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王德胜,今年62岁,老伴早些年去世了,我一个人把两个孩子拉扯大。我们是小县城里的人,我年轻时是县建筑公司的工人,后来单位改制,我提前退休,退休金每月三千出头。
我学历不高,小学毕业就跟着父亲学泥瓦匠,后来进了单位,居然一干就是三十年。
那时候日子苦,可也简单,干一天活挣一天钱,心里踏实。
儿子王浩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省城,找了个本地姑娘结了婚。
女方家条件不错,父母是公务员,家里还有一套老房子。
我为了让儿子在省城安家,把家里最后一套老房子卖了,又拿出我和老伴攒了一辈子的积蓄,还找亲戚借了点,才凑够首付。后面的房贷,儿子工资不高,我就想着多帮一点是一点。
退休后我本想在家歇歇,可看到儿子每月还贷压力大,我心疼,就去附近的小区当了夜班保安。
每晚八点到早上六点,虽然辛苦,但能贴补点家用,也算尽点做父亲的责任。
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因为一个朋友圈的照片,彻底改变了我对自己、对儿子、对生活的全部认知。
这一切的转变,源于一个平凡的夜晚。
那天,我刚值完夜班,回到租住的小屋,正准备眯一会儿,手机“叮”地响了一下,是我媳妇生前的同事转发给我的一条朋友圈截图。
“你看你亲家母活得多滋润,刚发的,买了个金手镯,还配了句‘女人就要对自己好一点’。”
我点开一看,照片里是一只白嫩的手腕,戴着一个粗粗的金手镯,背景是商场的珠宝柜台。配的文字确实是那句“女人就要对自己好一点”。我盯着那张照片看了好久,心里像堵了块石头。
亲家母买金手镯的事本无可厚非,可我心里难受的,是那份从未被尊重的落差感。
前年,儿子结婚时,女方家只出了老房子做婚房,说是“婚前财产”,装修的钱我们出了,家电也是我们买的。彩礼他们要得不多,我也觉得这算是通情达理。
可婚后我才发现,儿子在他们家一直是低人一等的存在。亲家母说话夹枪带棒,隔三差五就在朋友圈发些“女儿好命嫁了个听话老公”“婆家人识趣最重要”的话,明着暗着都在指我们家。
我本不在意,觉得只要小两口过得好,长辈多忍忍也无妨。
可接下来的几年,我的忍耐被一再践踏。
儿子结婚第二年,媳妇辞职在家,说是准备要孩子。我问儿子:“她不上班,你一个人养得起吗?”他说:“妈说了,女孩子怀孕前不能太劳累。”
我没说什么,继续当保安,每月把工资打给儿子,减轻他们的压力。
结果媳妇怀孕三个月后,亲家母搬来一起住,说是照顾女儿。我心想这是好事,没想到她根本不干家务,饭也不做,天天在家刷短视频,偶尔发些“当妈的心疼女儿”之类的话。
我去城里看儿子,买了很多补品,亲家母看都不看一眼,连句“谢谢”都没有。临走时我说:“要不我留下来照顾吧?”她甩了句:“我们这边不兴男的照顾月子。”
我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孩子出生后,亲家母更加理直气壮地住了下来。儿子工资不够用,我就把退休金大部分都转给了他。每次说起我值夜班的事,儿子都是一副“老爸你辛苦了”的样子,可我从未听他说过一句:“爸,你别干了,我来想办法。”
我渐渐明白,我的付出,在儿子眼里,是理所应当。
去年冬天,我因为感冒发烧请了三天假,工资被扣了好几百。我跟儿子说起这事,他说:“爸,要不你别干了吧。”我心里一喜,以为他终于心疼我了。
没想到下一句就是:“你要是不干了,这个月房贷我可能得晚点交。”
我嘴角抽了抽,忍住了所有要说的话,默默挂了电话。
我开始反思, 我是不是做错了?是不是太惯他了?
直到那天看到亲家母买金手镯的朋友圈,我终于明白,我这几年过得像个笑话。
我一个老头儿,夜里巡逻、受风受冻,一个月挣两千块钱,全给了儿子。亲家母呢?在家喝茶看剧,偶尔逛商场买金饰,还能发朋友圈晒幸福。
我们两个老人,同样是“帮儿女”, 可她享福,我吃苦;她被感恩,我被忽略。
我突然意识到, 原来不是我不够好,而是我在他们家,从来不被当成一家人。
我那天晚上没去上班,给保安队长打了电话,说:“我不干了。”他问我是不是身体出问题了,我说:“不是,我就是想明白了,我不该再这样瞎折腾自己。”
我把那份保安制服叠好,塞进袋子里,坐在窗边发呆了一夜。
03第二天,我收拾了东西,回到了老家小县城。
邻居看到我回来了,都笑着问:“王哥,这回是彻底退休了吧?”我点点头,心里却五味杂陈。
儿子打了几通电话,我没接。他发来微信:“爸,你怎么突然辞职了?下个月房贷怎么办?”
我没回。我知道,他不是关心我,是在担心钱。
我不是不爱他,而是不愿再用自己的苦,去换他和他丈母娘的舒适。
我开始在家种菜、养鸡,偶尔去镇上的小超市帮忙打打杂,跟老朋友下下棋,喝点小酒。日子虽然清苦,却多了从未有过的轻松。
我终于明白,人老了,要学会为自己活一回。
不是我不愿帮儿子,而是我不愿再被他们当成“提款机”。
那个朋友圈的手镯照片,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我多年未醒的梦。
现在的我,虽然依旧孤独,却不再心寒。
未来的路很长,我不再指望谁来感恩,也不再为谁委屈自己。
我只是想,余生过点属于我自己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