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县有个叫张老三的包工头,平日里在秦皇岛市区接工程,隔三差五就要往乡下老家跑。要说这老张也是个讲究人,老家亲戚朋友多,工地上又常要招待客户,光是买烟钱每个月都要花不少。那天他蹲在工地办公室算账,看着账本上烟酒开支直咂嘴,突然想起前些天听人说乡下烟价便宜,心里头就活泛开了。
老张第二天就开着那辆金杯面包车回了昌黎县农村,托着表叔家的二侄子牵线搭桥。要说这乡下小超市也真够意思,东家凑三条中华,西家拿五条黄鹤楼,七拼八凑愣是给整出来169条好烟。老张看着后备箱里码得整整齐齐的红蓝烟盒,心里头美滋滋的,这一趟少说能省下万把块钱。他还特意让各家超市开了发票,想着回头找会计做账方便。
那天傍晚天色擦黑,老张哼着小曲往市区赶。车子刚过抚宁区界碑,眼瞅着再有二十分钟就能到家,前头红灯路口突然闪出两个穿反光背心的交警。要说这老张也是时运不济,原本人家交警是查酒驾的,可他那面包车后轮压得沉甸甸的,警察多问了两句就露了馅。等烟草局的人带着电子秤赶来,后备箱里的烟一条条数清楚,老张腿肚子都转筋了——整整169条,市价十三万呐!
烟草局办公室里,老张急得直搓手:"同志您行行好,这些烟都是我买来自己用的。您看我这工地天天要招待人,总不能次次现买吧?"办案的小年轻推了推眼镜:"张老板,您这169条烟够开小卖部了。国家有规定,跨县运烟超过50条就得办准运证,您这都三个五十条了。"老张一听这话急了眼:"秦皇岛市就巴掌大的地方,我从昌黎县到海港区算哪门子跨县?这不就跟从村东头到村西头一样吗?"
官司打到法院那天,审判庭里坐满了看热闹的街坊。老张特意穿了身新买的西装,把各家超市开的发票摞成厚厚一沓拍在桌上。他请的律师拿着《烟草专卖法》翻得哗哗响:"法官您看,这法条上写的'跨市、县运输',市指的是地级市。咱们秦皇岛市下属的县区之间运输,根本不算跨市县!"旁听席上有几个开小卖部的老板听得直点头,还有人小声嘀咕:"就是,咱平时去县城进货也没见要什么证啊。"
烟草局那边也不是吃素的,请来的法律顾问搬出国家烟草局的补充规定:"白纸黑字写着,只要跨县级行政区运输,甭管是不是同一个地级市,超过50条就得办证。张老板从昌黎县运到海港区,直线距离七十多公里,这要不算跨县运输,那什么才算?"说着还放了一段执法记录仪视频,画面上老张的面包车后座塞得满满当当,烟盒子都快顶到车顶棚了。
主审法官是个戴老花镜的资深法官,他拿着放大镜把双方证据反复比对,最后叹了口气:"张老板啊,你买的这些烟确实都是真货,程序上也没偷税漏税。可国家专卖制度讲究的就是个流通管控,甭管你买来是自己抽还是送人,这么大数量在路上跑,就跟水库开闸放水一个道理——今天你运一百条没事,明天他运两百条咋办?"说着敲了敲法槌,"这行政处罚程序合法,事实清楚,驳回了啊。"
从法院出来那天飘着细雨,老张蹲在台阶上抽了半包烟。工地上的会计跑来劝他:"老板,咱就当破财消灾了。"老张把烟屁股狠狠踩进泥水里:"早知道该分二十趟运!"这话刚出口,旁边路过的烟草稽查员咳嗽两声,吓得老张赶紧闭了嘴。后来听说那批烟全被公开拍卖,拍卖款充了国库,老张逢人就说:"可别再贪那小便宜,国家的红线踩不得哟!"
这事在秦皇岛传开后,倒是给不少生意人提了醒。城西建材市场的王老板悄悄把囤在后院的五十条烟分散到各家分店,开超市的李婶子再也不敢让女婿从卢龙县捎烟过来。倒是老张因祸得福,成了朋友圈里的"法制宣传员",每回酒桌上都要拿自己的糗事劝别人:"可别学我老张,该办证办证,该分趟分趟,这烟草局的规矩啊,比丈母娘的脸色还难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