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周秀兰,今年57岁,初中毕业,婚后一直生活在一个小县城的老城区里。
年轻的时候,我在镇上的针织厂做工,后来厂子效益不好,我就辞职回家做起了全职主妇。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我是个传统农村妇女,结婚早,二十岁就嫁给了老伴何大柱。
他比我大五岁,那时在县建筑队干活,算是个有手艺的人。
我们有两个孩子,大儿子何建国,小女儿何晓梅。
现在两个孩子都成家了,孙子孙女也有了,我也算是“含饴弄孙”的年纪。
日子虽然过得不富,但也波澜不惊。只是,到了这个年纪,我突然开始有些不甘心。年轻时为了家庭牺牲太多,家里人习惯了我什么都做,什么都管,连我有个小小的愿望——过年出去旅游一次,也成了“离经叛道”的事。
今年春节前,我抢到了一张去三亚的特价机票。那一刻,我激动得眼泪都快下来了。可没想到,老伴却板着脸对我说:“你得退了,十几口人等着吃年夜饭,家里不能没有你。”
他那一句“家里不能没有你”,听着好像是夸我。可我心里却五味杂陈。
我年轻的时候,从没敢想过能坐一次飞机,更别提出远门了。结婚三十多年,我几乎没离开过县城。不是没机会,而是没人觉得我应该有这个“奢望”。
我记得那年小姑子结婚,婆家嫌她嫁妆少,闹得一团糟。老伴一急,就把我攒了好几年的私房钱拿出来给她添了几件金首饰。
那是我准备留着将来自己老了,想出去走走用的。他说:“你一个女人,家里呆着就好,瞎跑什么?”
我没吭声,把话咽进肚子里。那时候我还年轻,总觉得等孩子大了、家里轻松了,我就能有自己的生活。
可等孩子大了呢?儿子结婚的房子,我们出了首付,装修我一手包办。女儿嫁得远,每次回娘家,我都要张罗一大桌子菜。她嘴上喊着“妈辛苦了”,可从来没有想过让我歇歇。
去年过年,女儿带着女婿和两个孩子回来,一家人挤在我们那套老房子里,我从除夕那天早上六点开始忙活,忙到晚上九点才坐下来吃一口热饭。吃完饭,老伴拍拍我的肩膀:“辛苦了,明年给你放个假吧。”
那时候我笑了,以为他是认真的。
所以当我抢到那张三亚的机票时,我第一时间告诉了他。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期待。我甚至已经在网上订好了民宿和行程,想着能一个人晒晒太阳、吹吹海风,哪怕只是三四天,也好。
可他一句话就把我拉回了现实:“你得退票。”
我愣住了:“不是说今年给我放假吗?”
他皱着眉头:“你不在,年夜饭谁做?建国他们一家五口,晓梅他们四个,还有老舅一家也要来。你一走,家里乱套。”
我不敢相信,自己这么多年在家里付出,换来的居然是“你不能走”。
我试探着说:“你和建国、晓梅不是也会做饭吗?我把菜谱写好,你们照着做。”
他不耐烦地挥手:“没你做得好,年夜饭出差错,脸往哪放?再说了,孩子们都习惯你了,他们回来就是想吃你做的饭。”
听着这些话,我心里一阵发凉。原来我在他们眼里,就只是个做饭的、张罗的、操心的“工具人”。
我不甘心,我又找女儿倾诉:“晓梅,你妈我这么多年没出过门,就想出去几天,再说你们回来也不是为了吃饭吧?”
她那头沉默了一会儿,说:“妈,我理解你,但年夜饭确实离不开你啊。你走了,我们也吃不踏实。”
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他们所谓的“理解”,只是嘴上说说,真正要让他们为我让一步,却没有一个人愿意。
我退了票,心里像压了一块石头。
年三十那天,我还是一如既往地早起,洗菜、炖肉、包饺子。厨房热气腾腾,我的眼睛却湿润了。女儿的孩子跑过来抱着我:“外婆你做的饭真好吃!”
我摸着他的头,勉强笑了笑:“好吃就多吃点。”
吃完饭,大家举杯庆祝,我一个人默默收拾碗筷。老伴拍了拍我肩膀:“你看看,一家人多热闹啊。”
我点点头,心里却空落落的。
年初三那天,我在阳台上看到邻居王阿姨发朋友圈,在大理看雪山。
她比我还大两岁,可她老伴支持她出去旅游,还帮她计划路线。
我给她点了个赞,过了一会儿,她发来语音:“秀兰姐,你什么时候也出来走走?
别总把自己困在厨房里。”
我一下子哭了出来。
我真的想出去走走,不是为了逃避谁,而是想看看这个我从未接触过的世界。可这个家,似乎永远不允许我有那么一丁点“自私”。
我试图和老伴再谈一次:“明年春节,我真的想出去看看。”
他看着我,沉默了很久:“等过了年吧,我们一起去。”
我盯着他的眼睛,试图从中看出真诚,可我心里明白,他说的“等”,可能又是个遥遥无期。
03今年春节过后,我开始偷偷攒钱,做点手工活,也接些邻里洗洗改改的衣服,能省一点是一点。不是为了谁,只是想为自己留下一点底气。
我知道,改变一个人、一个家,是很难的。但我也明白,如果我再不为自己争取一次,我可能这辈子都走不出这座小县城。
我不想做一辈子的“年夜饭主厨”,我也想去看看远方的大海、雪山、沙漠、草原。
哪怕只一次,我也甘愿。
明年,我还会抢票。这次,如果他们再让我退,我会说:“你们大可以不回来,但我,必须得走一次了。”
我不赌他们理解我,但我得理解我自己。
人生不是只有厨房和灶台,还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