
问题是,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
公元1122年5月,童贯统帅10大军(一说15万),种师道(老种经略相公)、辛兴宗兵分两路,去收复幽州县。还没有接近幽州城,就让辽军打得差点全军覆灭了。
契丹遽以败盟诟我,追至古城南,我师望南而溃,虏人亦遽北,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间,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带,死尸相枕藉不可胜计。
也幸好,当时的辽国让金国打得焦头烂额,所以辽军追到宋辽边境就不再向前了。否则,大宋这样轻率挑衅辽国,肯定得割地赔款并增加保护费。
面对此情此景,就足以让大宋感觉自己有点低估收复幽云十六州的难度了。因为,辽国的战斗力,远比他们想象中要强大,而大宋的战斗力也远比大家想象中弱。
因为,辽国已陷入了危机之中,所以辽国虽然获得了胜利,却依然掉头和大宋议和。
当然了,也是天要灭辽国。宋军大败后不久,在幽州另立中央的耶律淳突然死了,他的死,让北辽又起了内讧。最后,北辽的易州守将高凤、涿州守将郭药师决定投降宋朝。
在这种背景下,大宋等于不战而收复了两个州,而辽国涿州(燕云十六州之一)守将郭药师,当时率领的军队,也算辽国的劲旅。
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本来让辽国打得垂头丧气的宋帝国,面对这种不战而来的胜利,又恢复了信心。
于是同年10月,大宋又让刘延庆(刘光世的父亲)统率十万大军(一说二十万大军),让郭药师当前导,再次大举进攻辽国燕京(也就是燕云十六州的燕京)。
结果,让辽国一阵猛揍,打得连营门也不敢出了。
关键是,辽国当时多少有多少军队?据说只有一万。因为,辽国早就让金国打得顾头顾不了尾了,所以,对付宋军的部队,虽然是辽军的精锐,人数却并没有多少。
郭药师说,辽军精锐集中于前线,我们派一支奇兵偷袭燕京,肯定可以一举成功。我们人多,他们人少,我们有资本一再分兵,而他们没有这种资本。
于是,刘延庆就让郭药师等人率6000人偷袭燕京,前期战斗比较顺利,因为真的攻入了燕京。问题是,在后来的巷战中,宋国的军队死伤狼藉,跑都没处跑。最后,只有几百人逃回。
更神的事还在于,派出的奇兵差点全军覆灭不说。大军主力驻扎在卢沟河南,竟然因为恐惧,就发生了大溃败,这次大溃败,比上次还要惨。
是日晚,泸沟河北四野火发,延庆与光国光世以为敌至烧营而奔,五军杂山扰攘散走,自相践蹂奔堕崖涧者莫知其数,捐弃一切军须之计相继百馀里,将晓,贼觉径尾吾後转战至白沟河与常胜军高望接战。又大败,自熙丰以来所畜军实尽失。燕人作歌及赋以诮延庆传笑,虏中萧干陷清城杀守将路宗迪。
这两场战争下来,直接让金帝国彻底看扁了大宋。因为,大宋用来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军队,肯定是精锐部队。大宋最精锐的部队,拥有绝对优势兵力,依然会大败,这本身就证明宋国军队已经糠心了。而第二次的军事主力,竟然是困为自己吓自己就发就发生了大溃败,你说这种军队,还叫军队吗?
这样一折腾,吓得宋军也不敢亲自收复幽州了,于是就联系阿骨打帮他们攻打幽州。
阿骨打一看宋军这种表现,直接惊呆了。所以,他就叫宋军闪到一边:让你们看看,我们是怎么打仗的?
亲自观摩过金军打仗的大宋军官,想想大宋未来的前途,都有一种说不出的绝望。因为,如果这支军队来进攻我们,我们该怎么办?难道除了让人家吊打,就是让人家吊打吗?
