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8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军在湖北成立,红十七军以独立第3师3000人为主力,另有地方武装编成第1师和第2师,各1000多人。
军长是张涛,政委是方步舟,副政委兼参谋长是叶金波,尽管人数很少,仍然极大鼓舞了鄂东南根据地的民心士气。
然而仅仅几个月后,堂堂军长张涛,因为一时糊涂当了逃兵,不久加入国民党军,屈居营长,红十七军的番号也被撤销,成为红色武装的重大损失。
建国后,在老上级黄克诚的保护下,他在家乡安度晚年,并被选为村长,协助新政权进行土改工作,也算是稍稍弥补了当年的错误。
黄克诚
张涛与红十七军张涛,又名张焘,是湖南祁阳人,出身农家,年轻时参加了唐生智的湘军第8军,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中。
1927年2月,第八军改编为第三十六军,张涛因作战勇敢,被推荐到第36军第2师4团教导队,作为储备干部培养,当时黄克诚同志正是该团政治指导员。
两人都是湖南人,出身也很相似,黄克诚见张涛朝气蓬勃,是个可造之材,就主动争取他入党,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他对共产党为穷人打天下的理念越发认同,与黄克诚结下了革命友谊。
“四一二”清党以后,黄克诚离开第三十六军,参加湘南暴动,与张涛也断了联系,1930年,黄克诚奉命到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任职,正值用人之际,黄克诚忽然想起张涛这个有志青年,就亲自跑到武汉,动员张涛参加红军。
黄克诚等
张涛对国民党右派的倒行逆施很愤慨,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在黄克诚的感召下,他毅然离队,来到了红五军,彭德怀相当大气,任命张涛为第5纵队第8大队队长,黄克诚为政委。
张涛也不辱使命,多次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在攻打长沙城的战斗中,他靠前指挥身受重伤,被送回后方治疗。
进攻受挫后,红五军主力向井冈山转移,张涛滞留在平江地区,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游击战,从此与黄克诚再也没有见过面。
1932年,原红五军第1纵队和平江游击队等部,整编为红十六军,张涛任副军长,可以说,他当时在党内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假如坚持到革命胜利,评上将是没有问题的。
张涛随红十六军进入鄂东南地区,与兄弟部队并肩作战,开辟和巩固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干净利落地取得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红军
随着红军力量的壮大,鄂东南党委根据上级指示,以湘鄂赣军区独立第3师为基础,与赣北师、河北师整编为红十七军,张涛以出色的指挥能力担任红十七军军长。
1934年1月,蒋介石集结重兵,对主要红色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十七军所在的湘鄂赣根据地因为紧邻中央苏区,也是重点打击目标之一。
这一次,国民党军吸取前四次“围剿”失败的教训,在德国顾问的指点下,采取碉堡推进、步步为营的战法,逐步压缩红军的活动空间,然后聚而歼之。
湘鄂赣根据地由于不受李德的直接指挥,完全可以坚持正确的战略方针,赢得反“围剿”的胜利,或者至少能把损失降到最低,红十七军一开始也是这么做的。
红军
王文驿失败面对国民党第20军军长郭汝栋的大举进攻,张涛派出一支小部队,吸引敌人注意,然后率主力大踏步向鄂南挺进,他原计划佯攻通山县城,用围点打援消灭追兵,但郭汝栋非常谨慎没有上当。
张涛将计就计,命令部队攻打鄂赣边界的木石港,这里是国民党军的一个补给站,而且位置很好,南下可以和中央苏区的部队会合,北上可以威胁长江中游重镇大冶。
经过激烈战斗,红十七军打掉敌人的碉堡阵,全歼守军,郭汝栋闻讯后,严令所部日夜兼程,向木石港扑来,企图歼灭红十七军主力。
郭汝栋
张涛沉着应对,抓住郭汝栋立功心切的弱点,率领部队在附近山区神出鬼没,待郭汝栋部疲于奔命时,他突然杀了一个回马枪,歼灭敌军1000多人,缴获大量军事物资,取得了木石港大捷。
这时,张涛等人产生了麻痹大意的心理,让部队在木石港休整了7天,扩充兵员,更新武器装备,正是这7天时间,让红十七军走上了不归路。
郭汝栋受到蒋介石的严厉申斥,让他调整部署戴罪立功,他随即调动了6个旅的兵力,秘密开拔向木石港围拢过来,等到张涛发现时,已经陷入了半包围之中。
经过研究后,红十七军指挥部认为东南西三面都有重兵,只有北面较为安全,遂决定向北转移,事后显示这可能是郭汝栋的围三阙一之计。
蒋介石
当红十七军主力走到一个叫王文驿的地方时,恰好是除夕夜,由于连日行军,战士们都很疲惫,张涛也犹豫了,让部队过了夜再走。
谁知当天夜里,郭汝栋的部队就摸了上来,发动突然袭击。
在优势敌人的围攻下,红十七军损失惨重,各部很快就失去了联络,张涛等人只好带着少数警卫员分散突围,最后只有一位副排长王义勋带着余下的几百人,成建制归队,改编为红3师7团,后来并入红16师。
