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开战前毛主席问张国华:我们能不能打赢?

观点视频 2022-12-14 10:24:37

自1947年印度脱英独立后,印度领袖尼赫鲁就开始编织起自己的“大国梦”。通过对英国特权的继承,印度成为了南亚最为强大的国家。

加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印度逐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中颇有威信的存在。

尼赫鲁

被吹捧的多了,人难免会改变对自身的认知,尼赫鲁也不例外。1959年在他的指挥下,印度军队开始对我国西藏边境屡屡进犯。

这样的情况一多,自然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对于印度的这种不道德行为,我国及时给予了警告,但收效甚微。

而我国“先礼后兵”的作法,反而激发了对方无法遏制的贪欲。印军一再突破我方底线,公然入侵我国领土的行为,在60年代初期达到了顶峰。

为了让这位邻居好好“清醒”一下,同时也为了打消尼赫鲁不切实际的想法,我军在1962年进行了“对印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争虽然最后以我军的胜利而告终,但其实在开打之前毛主席心中的顾虑还是不小的。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他还特地征求了张国华的看法。

主席专门询问的这位张国华是谁?他又说了些什么呢?

中印矛盾

中印边境问题在这次冲突发生之前,一直是以中英划分的边境为参考的。当时的英国在我国西藏地区,私自划分了一条“麦克马洪线”,这条所谓的边境线是我国一直未予承认的。

但印度独立以后,尼赫鲁认为自己不但可以完全继承英国私设边境线南的领土,甚至还不停找机会蚕食中国领土。

在1959年之前,印度已经占领了中印边境中的中,西两方向领土,并在数次侵犯我领空。仅1958年至1960年间,印度的侦察机就进入我国阿里地区领空达80多次。

这些飞机的任务除了刺探我军边防部署等情报外,还对西藏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拍摄和测量工作。

随着我军的不断忍让,尼赫鲁开始在边境地区乃至强占的我国境内地区,修筑工事派遣驻守人员。俨然把我国领土当成了随时可以开战的桥头堡。

这样的做法引起了广大军民的愤慨,我国政府对此严正警告。

1959年8月开始,印度军队在边界地区的郎久和空喀山口地区,制造了边境冲突事件。在这两次事件中,造成了我边防部队战士的大量伤亡。

边防冲突由来已久,可是造成如此大的流血牺牲还是首次。

为了缓和双方的矛盾,我国政府以和为本,积极出面号召会谈解决争端。

然而对于我国抛出的橄榄枝,尼赫鲁似乎并不领情,仿佛我们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态度,被他看成了对他为所欲为的纵容。

即使周总理远赴印度进行谈判,也仍然没有阻挡印方侵略的脚步。一场不得不打的自卫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一触即发。

当时的尼赫鲁确实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不少的支持,这正是他自信心的最大来源。

首先因为发起了“不结盟”运动,至少很多第三世界的小国是把印度当成不发达国家领袖的。

虽然我国当时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同样有着威信,但比起我们,印度还同时得到了几大强国的支持。

由于曾是英联邦成员,加上英国对我国西藏一直贼心不死,所以印度理所当然的得到了英国的支持。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打疼了美利坚的我国,自然受到美国的敌视和封锁。如果中印开战,不用说美国肯定是站在印度一边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意料之外的大国,同样站到了印度的背后,那就是中国曾经的友邦苏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由于我国拒绝了苏联的无理要求,导致中苏关系一度紧张。甚至苏联国内的极端势力喊出“核打击”的口号。印度的突然挑衅,其中也带着苏联人的影子。

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尼赫鲁自我感觉良好,悍然发动对我边境的挑衅也就说得通了。加上他的几次试探,我国采用了退军保持安全距离的作法,更加坚定了印度国内的“信心”。

不过经过了数次被挑衅,为什么我国没有对印方立刻反击呢?这其实和最高领导人毛主席的战略构想是分不开的。

对印态度

五十年代的时候,毛主席把军事布防重点,放在了东部沿海地区。

因为当时美国的封锁十分严密,从台湾岛到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家都建立了军事基地。所以中央的主要意见是:向西同印度方面交好,腾出空来严防美国从东部的入侵。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了我国意料,尽管我国在冲突开始后,主动让出20公里的缓冲区,但印军的入侵脚步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其实“给印度点颜色看看”这种想法,早已在主席的心中反复揣摩过了。但让主席真正下决心用兵的条件,却需要满足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三点。

1960年以后,印军进如果我边境早已超过了警戒位置,这样我军出兵就成为了保卫领土的战争,这一点就是主席眼中的“地利”。

1962年南美发生了著名的“古巴导弹危机”。这一场威胁到全球安全的冲突,让美苏两国同时提高了警惕。

一时间双方的注意力全在对方身上,早已无暇关注中印的问题了。这就是“天时”。

天时地利全都满足后,最重要的人和也就决定了战斗最终的结局。提到人和,主席第一时间想到了还在医院休养的张国华。

1962年10月,毛主席主持了中央会议,与会的除了各位领导人和开国将领外,张国华也受邀参加。

主席在会上制定了进行“自卫反击战”的计划,发言完毕后他看着张国华,问了一个藏在心中很久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打赢这场仗?”

