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起吃水煮肉片的岁月
因为疫情的原因,大多数人都足不出户、宅家生活,一家人难得长时间地待在一起,大家便也有了大把可以消磨的时光,于是一些人们便变着花样想着自己吃吃吃(没有了“逛”,就连在网上逛也只是逛了),变换着花样给家人做着吃吃吃,什么蒜泥龙虾、油焖茄子、鱼香肉丝、酸菜鱼、水煮鱼片……提到水煮鱼片,我突然间想起我曾经吃过的水煮肉片来。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水煮肉片,也可能压根未曾吃过,是不是第一次听说呢?其实,这水煮肉片,对于童年时的我而言,也是十分难得吃到的。我的童年,是一个贫困和饥饿交加的年代,至今深深地烙在我的骨骼里。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都变好了,大鱼大肉已吃腻了,就连曾经让人听而生畏的海参鱿鱼也不在话下了;出于养生,现在连吃猪肉特别是肥肉的人都少了,可我的儿时能够吃到肉特别是大肥肉那就是比做神仙都要快活许多,所以一年间特别是过年以外的日子里难得吃肉的经历,至今牢牢地嵌在我的脑海里。

记忆最深刻的是一次在半夜里吃水煮肥肉片的情景。我记得当时我睡得迷迷糊糊,恍惚间听到母亲喊我的名字,眼睛尚未睁开,鼻孔猛然间闻到一股肉香,对,是肉香,我一下子就睁开睡眼,用眼神确认了一下,炕沿边确实放着一碗冒着热气的肉!我的口水一下子就流出来了!哈哈,太开心了,竟然有肉吃了,实在太不可思议了!这可是儿时的我在梦中无数次渴盼的,没想到梦想成真了。孔夫子他老人家听了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对于家境贫寒的我来说,不知有几个三月不知肉味呢!我赶紧拿起母亲递过来的筷子,将一块热乎乎、肥腻腻的大肉片(确切地说是肉块,因为切得很厚)送进自己的嘴里,一下子那香味布满了全身每个细胞,似乎每个毛孔里都是肉的香味在漫溢。盛肉的碗虽然很大,肉片其实并不多,汤里的油倒是挺浓。父母用慈爱的眼神看着我吃,似乎我吃了就是他们吃了似的。肉汤里全是亮晶晶的油花花,那时的我应该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图案了;肉几乎全是肥肉(那时农户或者集体自己养的猪,纯天然的),这就更加爽口,吃这么一块心都是踏实而陶醉的,觉得这吃到嘴里的才是肉。我知道这一定是队里的社员们大家凑着买了一条猪腿或者是几斤猪肉(北方方言叫“打平行”),为各自家的孩子解解馋。人多肉少,想必大人们都是舍不得吃的,在肉出锅的第一时间都是端回去给孩子们吃的。我问过父亲吃了没有,他总是说他吃了好多了,这是吃不了端回来给我们母子俩吃的,现在想想这是老实木讷的父亲撒的唯一的谎吧。记忆中的父亲,是一个爱吃肉的人;而母亲,总是说不喜欢吃肉,总是啃孩子们没有啃干净的骨头。谁不知道骨头好吃啊,现在想想那是母亲省给我们吃的,想让我们多吃点好的。

如今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给我端肉片回来吃早已过了数十年,却也是父亲留给我记忆深刻的事件之一,虽然这是我儿时经历过的,可不知怎么我始终未曾忘记,或许是因为我的童年是伴随着饥饿长大的原因吧。说实话,今天看来,那水煮肉片真的不好吃,也不会有人吃,那真的是水里放几粒粗盐,烧开水后将肉烫熟了而已,精肉几乎不见,基本肥肉主打,可在我看来那是童年的我吃到的最好的美味,写到这里的时候我都口舌生津。所以,至今我看到五花肉和猪板油时都感觉特别地亲切,因为它们总能将我带回已经再也追不回来的童年,更让我忆起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我的无私的爱。这些爱始终让我觉得沉甸甸的,怎么报答与回馈,也还不清亏欠他们的。
到了南方之后,知道了红烧肉的做法,也明白红烧肉比开水里煮出来的肉片美味多了,也疑惑当时自己怎么不嫌肥腻地能吃半碗肥肉块,如今吃两块五花肉就不敢再下口了,其实是因为时代变了,生活变了,味蕾也跟着在变。可我也明白,不管时代怎么变幻,生活再怎么富裕,我童年的味蕾始终还在那个年代,对食物的记忆就是对家乡的记忆。无论我身在何方,根都在故乡。无论我走多远,家乡都是心灵的港湾。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叶落归根的地方。如今虽说在这里生活、定居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在家乡快乐和辛酸的时光,但每个梦里的场景都是故乡,虽然人是身边的人。

肥肉汤中映照着我苦涩的童年,水煮肉片里熔铸的是浓浓的父爱。虽说水煮肉片寡淡无味、肥腻得人发慌,可我还是希望能够再次穿越回那段岁月,即使我依然大多数时光饿得前胸贴后背,即使看着别的孩子吃白面馍馍泪流脸庞,即使几个春节才能换上一件新衣裳,我也愿意,毕竟那时我还幼小,毕竟那时还有爹和娘,不似如今,父亲撇下母亲独自一人去了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