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湾记(十)祥云湾其他有名目的古建(下)

国斌小说 2025-03-15 21:08:42

封面·祥云湾格物堂(祥庆楼)

我看到的祥云湾有名目的古建,只有三座比较靠谱。我说的靠谱指的是房宅的主人确有其人,并不是说这些房子一定是他们原来居住过的老宅。这三个人便是彭熙云堂的彭春农,衍庆堂的辛从益(景区写成辛从义)和百越楼的叶新,都是在历史上留下过痕迹的人物。而前面的聚贤堂,说是从江西丰城龙山书院整体搬迁过来。我在介绍聚贤堂的时候也说了,进入到21世纪,这座书院并不一定还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不过是断壁残垣,不会有完整的建筑了。

后面要提到的三座建筑,同样也不是很靠谱。当然,要强调的一点是,一幢房子有没有来由,与它坐落在祥云湾是不是合适,这两件事毫不相干。我觉得这些房子都挺合适的,说它的来历不明,只不过是茶余酒后和大家闲谈聊天罢了。

先讲“格物堂”,也就是坐落在东门八脚牌坊旁边的一座建筑。现在它成为了一家闽菜馆,叫祥庆楼。铭牌上的介绍是这样写的:格物堂,来自江西乐平,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原主人为进士马延蛮后人马笃。马廷蛮景仰宋代端明殿大学士王伯大,以其“四留铭”做马家家训;马笃谨遵家训,离世前将此楼捐做义学,希望学子传承儒家理学,探究万物规律,“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历史上的确有一位来自于江西乐平的进士,而且后来官还做得很大,不过铭牌写错了,他叫马廷鸾,南宋人,主要活动时期在宋理宗和宋度宗的时代,也就是在1220到1270年这段时间。在宋度宗的时候做到右丞相兼枢密使。也就是做到了宰相。王伯大也确有其人,他官到枢密使的地位。宋朝采用的是三权分立的管理制度,行政、军事、财政分成三个权力机构,独立行使权力。枢密使行使的就是军事管理的权力,相当于副宰相了吧。

王伯大的政治生涯在马廷鸾之前,在宋宁宗和宋理宗的时代,两人前后脚。王伯大当副宰相的那年,正是马廷鸾中进士的那年。王伯大一篇“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主要意思是,做任何事要有节制,不要做到尽头。个人的才智,用到差不多就行,每月的工资,拿到差不多就行,拥有的财物,用到差不多就行,生活的快乐,享受到差不多就行。

我很欣赏王伯大的这种态度,比如我喜欢在车上拍照,也有人喜欢,但我始终只选择一边来拍,而不是像别人,这边窗户拍到那边窗户,在火车上、汽车上左右折腾。如果王伯大也拍照,估计他会加一句铭文,叫,留有余,不尽之景以还自然,即:外出拍照,拍到差不多就行。

虽然马廷鸾做到的宰相的高位,但是他的名气远不如自己的儿子。马廷鸾的儿子叫马端临,是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留下了一部《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记录了三代以下,一直到南宋末年的几千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制上的变迁。人们说,它和《资治通鉴》互为表里,读《资治通鉴》者,不可不读《文献通考》,反之亦然。

我们来看看“格物堂”铭牌的书写逻辑。首先,它提了两个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即作为楼房主人先祖的马廷鸾,和写了《四留铭》的王伯大。用这个吸引游客的眼球,好比今天你和中央领导一块拍过照,你的工作间必须要有这张照片一样。然后说了《四留铭》,为后来这座房子被捐献出去做了学堂而铺垫。然后学堂嘛,就得学习。如何学习呢,当然是格物致知咯。于是这座楼便被叫做了“格物堂”。看起来说得严丝合缝,其实也是漏洞百出。

