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祥云湾北门
这次到云梦来,其实还怀有一个幻想,即顺便参观云梦博物馆。因为我知道,除非像张家界或者九寨沟这样的大型自然景观,封闭场所的人工景观,仅仅单纯游玩,不太可能待上整整五个小时。1990年我带女儿去故宫,连游玩带拍照,前后也不过花了3个小时。当然,我说的这种计划,不包括沉迷于拍照的女生,她们单单在景区门前就可以折腾一个小时。所以我和家里人出去游玩,遵循着一个原则,即进入景区的时候,一定不要在大门口留影。一方面这时候拥在一堆的人特别多,另一方面则是用屁股都想得出来的道理:再漂亮的景区大门,也没景区内部好看。等你优哉游哉看完风景出门的时候,可以与世无争,从容不迫地在景区大门拍你所希望拍到的所有的打卡照。
因为知道祥云湾不可能待满5个小时,于是内心期待是不是也顺便着把云梦博物馆给看了,因为它是国内非常有名气的一座县城里的博物馆,馆藏既丰富,又珍贵。云梦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主要得益于云梦的地下考古发现。1975年,云梦县兴修农田水利建设时在一个叫做睡虎地的地方发现一座秦朝的墓葬,从中发掘出了1155枚竹简,文字数量达到4万余字。睡虎地秦简的历史文化价值,堪比马王堆汉墓。



我曾经有一本关于古代简帛研究的专著,一时找不到了。根据这部书的介绍,目前我国可靠的古代简牍的留存有四种,郭店楚简,睡虎地秦简,银雀山汉简和武威汉简。2000年前后,又出现了两批竹简,这就是清华简和上博简。这两种简牍都是从海外流入的,一度引起学术界的怀疑。既然话说到这个份上,顺便也说一下学术界的不良风气。清华简和上博简,至今大多数人也不能完整地看到它们的原貌,这是因为拥有这批简牍的学者们,一时还不能将其中他们能够阐说的学术资源榨取完毕,因而拒绝资源共享。清华简2008年收藏至今,发布了部分影印件,散见于13个研究专辑之中;上博简1994年由上海博物馆收藏,研究资料和发布的影印件更少。
虽然睡虎地秦简能够榨取的学术价值,也已经所剩无几。但在云梦博物馆,你至少可以完整地看到睡虎地秦简的影印件和复制品。即便看看秦朝人写的字到底是个啥模样,也算是挂了个眼科,搞点艺术欣赏。到了祥云湾之后,发现自己的想法完全没法实现,因为我看到的黄香大道也好,屈原大道也好,路面看起来刚刚刷黑的模样,似乎是为祥云湾打造的一条新线路。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万一去了回不来,误了群里的车,那才掉得大呢。遂打消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
到景区晃了一圈,看到墙上的宣传资料,在网上搜索了一番,知道了祥云湾的“祥”字来自于投资者欧阳祥山,网页上又出来意外的引导。原来,云梦博物馆已经换了一个馆名,叫云梦祥山博物馆。因为欧阳祥山先生的投资,云梦博物馆迁移到了新址,从占地面积约8600平方米增加到25000平方米,重新开始建造成了一座新的博物馆。新的博物馆用了投资者冠名,套路与祥云湾之“祥山”加“云梦”如出一辙。



下面接着谈祥云湾,先做一个勘误,在《景区的格局》这篇中有个笔误,即把“蒲阳”写成了“濮阳”。祥云湾的这条老街和相连接的水街,都被称之为“蒲阳老街”。挂在墙上的宣传资料说,投资者从小生活在蒲阳老街,建设祥云湾,是想复原从前的生活场景。我一直觉得蒲阳这个地名有些可疑,因为但凡一个地名称作“阳”,它必定在山南或者水北,不过,这里的“水”,指的是河流。而在云梦附近,并没有一条叫做蒲水的河流或者蒲山的山丘。
有当地的文旅工作者人解释说,今天的云梦在古云梦泽的北边,湖泊的北面也是水北,也称为“阳”。但至今我个人没有听说过以湖泊的北面为“阳”的地名命名实例。回来后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也和深度搜索进行了很多次的交流,大致上捋清了蒲阳老街命名的来由。你完全可以把它说成是文化的重构,或者说是针对于游客制造的关于古代意识的召唤。



首先,古代的确有一个叫做 “蒲阳”的地方,它就是今天的应城。为什么应城叫蒲阳呢,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做“蒲骚”的地方,是古代陨国的一座要塞。既然是要塞,地理位置应该比较高,而应城正在蒲骚的南边,所以历史上的应城也被叫做过“蒲阳”;其次,应城和云梦处在同一个纬度,既然应城是“蒲阳”,云梦当然也是“蒲阳”了;再次,因为说到云梦,就会联想到古代有过“云梦泽”,说到云梦泽,就会想起芦苇啊,蒲柳啊这些植物,“蒲”这个词既大有古意,也有利于唤醒游客关于水乡,湿地的记忆。同时也给景区的“蒲阳水街”找到站住脚跟的依据。当然,如果还有当地出产的加持,比如草编,蒲编,还可以带动一方经济。
前面说了,它就是一个文化的重构,甚至说仿制、创建都可以。祥云湾整条老街和水街,它的古建,不就是这么做成的吗。



这个事情怎么说呢。往早了说,世界之窗和锦绣中华是5A景区,今天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也是5A级景区,甚至很多影视城都是5A,比如横店影视城;无锡的三国城、水浒城、唐城;银川的张贤亮搞出来的镇北堡等等。至于说到4A级的人工景区,那更是举不胜举。有些观念上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它已经渗透到了大众的血液与灵魂之中。比如说有些事应该怎么做,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还不仅变成下意识,而且变得物理化了。没法改变的东西,我们又希望很正常地活着,唯一的态度就是适应。
不是我这么想,那些很有钱的人,那些地位非常高的人,都是这么想的。
回顾一下祥云湾的那些建筑吧。一凡楼、二圣楼、三多楼、四喜楼、五福楼、晨钟楼、暮鼓楼。还有几张遇到的熟悉的女生,给她们拍的照片呢。整个景区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
祥云湾记系列到此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