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不过杀猪菜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今天我家要杀猪了!可惜我自从上大学之后就再没有看到过杀猪的场面,也很少再吃到新鲜而好吃的杀猪菜了!所以格外地怀念那吃杀猪菜的时光。
过去,在北方的农村里几乎家家都养猪,现在也是如此。开春之后,养老母猪的人家便开始售卖小猪,知道老母猪“怀孕”全过程的人家会在第一时间赶去“抓”走被母猪奶得最好、主人喂养得最好、看起来个头最壮实的猪崽,后得知消息的就只能抓别人挑剩下的小猪仔了。从小看到老,人如此,猪亦如是——从小就不挑食的小猪,长势好,到年终体重比它的“兄弟姐妹”高出不少。当然小时这样表现的猪崽子售价也比其他的猪崽要高一些,即使这样,谁都愿意多出点钱要这样的小猪,一来这样的猪好喂养、长得还快,二来这样的小猪惹人喜爱,再说价格也就高出10元、20元罢了。

农村养猪真正的是散养,过去时候猪是可以到处跑的,常常会跑到村头的农田里觅食吃,即使庄稼不合它们的胃口,但也会在田里乱滚乱拱,惹得田主人气急败坏,有时会找到猪的主人家去理论一番。我家也有田在村头的,所以放学或者放假在家时,会到自家田附近转悠,目的是驱赶猪、马、牛之类牲畜。如今家家都有院子,也有大铁门,猪基本上是被关在院子里养的,但北方农村的院子大,所以猪活动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可以自由地撒欢,随处大小便,平坦的院子被猪拱得坑洼不平。主人家的大人抑或孩子们外出忘记关大门,或者门没有关结实,猪也会趁机跑出去,钻出去,想办法拱出去。
过去的时候,猪跑出去主人是不大在意的,任其出去自由活动、觅食。当午饭时间或晚饭时间时,先要喂饱猪才能定心地准备一家人的饭。如果发现自家的猪还没有回来,女主人就扯起嗓子来呼唤起来,有时甚至要全家总动员,张家如此,李家也这样,于是乎中午或傍晚时分,村里便响起一片“唠唠唠”“杏儿乎唠唠”声,那声音此起彼伏,简直就是美妙的村妇为演奏主角的交响曲。奇怪的是“猪们”竟能辨识出自家主人的声音,即使传到耳边的不是自家主人的声音,也知道该回家享受主人给自己精心准备的美食了,于是原本聚在一起“开沙龙”或者玩什么“掼蛋”“斗地主”“三打一”的“猪们”自此分道扬镳,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地里还没有长出什么野草野菜的时候,主人给猪喂买来的饲料,不过过去是很少有人买的,一则买不起,二则大多时候用不着买。没有养猪经历或者不了解农村生活的朋友可能要问了:那猪吃什么呢?吃什么?当然吃的是自产自销的东西了。比如喂得最多的主食是土豆,农家多的是,产量也高。养猪的人家每隔个三五天便在大铁锅里焖煮一锅土豆,将煮熟的土豆捣,拌着其他辅料给猪吃,在为了猪的同时也方便了人,喜欢土豆加工成美食的人们,熟土豆剥去皮,将这圆滚滚的土豆放进大瓷碗或者铁瓢里用擀面杖捣碎,直至捣成糊状,土豆泥粘合在一起,成了北方方言中的“精精”。从腌菜缸里舀点腌汤出来,放点芥菜丝、红萝卜丝、香菜、葱叶或蒜叶,再加点香醋、酱油、香油、味精等,找双筷子坐在炕上狼吞虎咽却也是无比陶醉地享受美味了!还有的用捣碎的土豆伴之以莜面,在锅里揉搓成山药鱼(因其形状似鱼,故名之),可以用吃“精精”的办法凉拌着吃,当然也看各人的喜好了。最合适也是我弟弟觉得最绝的搭配是沾着热汤来吃,这热汤也有讲究,可以是大烩菜,可以是蛋汤,可以是肉汤,最美味的其实是蘑菇汤,晒干后的蘑菇可以与煮牛肉组合也可以与鸡肉组合,都是无比鲜美的,鸡肉蘑菇汤是最佳组合了(“小鸡炖蘑菇”这道美食就是明证)——荤素搭配,既有肉的美也有蘑菇的鲜,既有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也有人工辛勤的劳动付出,真是天人合一呢!
除了土豆,还有小麦加工后的麦麸、榨油后的渣子麻饼、机器打碎的玉米、小麦等,这些和土豆混合在一起,也是猪们喜欢的食物。

