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杨梅(六):为什么说晚稻杨梅的品质在下降

农艺大师 2024-08-29 13:54:44

晚稻杨梅的品质在下降,这样的感受可以说很多人都有,特别是消费者,以及很多关心晚稻杨梅的领导应该是感受较深的,感觉晚稻杨梅不如以前,并且成为一种共识,而我也认同这种感受。

晚稻杨梅果实品质下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反映:

1、好的晚稻杨梅很难买到。这里不仅是因为气候原因造成晚稻杨梅果实品质的下降,如下雨,如高温造成的果实软化出水(果蝇的原因)等,更主要是由于采摘人员的老龄化等因素,杨梅的产出,特别是好的杨梅的产出在减少,与需求相比,好杨梅自然变得少了。还包括在分级的时候对果实好的理解的差异,农民认为的好杨梅,与消费者希望获得的好杨梅之间是有差异的,并且这种差异在扩大。在晚稻杨梅上市时期,因为我从事这行的原因,不少朋友找我买最好的杨梅,前二年我都回掉了,理由二个,一是气候不清楚,要看天气,二是当下很少有主体能够让我放心,指的是分级的时候,绝大多数主体是做不到真正严格的按照消费者好杨梅的标准进行分级的。这里的原因就是种植者的好杨梅与消费者的好杨梅之间的认识差异。

2、晚稻杨梅的早采越来越明显。我在前面文章中说过,晚稻杨梅的品质特征是建立在近9成熟的成熟度的基础上,但当下的现状是各产区普遍的开始早采,造成了晚稻杨梅上市时间提早,颜色偏红,味道偏酸,果实偏小。而种植者对于这样的早采杨梅给出了一个正当的理由,刚上市嘛,总是会酸一点,小一点,红一点,过二天就好了。但杨梅作为社交礼品,从送礼的角度来说,自然也是讲究早,也讲究尝个鲜,于是很多人吃到这些早采的杨梅后,自然与晚稻杨梅固有品质进行比较,自然是差的,于是也就打下了晚稻杨梅品质下降,味道变差的印象了。

在我看来,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依然离不开晚稻杨梅品种与产业现状,但简单的归结起来,最为重要原因是两个:一是果蝇的影响,二是产量的不足。

我在前面文章中说过,成熟期的温度通过果蝇来影响晚稻杨梅果实采收时间长短,当温度高时,晚稻杨梅采收期大幅缩短,原因是果蝇大量繁殖造成果实软化出水,并失去商品与食用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等到杨梅果实近8.5-9成熟再采的话,会有不少的果实被果蝇危害掉而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农户来说,反正采摘时间就这么几天,树上这么多杨梅也采不光,于是就提前二天开始采摘,这样相当于多采了二天,由于气候因素的不确定,这样也可以降低因为气候因素而造成采摘量下降的风险,毕竟先采了二天,多少抢一点进来。于是当小支村这个被称为白泉主产区最早能够上市的基地开始采摘上市时,其它地方的农户就坐不住了,一般第二天多少也开始采一些。只要看上去颜色差不多,先采了再说,这种情况下,杨梅品质就谈不上好。

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大沙的沈毕家基地是全区最早上市的晚稻杨梅区域,每年开始的杨梅都是个头比较小,带有酸味,以至于我曾经批评种植户,你再这样下去杨梅就没人要了。这样的情况在许多主体那里都或多或少存在,今年一位阿姐送我的杨梅,她还是晚采了一天的,在我看来依然算是典型的上市头尝鲜杨梅,不够黑,果小了点,有酸味,说白了,这依然是早采的杨梅。

之所以这样,原因如前面所谈的,在气候不确定的情况下(也可以理解为果蝇的压力下),先抢采一些再说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因为对于晚稻杨梅种植户来说,杨梅季能够采几天,到底能采多少,心里是没底的。缺乏品质与采收预期成为推动晚稻杨梅早采的最主要动力,也成为晚稻杨梅品质在下降的最重要因素。

除了早采,因为晚稻杨梅采摘人员的减少,规模主体采摘人员的成本的增加(今年熟练采摘工的成本达到了近600-700元/天),同时销售价格的上涨,今年优质果价格在80-100元。这样的情况下,一颗杨梅就相当于近2元钱,挑出一粒跟放进一粒,在数量多的情况下,收益差别是很大的。在好杨梅并不多的情况下,不少种植户会把处于边缘的杨梅当作优质杨梅放进去,而不是挑出来,一方面是因为钱,另一方面也需要数量来满足订单需求。特别是对于上了年纪的种植户来说,都这么大岁数了,也是采一年算一年,反正杨梅看天吃饭的,先采了再说。

在我看来,能够真正舍掉一些收益,把品质严格地控制好的农户真很少见。虽然很多时候我对规模杨梅主体说,做好品碑后的价值会大大超过当下把这些杨梅放进去的收益,大家要提高自己的眼界与格局。但现实中我还是很理解我们农户的现实做法,毕竟真正能够理解舍得之道的人是少数的。

在所有杨梅产区来说,当下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杨梅品质越好,买的人越多,价格也越好。我想,当晚稻杨梅果实品质有预期的话,早采自然也会减少,毕竟早采的代价不仅是产量的减少,品质的下降,还有口碑的损失。如果有足够的品质好的晚稻杨梅,谁还会去这样做呢?

感谢阅读

作者简介:邱立军 定海区农技推广中心 正高级农艺师

0 阅读:11

农艺大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