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过的相机(一)

国斌小说 2025-05-01 06:18:41

封面·骑共享单车的少女

我使用过的第一款相机是海鸥双反4型,高中一直到下放,用它拍了一些日常生活片,它不是我个人的相机,而是问人家借来的。当年的下放知青都有点子文青腔调,拍得最多的是拉小提琴和大提琴,因为完全没受过训练,一概姿势别扭,歪着脑袋,表情十分僵硬,一看就是山寨版。而且,当时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男孩子会给女放友拍照片,尽管我下放在国营四场(农、林、牧、渔),每月有工资好拿,并不差这点胶卷钱,120黑白胶卷不过也就1元钱上下。我能够想象到的理由是,那个年代,和多数的女生有频繁的交往是一种流氓行为,大家不得不回避这事儿,同时,一卷120胶片只能拍12张,还得劳烦自己冲洗,比较劳神费力,出片质量不够好,所以,女孩子依然选择到照相馆去拍照,毕竟照相馆设备和技术都非常专业。

在这个过程中,还使用过一款进口皮腔折叠相机。一位放友的父亲部队转业,工资比较高,他又是独儿子,在家里极端受宠。据说这款相机是德国的禄莱,虽然折叠相机是单镜头,个头很小,但也是中画幅相机。所谓全画幅中画幅,在胶片机的底片上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全画幅相机,又叫做135相机,采用3:2的横幅格式,底片很小,所有的照片必须放大才可以摆到相框相册里。而中画幅相机采用1:1的方形格式,底片很大,无须放大,洗印出来直接就可以看了。

现在很多老同志玩相机,往往搞不清全画幅、中画幅、大画幅之间的关系。如果他们玩过胶片机就可以知道,所谓各种画幅,在胶片机年代就是一个底片大小的问题。底片大,承载的当然信息更加丰富,清晰度更高。一个直观的说法是,一张大画幅照片,相当于59张全画幅相机照片的大小;相当于14张或者19张中画幅相机照片的大小。

胶片机时代我们到照相馆去拍照片,照相师傅会钻进一个黑乎乎的大盒子里面取景,构图,对焦。完成这个工作之后,他钻出来,手里拿着一个橡皮气囊,对我们说,不动,笑一下,然后按一下气囊,灯光熄灭,拍照完成。然后从黑盒子里抽出一块红棕色的木板,用铅笔在上面做一些标记。这张木板里面便是一张大画幅照片的底片,而我们的照片只占有这张底片中的一部分,所以他要标记出来这张底片最后拍了多少张照片,各自是什么尺寸,在底片的哪个部分,是什么时间拍摄的等等。

手动时代,做什么事情都很复杂,都很麻烦。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也就是自动化和信息技术时代,所有的工作都变得简单多了。拍照也是如此,有那么多的人热爱摄影,实在是因为摄影的门槛太低太低。你只要拥有一部手机,便可以自称摄影人。

大学毕业之后最先用的是珠江单反S210,1983年向我的一位学生借用的。他在轻工局做宣传干事,配套着两支镜头,没有标头,只有一支广角和一支80-200的长焦。珠江单反采用的是裂屏对焦,不像早期的旁轴相机,黄点对焦。黄点对焦相对比较困难。我带着这款相机去过武汉、北京、青岛、上海、张家界。有一年买了一台扫底机,把自己保存的底片给扫描了出来,其中便有珠江S210拍的片子。现在,自己看了也不禁感慨万千,比如在归元寺拍到的那些上香人,在今天,即使是边远的农村,也见不到那么具有乡土气息的人物了。在北京旅游,那个时候能够背一台单反相机已经足够炫目,何况我还挂着80-200的长焦。有一对年轻夫妻没有相机,以评点他人相机自娱,看到我的相机和镜头,说,这个就是潘兴二号了。看来男孩是个军迷,潘兴Ⅱ是美国的第三代地对地导弹,很先进的武器。也是在北京,我拍了个人的第一卷彩色胶卷,樱花胶卷,它后来更名为柯尼卡。

在青岛,遇上了台风,定好的海轮没法开航,于是到海边乱转,见到了台风带来的连天巨浪,海面上风云怒卷,波涛汹涌,海水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激起几人高的浪花。这个场景也被我拍了下来。就是在台风起来的青岛的海边,我吃到了人生的第一碗羊杂汤,5毛钱一碗的羊杂汤,加了芫荽(香菜)。它和后来我吃到的羊杂汤不一样,没有红油。端起蓝边白瓷的粗瓷碗,汤白菜绿,羊杂看起来干净清爽,就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把那羊杂汤一啜而尽,的是快意。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羊杂汤。

在张家界,依旧是1983年,那个时候,很多人并不知道张家界这个地方,而张家界景区只有两个游览点,即黄狮寨和金鞭溪。整个张家界的山上唯有一家酒店,也就是靠近景区大门的金鞭岩饭店。为了到达张家界,我们从长沙出发,走过了湘江和沅水,到了桃源县的桃花源,现在我手中的桃花源景点大门的照片,也许是它唯一留存的图片资料了吧。那年正在修建从大庸通往张家界景区的道路,很不好走。我也拍了一组大庸县,也就是今天的张家界市的街景。当年的大庸县和我们今天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从前的乡镇没有任何区别,老百姓多穿着黑色的衣裤,光着头皮,游走在青石板路上。道路两边的店铺支着长长的布料遮阳棚。我们住的大庸县第一招待所是一座五层楼的房子,也是大庸县最为高广的建筑。站在它的楼顶上,便可以远眺张家界的群山。

83年到张家界,听北大王力先生的一拨亲传弟子给我们讲课,因为我们使用的是北大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授课点在金鞭岩饭店,出酒店便是景区的大门口。讲课一天之后,先走金鞭溪。在张家界,我拍了金鞭岩,黄狮寨,可惜那台珠江单反拍的底片被别人给拿去再次冲洗的时候,全部给遗失了,至今犹令人恨恨不已。即使有一些冲洗好的照片留下来,后来为了办校报,那些该死的编辑把照片给剪成奇形怪状,拿到印刷厂去制版,不复回到我的手中。所以,我的1983年的张家界摄影,已经绝版。我说的绝版不是指它还有留存,而是用湖北话来说,连尸首都不在了。

今天街上人多,发点扫街片。

0 阅读:0

国斌小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