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对小米汽车的质疑仍在持续!
这或许是个契机——把新能源车企的智驾宣传、技术短板摊开说透,避免更多悲剧重演,可能是小米这场流量风暴中唯一的积极意义。
就在SU7事故尚未定论时,一段车主边开智驾边酣睡的视频再次引发争议:车辆正常行驶,车主却双手离盘仰头大睡,副驾连喊三遍“减速”才勉强唤醒。
车企是否存在夸大宣传,让消费者误判智驾能力?小米曾解释称,智驾需全程握方向盘,系统会通过四次逐级增强的警报提醒接管,否则将自动减速停车。
但现实是,总有人把辅助驾驶当“自动驾驶”。
燃油车时代,事故归因于驾驶操作或机械故障,但新能源车的电池、智驾系统如同“黑匣子”,普通用户既难理解,更无法自证清白。车企掌握核心数据,事故鉴定依赖专业机构,信息不对等加剧了信任危机。
宣传片里丝滑的自动转向让人心动,现实却充满变数:激光雷达可能漏判消防栓,系统更新赶不上路况变化,人机交互的权责边界模糊不清。
更让消费者寒心的是,购车前车企吹嘘“接近L3”,出事后却搬出“辅助驾驶”条款推责。这种“售前售后两副面孔”,正在透支行业信誉。
特斯拉早因自动驾驶事故多次卷入风波,问界、极氪等新势力同样在舆论场“挨过板子”。新能源车用十年走完燃油车百年的路,代价便是必须经历信任体系的断裂与重建。
雷军个人IP为小米汽车带来巨大关注,但也让每起事故被无限放大。当企业家被捧成“科技偶像”,品牌的容错空间便被急剧压缩。如何在流量红利与风险中找平衡,是所有新势力车企的必修课。
与其用“1000公里零接管”撩拨消费者,不如做好三件事:公开驾驶数据接受监督,用法律细化责任划分,上路前对用户强制培训。
技术可以试错,但生命没有重来——这句话,该刻在每个新能源车企的会议室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