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廷峰太和艺术空间创始人、中国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知识产权交易所艺术顾问、2021 第二届田野双年展(自贡)艺术顾问、第五届美中商会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原《艺术收藏》杂志主编,现为雅昌艺术网首页特邀专栏作家、《财富堂》、《中国经济周刊》、《中国文化报》特邀专栏作家、自由撰稿人。
太和艺术空间作为中国第一代画廊和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早期拓荒者,其创始人贾廷峰不仅是位敢想敢干敢言的艺术老炮儿,更是一位勇于尝试不断探索的开拓者。在钻研水墨艺术三十余载中,他厌倦了保守和程式化的传统绘画,从具有东方智慧和精神且充满无限可能的当代水墨艺术中重新找到满足自精神诉求的内核,并雄心勃勃地想要建立一套属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准。近十多年来,他持续地去发现、发掘具有创新品质和独特语言的当代水墨艺术家,并通过“自由的尺度”系列展览将中国当代水墨的整体面貌带到了国际艺术舞台,建立了当代水墨与世界当代艺术的有效交流。他敏锐地发现中国当代水墨在当下时代中的问题所在,也相信个体在这片边缘地带中的巨大能量,在理想和努力的支撑下继续展开大量的实践,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当代转换的可能。
夹缝当中的一条孤绝之路 专访贾廷峰库艺术=库:作为北京798艺术区首家专注于中国当代水墨的画廊,太和艺术空间为什么选择中国当代水墨为经营的方向?贾廷峰=贾:我做艺术30多年了,前15年一直在做传统艺术,传统艺术给我带来了一些滋养,但也带来一些腐朽。说实话,跟传统画家打交道已经激发不了我的兴趣了,他们的作品相对来说比较程式化和保守,缺乏真正的创造力和鲜活的精神,满足不了我内心的精神诉求。差不多十六、七年前,我没事就在798艺术区转悠,感觉这一片土地比较鲜活好玩,装置、雕塑、影像、行为、油画,各种作品和意识形态都有,不像传统艺术街区那么单一,所以我很向往,在观察了两三年后我也在2009年搬到了这里,一晃快15年了。在这里做当代水墨艺术满足了我的精神诉求,对我的过去做了一个告别,另外也是想重新建立一套我眼里和心里的中国当代艺术标准。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来源于西方,所有的标准都是西方给的,缺乏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精神,所以我做了海量的实践,既是革自己的命也是想给中国艺术找一条通道,找一条未来的出路。

库:在您看来,今天“水墨”的内涵指的是什么?(或者您认为何为“水墨”?)
贾:水墨不仅仅限于材质,而是一种精神,或者说是气质,这种气质来源于中国古老的传统,比如中国的道家思想、禅宗精神。我不喜欢儒家思想里等级森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那一套,抹杀了我们的创造力,但是儒家里的“仁”“和”“礼”我还是蛮喜欢的,它有融合其他文明生成一种新的文明的能力,我看中的是这几点。水墨要植根古老文明内部,在当代转化生成一种新的艺术样式,我要做的就是古老文明的当代转换和表达。


库:从1996年创立至今,太和艺术空间是当代水墨市场从无到有的见证者、参与者、甚至是推动者,就您的观察,这么多年来中国当代水墨市场的发展呈现怎样的态势?
贾:实际上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没有形成真正的当代水墨艺术市场,从过去到现在当代水墨经历了从没有市场到有点市场,从曾经火爆到振荡调整,再到现在萧条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我都经历了,当代水墨市场从无到有,曾经热闹了一阵,很多人抢着买,但是由于恶炒很快泡沫又被刺破,现在基本没有什么市场了。准确地讲,过去很多很火爆的当代水墨画家的价格现在都掉到地板上了。

库:当下从创作、学术和市场等方面出现了一种声音或感觉——“今天的水墨好像死了一样”,您有相同的感受吗?如何看待这种声音?
贾:这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曾经以所谓的传统、程式化的、腐朽的那一套创作出来的水墨当然已死;山寨西方,而强行改变中国水墨的基因,以西方人马首是瞻,以西方的艺术表达形式为主的这种水墨我认为也已死,整个水墨我认为大体上是已经死了。但是另一方面我对个体抱有信心,这个个体指的是个别的当代水墨艺术家,他们创作的在古老传统文化内部生长出来的一种当代表现的艺术,有中国几千年传统精神的,有当代的一些情感和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手法的艺术,他们的作品是没死的。
复古的艺术和山寨西方的艺术是死了的,但只要中国当代水墨画家还在探索如何改变那种程式化的腐朽的水墨样式,当代水墨艺术就永远不会死,只要有中国人存在,就永远不会死,我坚信这一点。


库:戏剧化的现实似乎比艺术还艺术,你如何看待今天的艺术家与画廊的关系?
贾:针对这个问题我先来讲一个题外话,中国当代水墨为什么现在不行,我认为有几个原因: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学术建立、学术支撑点、学术梳理还不强大,虽然刘骁纯、李小山、郎绍君、水天中、皮道坚等很多老师也做了很多梳理和探索,有一定成果,但是这些梳理第一不够清晰,第二不够精准,第三很多人听不懂,这是大问题!我们老是在自言其说,不能用老百姓或者收藏界艺术界能接受的语言来阐述,这很要命。学术上没有完全建立中国当代水墨的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