以上是在青黄不接和粮食归仓之后的喂养方式,猪还可以有好几个月食用田地里生长的产物。春末至立秋之前,大地上还有野草和野菜生长着,这便诞生了“打猪草”这一营生。打猪草老少皆宜,谁都能干得了。猪草一般生长在河沟畔,其他地方少,长得也矮小,而沟畔的猪草由于有水分的滋养,特别鲜嫩而且叶子也宽大。夏日里常常能看到妇女们或者带着无事可干的儿女们翻山越岭,沿着沟畔寻找可供猪吃的草或者菜,人人拿着一把小铲子,将那些正长得开心的菜一棵棵挖起来,放在小篮子或者大一点的筐子里,直至装满了篮筐,带着满满的收获感哼着小曲回到家里。有些是猪能生吃的,便从筐里扔出些在地上让猪立即享受,不能生吃的煮熟了再喂给猪。每当主人将猪食倒进食槽里的时候,鸡便会纷纷地将脖子伸进食槽里抢着吃,胆小点的鸡只好吃被猪拱在地上的食物;小猫、小狗有时也来凑热闹,于是一派争抢食物却又较为和谐的画面出现了!不过,此时一定要当心家里饲养的马和牛了,一定不能放出来,要拴好缰绳,否则猪就要饿肚子了,它们的题型庞大、武功也比猪高出许多,在温饱问题面前猪哪是它们的对手。
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喂养,猪越长越大越长越壮,便到了该宰杀的时候了,真是应了那句“人怕出名猪怕壮”,其实养了一年不壮也要宰杀的。冬天到了,天越来越冷,地里已经没有可供猪吃的东西,主人就要动用自家田里出产的粮食了,况且到了冬天喂猪更加辛苦。于是,小雪过后,北方农村里养猪的人家便陆续开始杀猪了。每当此时,“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刘绍棠)。

杀猪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一般人还真上不了台面,这时候懂技术有力气的汉子便成了村里的“香饽饽”。随着农村人口的锐减,能杀猪会杀猪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所以如今每家杀猪要提前预约,以便“屠夫”安排好日程。用心喂养的猪,加之是散养,身体壮实,力气很大,屠夫捅杀猪的时候必须要有力气较大的青年汉子将猪摁牢了,否则猪可是翻身挣脱绳子与人手要跑掉的,那再杀可见麻烦了。当锃亮的白刀子捅进猪的血管时,猪便开始发出凄惨的叫声,用尽全身的力气想要挣脱,有时会从屁股喷出屎来,搞得帮忙的人手忙脚乱、特别紧张,只能全神贯注地做好自己负责的那份活,容不得半点走神。
杀猪是全村的盛事,每个人家都格外重视在自家杀猪到来的前两三天,便要张罗着买菜、准备食物,还要提前联系好杀猪当天帮忙的人。男人们将猪宰杀好之后,便坐在火炕上唠嗑,接下来便是女人们开始在灶屋里忙碌了。将内脏收拾干净,再割一块上好的肉切成小块,大锅里放上水,将肉、猪场、猪肝、猪肺、土豆、粉条、其他蔬菜等放到锅里炖,灶膛里的火很旺,没有多大功夫杀猪菜便熟了,一股香味便蔓延在满屋。与此同时,端上桌的还有一些凉菜、油炸糕等,参与杀猪的人齐齐坐在炕上,品尝着新鲜的猪肉、色香味俱全的杀猪菜,酒杯斟满酒,边吃边喝,谈论着一年的收获,谈论着家长里短和家国大事,一派其乐融融的气氛。热乎乎的菜、热乎乎的酒,热乎乎的情谊,即使屋外有呼呼。同时,主人还会给左邻右舍端上一大碗杀猪菜、几个油炸糕,派大一点的孩子将包裹得严实的饭菜送给村里的亲戚或者要好的人家,让他们一起品尝热乎乎的杀猪盛宴。

猪杀好之后,肉冻结实了,便开始等待新年的到来。
杀猪菜是大锅菜,几样菜裹挟在一起,在讲究汤是汤水是水的南方人看来,简直是胡搞,怎么能这样糟蹋食材呢。其实,这是文化和气候差异导致的。菜的和谐共融,人更应和谐共融,全村人借杀猪的机会,聚在一起,坐在一起,在眼神和言语的交流中加深了感情,密切了人际关系。所以,大家吃的不是菜,吃的是感情,吃的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