红十七军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张涛作为军事主官,要为这次失败负责,被勒令停职反省,可是他不愿承认错误,片面强调敌人兵力过于强大,与上级党委产生了矛盾。
红军
此时湘鄂赣根据地的“肃反”扩大化还在持续,存在过激的审查行为,红十七军原副政委叶金波因为哥哥是国民党官员,被当作叛徒处决。
这件事让张涛心惊胆战,害怕遭到清算,在犹豫了一阵后,利用在医院疗伤的机会,不辞而别,脱离了革命队伍。
他东躲西藏,抗战开始后在河南加入了国民党军,却不受重用,只做了个营长,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大势已去,他又悄悄回到了家乡,以务农为生。
国民党
历史是公正的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都在考虑自己的出路,同僚们劝张涛说你背叛过共产党,如果留在大陆,可没好果子吃;但张涛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跟着蒋介石,更是寄人篱下,现在尘埃落定,何必要自取其辱。
于是他回到了家乡,随后向地方党组织坦白了身份,当时黄克诚正好是湖南省委书记,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考虑到张涛虽然投靠了国民党,但没有泄露党的秘密,也没用帮着国民党进攻解放军,保持了做人的底线,表示不再追究。
张涛因为在土地革命时期领导过革命斗争,对和平时期的土改运动当然是得心应手。
他积极配合党的政策,协助村里进行了土改工作,因为表现积极,人缘也好,被乡亲们选为村长。
土地革命
后来他想重新入党,组织审查后认为,他在河南期间,有机会就近投奔八路军,但他没有这样做,说明信仰不坚定,拒绝了入党请求,这成为他人生中的第二件憾事。
原红十七军人员有各自不同的结局:
政委方步舟更是可惜,他在1927年白色恐怖期间毅然加入共产党,随贺龙的二十军参加了南昌起义,部队被打散后,他南下参加广州起义,又遭失败。
很多同志感到革命前途渺茫,纷纷脱党,方步舟却毫不动摇,联系上湖北省委,回到家乡大冶继续领导农民运动,建立起一支农民自卫军。
贺龙
1929年9月,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进入鄂东南地区,开辟了新的根据地,方步舟的农民军改编为独立师,由他担任独立师师长,配合主力部队,攻下大冶、阳新、通山三个县城。
方步舟是本地人,对这里的情况非常熟悉,为军事斗争和政权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是鄂东南根据地,也就是后来湘鄂赣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
红五军也不断发展壮大,扩充为红三军团,在红三军团主力攻打长沙期间,红十六军成立,独立师转隶红十六军,方步舟继续指挥独立师,后短暂离开,担任鄂东南地委书记。
彭德怀
红十七军成立后,方步舟又调回部队,担任红十七军政委,不过实际上并没有和张涛一起行动,因此王文驿的失败与他无关,调整编制后,担任红十六军缩编成的红16师政委。
在红军主力开始长征,中央苏区已经不存在的情况下,红16师与优势国民党军周旋一年左右,部队有几次几乎打光,两任师长牺牲,期间一直是方步舟在苦苦支撑。
1936年,方步舟受命重建红16师并任师长,在转战途中听说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消息,得出形势出现重大变化的结论,便不等中央统一部署,给湘鄂赣省委写信,认为内战即将结束,请求与省委会合,休整部队。
西安事变
可是方步舟在政治上还很幼稚,国民党虽然停止对陕北红军的进攻,却把处于统治中心附近的南方游击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在大幕山区行进中的红16师,遭遇国民党军,损失大半。
湘鄂赣省委书记傅秋涛对这次行动很不满,方步舟也不服气,在会场上与傅秋涛争辩了起来,被撤销师长职务,开除党籍。
这令方步舟十分沮丧,这时国民党军抓住了他怀有身孕的妻子,威胁他如果不投降,就等着一尸两命。
在两方面的影响下,他铤而走险,借口查岗哨,下山投降了国民党,转手就把红军的行动计划出卖了。
红军
解放战争中,方步舟做了国民党第三绥靖总队副总队长,眼看国民党节节败退,又动了率部起义的念头,正赶上蒋介石“下野”,把第三绥靖总队调到慈溪保护自己,方步舟准备劫持蒋介石,好立一件大功。
只是蒋介石的安全保卫严密,方步舟的计划很快泄露,率领一部分部队就近向我党领导的四明山游击队投诚,因为他资格老,地方干部不敢私自处理,就把他交给三野司令员陈毅。
陈毅考虑到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稳住国民党起义部队,况且方步舟也有立功的表现,最后决定将功折罪,让他在地方上的一处农场工作。
陈毅
至于当年被错杀的红十七军副政委叶金波,在改革开放后的纠正冤假错案运动中被平反,恢复名誉。
还有那位勇敢突围的副排长王义勋,一直坚持斗争,1955年成为开国少将。
历史是公正的,忠诚和付出不一定能立即得到回报,但党和人民一定会记住他们,而有些人因为一时的牢骚和动摇,一失足成千古恨,白白放弃了革命前途,最后只能是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