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628年-683年),唐朝第三位皇帝,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在位34年(649-683)。
其统治前期延续“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唐朝疆域达至鼎盛;晚年因健康恶化,权力逐渐旁落武则天之手,其病逝成为唐朝政局由盛转衰的重要节点。
一、健康恶化:风疾缠身的帝王
1. 早年隐疾与家族病史
李治自幼体弱,史载其“素多疾”。李氏皇族有风疾(高血压、脑血管疾病)遗传史,太宗李世民晚年亦受此困扰。

李治30岁后病情加重,频繁头痛、眩晕,甚至目不能视,需卧床静养。
①显庆五年(660年)首次病危:李治突发中风,“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武则天开始代批奏章,参与朝政。
②调露二年(680年)病情加剧:李治目疾恶化,几乎失明,御医秦鸣鹤以针刺百会、脑户穴暂缓症状,但无法根治。
2. 晚年行动受限
683年,李治迁居洛阳贞观殿养病,需宦官搀扶行走,朝会常由武则天垂帘听政。《资治通鉴》载:“上苦风眩甚,议使天后摄知国政。”宰相郝处俊以“天子理外,后理内”劝阻,但皇权已实质转移。

二、权力转移:武则天摄政的铺垫
1. “二圣临朝”体制的形成
自660年起,武则天借李治病重逐步掌控中枢:
①麟德元年(664年):武则天诛杀宰相上官仪,彻底清除反对势力,“天下大权,悉归中宫”。
②乾封二年(667年):李治因风疾久治不愈,下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2. 太子李显的弱势
李治晚年两度废立太子(李忠、李贤),最终传位李显。然李显性格懦弱,缺乏政治根基,李治临终前仍忧心:“太子未习政事,社稷任重,若有未决,依天后处分。”
三、临终时刻:贞观殿的最后十日
1. 病情急转直下
①永淳二年(683年)十一月:李治病情急剧恶化,呕血不止,召太子李显监国,裴炎、刘景先等辅政。
②遗诏争议:原拟遗诏中“军国大事听天后处分”遭部分朝臣反对,最终改为“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2. 驾崩与身后安排
683年十二月丁巳(27日),李治崩于洛阳贞观殿,终年56岁。遗诏命七日而殡,太子柩前即位,丧事从简。其灵柩运回长安,葬乾陵,武则天亲撰《述圣记》颂其功绩。
四、历史评价:盛世帷幕后的暗流涌动
1. 功过争议
①盛世延续:李治在位期间,唐朝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户籍增至380万户,史称“永徽之治,百姓阜安”。
②隐患埋藏:过度依赖武则天理政,导致外戚专权;晚年土地兼并加剧,府兵制崩坏,为安史之乱埋下伏笔。
2. 死亡的政治余波
①武则天的崛起:李治去世仅7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周,唐朝国祚中断15年。
②李氏皇族危机:李显、李旦先后被废,李唐宗室遭清洗,直至神龙政变方复国。
五、医学视角:风疾的现代推测
现代学者结合史料推测,李治所患“风疾”可能为:

①高血压性脑病:头痛、眩晕、视力障碍等症状吻合;
②糖尿病并发症:唐代贵族饮食多高糖高脂,目疾或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③慢性心脑血管疾病:长期卧床、肢体麻木提示脑梗塞可能。
结语:李治之死不仅是个人生命的终结,更是唐朝权力结构剧变的开端。

他既是盛世的守成者,也是女皇时代的开启者。其病躯承载的帝国辉煌与危机,成为理解唐中期政治变迁的关键线索。
正如司马光所言:“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卒成武氏之祸。”一代帝王的生死,终究与国运深深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