马廷鸾是南宋人,格物堂的主人马笃是清朝人,从宋理宗到乾隆皇帝,中间隔了整整500年。我们举个例子,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自称为中山靖王之后,然而,他和中山靖王之间隔了270多年。汉献帝捞稻草,称刘备为皇叔,刘备自己都很不自信,遑论魏国和吴国。隔了500年,估摸着有30代人了,今天有谁知道你爷爷的爷爷是哪位?而要把房舍捐出去做义学,实在也是犯不着打扰500年前的王伯大,执斧伐柯,身边的例子多了去了。

顺便也扯两句野棉花。执斧伐柯这个成语来自于《诗经·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柯就是斧头柄。你拿着斧头去砍树用来做斧头柄,找什么样的树,多长多壮,看看手中的斧头就知道了。另外,现在大学里喜欢搞一些四言八句的校训,文化精神,教育理念什么的。用得比较多的就是“格物致知”。要知道,古人讲的格物致知和今天我们说的采用科学方法,认知物质对象有本质的区别。有一个故事说,明代的心学大师王阳明有一天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他“格”的并不是“竹子”这个“物”,“格”的是自己的内心的精神思想的过程。不是向外搜求,而是搜求内心的思想变化。

第二座楼叫“猗卓堂”,门上挂的牌子叫“将军府”,也是一座餐饮店,但不知道为什么餐饮店会被叫做“将军府”。铭牌上是这样写的:来自江西铅山,建于清嘉庆年间,堂主胡绳墨是鹅湖第一商贾,当地盛传:“百里茶香半姓胡,宫中宴罢满天宝”。这天宝龙窑的掌门人也是胡绳墨。“猗卓”是猗顿和卓氏合称,二人与范蠡齐名,其事在《史记》中有载。此宅名“猗卓堂”,足见堂主经商之志。

原文如此,这一条有很多漏洞。是不是存在着胡绳墨这位“鹅湖第一商贾”姑且不论,铭牌中说的天宝龙窑就很可疑。江西的确有一座天宝龙窑,这座龙窑也和鹅湖这个地名有关,但它不在铅山,而在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的鹅湖镇。但是这座龙窑建成于1974年,今天还在使用。因为这种窑沿着山坡自下而上建立,蜿蜒有如一条龙,故称“龙窑”。至于说到《史记》中记载的猗顿,卓氏,范蠡云云,见于《货殖列传》。猗顿是个盐商,卓氏靠炼铁发财。范蠡搞的是商业,第三产业,倒买倒卖。后来改名为陶朱,自称陶朱公。

最后一座楼叫“撷桂楼”,编得更不靠谱。介绍牌上是这么写的:撷桂楼,来自江西婺源,系顾轶(朱熹的同门师兄弟)后裔顾钊所建。程颐弟子李侗钻研理学四十余年,将毕生所学传授给朱熹和顾轶,。顾家世代书香,顾钊三度赴京赶考可惜终未“折桂”。有诗:“顾钊三梦刀,依旧一书生。空有撷桂楼,何时沐震风。”

朱熹虽然是婺源人,但他出生在福建,他的学习生涯一直在福建一带。李侗也是福建人,其教学生涯也仅仅限于福建。虽然福建和江西接壤,但婺源在皖南,离着福建还有点儿远。历史上有没有顾轶这个人,朱熹有没有顾轶这位同班同学都不好说,而且,有如“格物堂”一样,前后也是跨越了500年,所谓“后代”云云,也是很难搞清楚的一件事。

不过后面这首诗里也有点意思,就是“梦刀”这个词。说一个人梦见了刀,就是可以高升的预兆。它来自于《晋书·王浚传》。说王浚晚上做梦,梁上插了三把刀,过了一会儿,又加了一把,变成了四把刀,把他一家伙给吓醒了。醒来很讨厌这个梦境。他的主簿叫李毅,听说了这件事,向他表示祝贺,说,梁上插了三把刀,是一个“州”字,又加了一把刀,就是“益”。益就是多了,加了的意思嘛。李毅说,看来你要做益州刺史了。不久,果如李毅所言。

现在的撷桂楼也是一家餐饮,叫“云上味道”,专卖云梦特色菜的。

终于把看到有名目的古建讲完了。

0 阅读:0

国斌小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