许多人常常认为,大宋后来的噩运,是因为收复幽云十六州惹来的。实际上,大宋后来的噩运,就是因为他这种战五渣的军队惹来的。
大宋的战斗力,为什么会衰弱到如此境界?许多人自然会把它归于体制问题。
问题是,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后,大宋也是一路大杀四方,并且统一了天下啊!如果说大宋的体制有问题,他为什么会成为群雄逐鹿的最后胜利者呢?要知道,杯酒释兵权时,天下还没有统一啊。
更主要的是,此后的宋国与辽国若干次交锋,也算棋逢对手互有胜负。否则,宋、辽哪能实现长久的和平呢?
甚至就是澶渊之盟时,如果大宋军队就这样的战五渣,寇准敢怂恿皇帝御驾亲征,估计也就是个土木堡之战提前上演。
所以,简单地把宋帝国的军事衰弱归于体制问题,实在有点说不通。但是不论怎么说,大宋军队此时的战斗力,实在是摆不上台面。
面对此情此景,大宋皇帝肯定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害怕,因为就军队这种战斗力,如果真的面对外敌入侵,皇帝除了大念阿弥托佛外,还能干什么呢?
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希望幻灭后,大宋的军队就是一直在混日子。关键是,他们也一直都能混下去。
面对各种草寇,大宋派出数万装备精良的军队,踢着整齐的正步走过去,也能把他们唬住;就算这样唬不住对方,承诺给这些草寇安排工作,估计也能把他们瓦解、摆平了。
面对辽国,大宋每年给他们三五十万两银子的红包,直接就把他们安顿住了。
面对西夏那种综合国力有限的国家,大宋帝国就是拼血,也能把他拼服了。
西夏军队虽然很牛,却也没有牛到能吊打大宋军队的地步。在这种背景下,西夏与大宋开战,虽然总是胜利,但通常都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好一点也是杀敌一万,自损一千五。
这种胜利,西夏取得了一次,也许会举国欢庆;再取得一次,西夏就会暗自叫苦了;再来一次,西夏肯定就会叫苦不迭了。
因为,这样拼血下去,西夏非得把血拼干了。所以,西夏虽然虽然经常胜利,却总是向大宋要几个零花钱,然后称臣求和。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来,大宋帝国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军队就是在混日子。因为军事任务,主要是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手段完成的。
既然如此,大宋的军队有必要好好训练吗?好像没有,因为差不多就行了。
既然如此,帝国庞大的军事资源,大家联手瓜分它,有事吗?通常是没事的。
这样混了一百多年,好像也没有啥后果啊!这样混了一百多年,帝国的军队自然越混越废物。最后,一听到打仗,本能的就会想到政治、外交、经济手段为主,军事手段为辅。当然了,这种战略也是有说教的,因为上兵伐谋、其下伐交,再下才是打仗。
事实上,在收复幽云十六州时,帝国政府也是想着用政治、经济、外交手段,和平解放幽云十六州。而且,从理论上讲,这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第一次出兵幽云,帝国政府主要是想靠强大的军事实力,辅以政治、外交手段,迫使北辽政府不战而屈服。
且不说幽云人民一听王师北上,都会拿着美酒、牛肉来欢迎;就是凭辽国现在只剩下半口气的样子,看到大宋帝国气势汹汹而来的样子,肯定也会吓投降的。
问题是,吓了半天,辽国就是不屈服,反而还率军主动出击,直接把大宋军队吓得六神无主,于是发生了大溃败。
第二次出兵幽云,帝国政府主要是想靠大辽降军(郭药师的常胜军)打前锋,有大宋帝国强大的后盾,辽国降军应该可以把幽州拿下的。
问题是,辽国降军被打败了,大宋军再次吓得六神无主,又发生了大溃败。
更主要的是,两次大败后,大宋依然没有计划硬桥硬马的和辽国开战。还是想用政治、外交、经济手段解决辽帝国。于是,他们就请金国来帮着打幽州。
这次倒是胜利了,问题是,麻烦事就此而来了。
这样一来,幽云十六州以后算谁的呢?云州、幽州全是金国打下来的,金国凭什么给大宋呢?表面上,这是金国不讲理,问题是,处于金国的角度,人家牺牲无数将士打下的城池,凭什么白白交给大宋帝国呢?
关键是,就大宋这种完全丧失尚武精神的军队,拿什么和金国谈判呢?