张国华被邀请参加会议不是偶然,而且对印度的作战也必须由他指挥。因为说起在西藏打仗,张国华可谓是众多军事指挥中最有发言权的一位。

张国华

张国华生于1914年,原名张福桂,农民家庭出身。1929年的时候,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洗礼,未满16岁的张国华就来到老家附近的井冈山,参加了革命的队伍。

由于年纪小,他曾在红军中作过司号员,战士。1930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入党并在瑞金大学继续深造。

作为我党培养出的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张国华先后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和之后的抗日战争。

1946年12月,党中央决定建立豫皖苏军区,张国华成为了第一任司令员,他的能力也在此时被极大的激发出来。

张国华

经过短短两年多的壮大,三个分区发展成为了八个分区,全区的武装人物也从万人出头,达到了惊人的7.7万人。

豫皖苏军区的发展壮大,为后来的“淮海战役”和解放中原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当时作为主力作战部队的“刘邓大军”指挥刘伯承元帅,也曾经不止一次的对张国华的工作成绩表达赞赏。甚至因为羡慕他手下人才多,给他起了个“地主”的外号。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因公到苏联出差。虽然身在他乡,可主席的心却仍然挂念着西南那片雪域高原。

对于解放西藏的战略,主席专门给国内的领导人写信,规划了“西北,西南两路进军西藏”的谋略。

党中央把这个重任交到了十八军军长张国华肩上,这个任命和主席心中所想完全吻合,就这样一纸调令就把张国华派到了西藏地区。

解放西藏和其他地区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中央的规划中以和平解放为主要目标。

张国华的部队也同样遵守着这个基本准则,进入四川西藏边界后,部队秋毫无犯,赢得了很多藏民和当地宗教势力的认可。

虽然是和平解放,但张国华深知想要不费一枪一弹就换来解放,同样是不现实的。既然迟早要打,那么就要在一次战斗中尽量消灭当地的反动势力。

经过深入的了解当地的风土民俗,和反动势力的详细情报,张国华制定了在西藏地区的门户——昌都开战的战斗计划。

选择在这里用兵,不但表现出张国华敏锐的观察能力,也体现出他毕其功于一役的勇猛果敢。

1950年10月6日,昌都战役开打。经过20多次的大小战役,10月24日这场战役以我军的胜利落下帷幕。在战斗中我军共歼灭,俘虏敌军5700余人,俘虏反动势力首领和英国特务4人。

这次胜利不但打开了西藏解放的大门,也让西藏人民第一次对解放军有了更多的了解。

昌都之战直接加快了西藏和平解放的步伐,1951年5月,我党和西藏地区政府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正式解放。

从1951年到1962年的十多年间,张国华和他率领的十八军,一直驻守在我国的西南国门。

对于在西藏的自卫作战,毛主席第一个就想到了他,而且在会上很自然的想听取他的意见。

“一定打的赢!”

对于主席的询问,张国华坚定的回答:“无论印度的实力如何,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打得赢!”

听完张国华的回答,主席放松了心情。会议结束后不久,张国华就为开赴前线做起了准备,并于10月19日进入前方指挥所。

虽然张国华表现的信心十足,但其实他的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原因和主席担心的一样:

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我军从没和印度军队打过交道,他们的战力究竟如何?

为了给开战之后的形势留下余地,张国华宁愿暂时把敌人摆的高些。他估计印度军队的战斗力,大概能够达到国民党军队中的中级水平。按照这个标准,他制定了一系列的作战计划。

在张国华看来,开始的第一次交手是最重要的。在本来的计划中,以我军歼灭敌人的一个营为目标,可是张国华却决定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先吃掉他们一个旅!

这个想法比较冒险,当时受到了很多非议。不过报告传到主席手中的时候,他却表现出完全的信任和支持。而且主席亲自批复:“听从前线指挥员的决定。让他打,打不好重打!”

正是因为这份信任,才让张国华放下顾忌全力作战。

可是没想到刚一交手,张国华就发现自己的预估出了很大的差错——印度军队实在太弱了!

不到12小时,我军就拿下了敌军重兵驻守的克节朗,战斗结束后张国华不由得苦笑道:“打了33年的仗,赢得这么轻松还是头一回。”

首战大胜的消息传到了中央,第二天张国华就收到了中央发来的电报。电报的内容高度的夸奖了参战将士,可是大家还没来得及高兴,这封电报又被中央通知取消了。

正在大家纳闷的时候,中央又发来了一封电报。电报的内容和第一封大同小异,只是在末尾加上了两句话:“祝捷报频传。中央,军委极为高兴。”

张国华看到电报,明白了电报撤回是主席的意思。而这第二封电报后面的两句话,毫无疑问是出自主席之手。

主席对这次胜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对前线战士的鼓舞也蕴藏其中。

对印自卫反击战仅仅进行了短短的一个月,我军携大胜之势班师回朝。这次胜利虽然过程简短,可却换来了中印边境此后50多年的和平局势。

正因为有毛主席知人善任的慧眼,才造就了这样一支英勇的军队;而在这支英勇的部队的保卫下,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让我们向先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2 阅读:427

观点视频

简介:笑看天下风云,做具影响力的泛资讯、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