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啄皇孙”一语出自《汉书·外戚传》,原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姐妹残害皇子,后世常以此喻指后妃对皇族的迫害。
这一典故在唐代被用来影射武则天为称帝而对李唐宗室展开的血腥清洗——她如同“啄食皇嗣的凶燕”,以铁腕手段扫清权力障碍,最终铺就了通往女皇宝座的道路。
一、背景:权力更迭的血腥前奏
武则天自655年成为高宗皇后起,逐步掌控朝政。683年高宗去世后,她先后废黜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临朝称制,代行皇权。此时:
①合法性危机:李唐宗室与旧臣视武氏为“牝鸡司晨”,频繁策划复辟。

②权力真空:高宗一脉子嗣凋零(长子李弘暴毙,次子李贤被逼自杀),旁支宗室蠢蠢欲动。
③武周代唐的必然冲突:改朝换代需彻底清除李唐血脉的政治号召力。
二、清洗过程:步步为营的杀戮
1. 初期试探(684-688年)
①徐敬业起兵(684年):徐敬业以拥戴李显为名在扬州起兵,虽迅速被镇压,但暴露宗室反武情绪。武则天借此强化监控,命酷吏索元礼、周兴等编织谋反网。
②韩王李元嘉案(688年):高祖第十一子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高祖第十九子)等密谋反武,事泄后被逼自杀,家族诛灭,开启大规模清洗序幕。
2. 全面屠戮(688-690年)
①越王李贞起兵(688年):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联合琅琊王李冲(李贞之子)在豫州起兵,仅二十日即败。武则天借此案:
②株连十二家亲王:霍王李元轨(高祖第十四子)、纪王李慎(太宗第十子)等被诬参与,或自杀或处决。
③清洗地域扩大:牵连山东、江南宗室支脉,诛杀李唐宗室及其党羽数千人。

④“洛水誓言”陷阱(690年):武则天借“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刻石瑞兆,命宗室赴洛阳参拜。李唐诸王恐遭诛杀,部分称病不往,反被诬“抗命谋反”,加速清洗。
3. 终极灭绝(690年称帝前后)
①幼弱不赦:太宗之孙李炜、李琨等未成年宗室被流放岭南,途中多遭暗杀。
②改姓削籍:幸存宗室被改姓“虺”(毒蛇),剥夺属籍,贬为庶民。
③酷吏罗织:来俊臣等编纂《罗织经》,系统诬陷宗室,甚至以“梦中有反意”定罪。
三、典型案例:宗室末日图景
①霍王李元轨:太宗之弟,以贤名著称,被诬与越王同谋,流放黔州,途中被缢杀,子孙尽戮。
②纪王李慎:本未参与起兵,因声望过高被武则天猜忌,流放巴州,死于槛车之中。
③蒋王李恽:太宗第七子,被家奴诬告“私制龙袍”,自缢明志,仍遭剖棺戮尸。

④幼童之死:韩王李元嘉之孙李训年仅五岁,临刑前哭求“愿生皇家”,仍被斩首。
四、清洗手段:制度化的恐怖
1. 酷刑逼供
①索元礼发明“铁笼晒首”,将宗室头颅套入铁笼,楔入铁钉直至颅裂。
②周兴对李贞之子李冲施“突地吼”,将其倒悬梁上,坠石拉断四肢。
2. 舆论操控
①将宗室首级悬挂洛阳城门,尸体弃市三日,震慑天下。
②颁布《大云经疏》,宣称“李唐气数已尽,女主当王”,为杀戮赋予“天命”色彩。
3. 法律工具化
①修改《唐律》,规定“谋反者父子皆绞,母女妻妾没官”,使株连合法化。

②设立“匦检制度”,鼓励奴仆告发宗室主人,颠覆主仆伦理。
五、影响:李唐宗室的至暗时刻
①人口凋零:太宗21子中,14人死于非命;高祖22子,幸存者仅1人。
②政治断层:宗室精英几乎被屠戮殆尽,武周后期无人能制衡武氏家族。
③社会恐惧:民间传唱“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暗喻武则天终将遭报应。
③历史隐喻:安史之乱中,玄宗诛杀三子(包括太子李瑛)亦被比作“燕啄皇孙”再现。
六、历史评价:权力与伦理的撕裂
1. 传统批判
儒家史家斥武则天“屠戮骨肉,鬼神不容”,视其为“悖逆人伦”的野心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痛批:“李氏子孙为武后诛杀殆尽,其惨毒岂复人理!”
2. 权术逻辑
现代学者认为,清洗是女性突破皇权性别壁垒的必然代价:
①权力真空论:李唐宗室的存在始终威胁武周合法性,肉体消灭是唯一解方。
②恐怖威慑论:通过极致暴力震慑士族,迫使其接受女主临朝的现实。

3. 悲剧轮回
武则天晚年被迫还政李唐,其子李显复位后,武氏家族亦遭清洗,血腥循环印证古代权力斗争的残酷本质。
七、结语:血色帷幕下的权力之路
武则天对李唐宗室的清洗,是中国古代皇权争夺中最惨烈的篇章之一。
这场屠杀不仅消灭了肉体意义上的竞争者,更彻底瓦解了李唐宗法权威,为“武周革命”扫平道路。

然而,以“燕啄皇孙”为喻的这场杀戮,终究成为武则天难以摆脱的历史污名——它既是女性冲破男权桎梏的暴力突围,也是专制皇权吞噬人伦的黑暗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