到了此时,你再说整顿军队,那不过是扯淡罢了。因为,大家一直过着太平的日子,边防危机一天紧似一天,你才想起整顿军队,结果是不用问的,军队当时就有可能崩盘!
所以,平常可以整顿军队,这个关键口上,政府不去满世界的拉壮丁就够文明了,你还淘汰不合格的士兵,这不是开玩笑吗?
虽然在文学故事里,每到此时,哭着喊着要当兵保家卫国的人如山如海,实际上,每到此时,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离开部队呢?哪个妻子不希望自己的丈夫离开部队呢?哪个儿子,不希望自己的父亲离开部队呢?
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你可千万别说什么,你要整顿军队淘汰老弱病残。因为,你真这样干,十万大军,没准能淘汰出九万九千人去。因为,只要开一张医院证明,就可以让自己在那种关键时候离开部队,有几个人能拒绝这种诱惑呢?因为,这种时候,千万不要相信人们的觉悟有多高。因为,恐怕绝大部分人,都是想着如何避免走上战场。不要说,北宋政府了,就是国民政府到了此时此刻,也会满世界拉壮丁。
事实上,到了那时,军人常常就是传说中的炮灰。所以,才会有传说中的拉壮丁。所以一听拉壮丁的来了,六十岁的老头,都得翻墙躲起来;六十岁的老婆婆没有跑,还会被带到军营中给做饭。“老翁逾墙走,老妪出门看”,“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北宋刚刚灭亡时,有一个大哥,到村里拉壮丁,老百姓想拒绝,就都说,自己世世代代当农民,根本不会打仗。
这个大哥一听,当时就火了。因为,多简单的点事啊,你们竟然敢说不会。我现在就教你们如何打仗。
于是,这个大哥直接拉出两个人来,一个给他们发了一把刀。再总而言之,听我军令,现在给你们两个选择,一个选择,你把对方杀了,算你杀敌有功,我奖赏你;另一种选择,按逃兵处理你们,全部格杀勿论。
这两个人当时就吓傻了。因为,他们知道,那个大哥绝不是开玩笑的。
看着那个活下来的人,大哥说了,打仗就这么简单。保护好自己,尽力把对方杀了!
当然了,大哥再回头问那些,一口一个自己不会打仗的人,你们学会了没有?那些人,自然是一口一个,我们学会了。因为,面对这种生动的、成本昂贵的学习,傻子看一遍,也会学好的。因为,一切是显然的,你敢说自己不会,大哥也会给你一把刀,让你下去练习的。
当然了,大哥再回头问那些,一口一个自己不会打仗的人,你们学会了没有?那些人,自然是一口一个,我们学会了。因为,面对这种生动的、成本昂贵的学习,傻子看一遍,也会学好的。因为,一切是显然的,你敢说自己不会,大哥也会给你一把刀,让你下去练习的。
综上,从太平时代突然转入战时状态时,没有一个政府会淘汰不合格的士兵。因为,这没有任何可操作性。
南宋在建立的过程中,军队素质越来越高,大约是因为三个原因。
第一、在战乱时代,一个人当兵,不管基于什么原因,都是需要一点把头撇在裤腰带上的勇气,而且经过一轮接一轮的淘汰,后来的军人,再差也有个样子。
第二、在那种乱世中,当兵也许九死一生,但是当才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安全感可言。因为,一拨接一拨的乱兵过来,你当老百姓,更有可能稀里糊涂的死掉。在这种背景下,积极自愿当兵的人肯定很多。在这种背景下,并不谁也可以当兵的,更不是谁也可以当正规军的。
第三、在那种背景,也没有什么将领、官员敢玩肆无忌惮的玩腐败。因为,你玩腐败的结果,就是当时就有可能捅出娄子;甚至当时就被敌人歼灭的。
军事任务一个接一个,您的军队依然吃空饷,依然把各种经费拿来换酒喝,你靠什么打胜仗呢?
就这种军队,能通过第一轮海选,也是上帝在保佑。
在南宋政府初建时,野战部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强。主要就是因为这种原因。但是在北宋末年,这种淘汰机制是无法建立起来的。
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