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1958年设立的安丰县还在,如今淮南市的县级区划是否更合理?

鹄书说历史 2025-03-19 20:04:47

寿县·图源淮南市文化和旅游局

淮南

淮南皓月冷千山,寿州已见白石塔。

由于曾是楚国末代都城等原因,寿县与淮南在历史文化上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八公山两侧的她们在经历数次聚散离合之后,因2015年12月寿县从六安市划入淮南市而再次成了一个整体,既让寿县有了更便捷的发展空间,也让淮南在扩容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底蕴。或许因为是资源城市等原因,淮南的辖区一直比较小,除了袖珍型地级市的身份之外,她还因为管辖的区县之间的规模相差太大以及市辖区数量较多却体量不大等情况而为人所诟病。

这是建国后寿县第三次加入淮南市,这也让淮南的面积得到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由于寿县的面积和人口的规模过大而导致这种差异就更为明显:与规模最小的八公山区比,寿县的面积是八公山的30.63倍、常住人口是八公山的5.98倍。寿县的面积淮南的52.17%、常住人口占了淮南的29.5%,这个比重在国内其他城市也是不多见的。

淮南市目前的县级区划体系中的这些不太合理的细节都这有改善的空间与可能,比如到了一定的时期而进行市辖区之间的重组、合并甚至扩容等调整,从而让其更好的服务当地的发展;这就让人想到了1958年设立的安丰县如果还存在,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今天淮南市的县级辖区体系更趋于合理呢,鹄书觉得这有一定的可能,但也不能说一定如此。

1958年12月寿县析出“真武庙至正阳关一线(西到双桥镇,东到今长丰县庄墓)之南(”以及“瓦埠湖南部以西”的辖区设立安丰县,县治石家集即今天安丰镇的安丰中学;将寿县划入淮南市管理、将安丰县划入六安专区,这次调整还是有较为积极的意义的:不仅让淮南市用了更大的空间,也让安丰这个曾为州、郡、县、军、路等身份的千年古地名得以回归,同时还让寿县的区划更为合理。

北宋·寿春和安丰

其实这并非安丰县第一次在此出现,南北朝萧梁大同元年(535)析寿春县南部地设立安丰县,作为安丰升为安丰州并治于此,安丰故城在今寿县西南安丰塘镇的安丰铺,另有观点认为是将安丰县从许集(霍邱县城西湖乡许集村)迁此;这是安丰县在今寿县的境内设立,也拉开了寿县与之并存的局面。

隋开皇三年(583)废除安丰郡保留安丰县;此后的安丰县又先后出现过不同的身份,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置安丰军(治安丰县),乾道三年(1167)移治寿春县(今寿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又成为安丰路总管府的名字。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寿春、安丰、下蔡三县合并为寿州,在此存在836年的安丰县这是安丰县从此消失;民国元年(1912)改寿州为寿县;由此来看,如今寿县有如此大的规模也与这段历史有一定的关系。

唐朝·寿春县与安丰县

安丰县出现对寿县的影响在于让其失去了安徽省面积第五大县的身份;不过它的建制若能延续下来,由于二者之间的地缘关系,后来她大概率也和寿县一起加入淮南市,因为淮南发展到需要扩容的时期,寿县和安丰县就成了较好的选项之一;规模缩水的寿县在划入淮南市之后很有可能与八公山区合并或单独被被改设为寿县区或寿春区。

这并非全无可能或说一无是处:可让淮南的市辖区范围得以扩大,能改变它所属区县之间的差异或市辖区规模较小等不足,同时还可能更加整体的开发八公山的历史文化;遗憾的是重新设立的安丰县仅存在了4个月左右,在1959年4月就因被并入寿县而最终消失了。好在它仍然给寿县留下了众多与之相关的印记,值得庆幸的是寿县近年来也逐渐注重这方面历史人文底蕴的挖掘和保护。

1992年寿县将戈店乡与苏王乡合并为安丰塘乡,2000年改设为安丰塘镇;这既可以看作以安丰塘命名也可视为以古代的安丰县命名,安丰塘成为乡镇地名也让安丰县和安丰塘这两种文化在安丰故城所在地得以保护和体现。

1996年3月又将石集镇恢复性地更名为安丰镇,原因大概率是因为这里曾是1958年设立的安丰县的驻地以及后来的寿县安丰区等因素;虽然可能与安丰塘并不邻近,又容易与安丰塘镇混淆,但也算是对昙花一现的安丰县的一种纪念了;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