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乱反正后,组织问贺子珍有何需要,她说:有个愿望已埋藏30多年

观点视频 2023-01-05 10:25:10

国家拨乱反正后的一天,几辆红旗轿车缓缓驶入上海武康路上的湖南别墅,从车上走下一位首长模样的人,在随从的簇拥下来到院中。

从院内走出一位七旬老妇人,她头发花白,满脸皱纹,但是精神矍铄,迈着健步。工作人员恭敬指着老妇人,对首长介绍说:“这位就是毛主席的夫人贺子珍同志。”

然后,他又指着首长对老妇人介绍说:“这是上海市委第一书记苏振华同志。”

首长随即走上前去,紧紧握住老妇人的手,亲切地说:“贺大姐,我是苏振华,我代表华主席和叶副主席来看您!”

接着,苏振华说:“现在局面安定了,华主席和叶副主席让我问问,您有什么愿望,党中央一定会帮你完成。”

听了苏振华的话,贺子珍先是客气地表达了感谢,后又陷入了片刻思索。

贺子珍的愿望将会是什么?

1909年9月28日,江西永新县城一个大户人家传出几声婴儿的哭啼,这声音非常高,几乎一整条街都能听得到。

接生婆高兴地说:“恭喜老爷,是个千金。”

婴儿的母亲长叹一声说:“一个女娃娃,哭声这么大,绝对是个讨债的。”婴儿的父亲贺焕文附和说:“是啊,哭声真高,我还以为是个男娃呢。”

这个啼哭声传了一条街的女婴,就是贺子珍。

后来,贺子珍果然跟一般女孩不一样,她不喜欢待在家里,总喜欢到外面去玩。到了9岁时,就嚷嚷着要去跟哥哥一起上学,父亲无奈,只好把女儿送进学校。

原以为上几年学认点字就可以了,谁知道,小学毕业之后,贺子珍又闹着上中学。等到中学毕业之后,贺子珍已经是18岁了,出落成为一个楚楚动人的大姑娘。

在那个年代,18岁已经到了嫁人的年龄,贺焕文开始到处托人给女儿介绍对婆家。这倒不是父亲急着要把女儿赶出去,而是他发觉女儿每天回家跟儿子贺敏学在一起嘀嘀咕咕,不是说“革命”,就是说“斗争”之类的话,让他有点为儿女担心,怕惹出什么事来。

贺焕文的担心没错,女儿在16岁的时候就成为共青团员;儿子贺敏学则更厉害,上中学的时候已经成为共产党员。

一双儿女开始“闹革命”,当父亲的全然不知,知道的时候,为时已晚。正当贺焕文忙着给女儿介绍婆家的时候,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女儿不见了。

父亲到处打听,没有女儿的消息,晚上回到家里才发现,桌上有一封信,是儿子、女儿写的。原来他俩跟随袁文才参加了永新暴动,然后上了井冈山。

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登上了井冈山。在开到茅坪的时候,“山大王”袁文才率领农民自卫军前来迎接。

袁文才指着一位姑娘,向毛主席介绍说:“这是我的干妹妹贺子珍。”

毛泽东看着眼前这个身材苗条,眉清目秀的姑娘,很是诧异,如此清秀的女子竟然上了井冈山,成为山大王的干妹妹,多么了不起。

而对于毛泽东,贺子珍则早有耳闻。因为她在上中学的时候,就拜读过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被他的过人才华所折服,为他的革命热情所感染,为他的献身精神所感动。

在与毛泽东握手之后,贺子珍也是在一旁仔细地打量着对方,很快便被他的个人魅力所吸引。

之后,在袁文才的安排下,毛泽东住进了茅坪袁家附近的八角楼。

贺子珍因为有文化,感情细腻,成为毛泽东的秘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自己的了解也在不断增进。

1928年2月,毛泽东为了整理宁冈、永新两地的社会调查,在象山庵待了好几天没有出去。作为毛泽东的秘书,贺子珍也几乎没有走出过毛泽东的办公室。

贺子珍负责整理,毛泽东负责撰写,两人废寝忘食,忙得不可开交,但配合地相当默契。也恰恰是独处的这段时光,让毛泽东和贺子珍之间的感情日益加深。

当时,杨开慧还在国民党的监狱里,但是由于井冈山被封锁,外界的消息根本无法得到。为了打击红军的斗志,国民党反动派又频频制造谣言,让毛泽东误以为杨开慧同志已经就义。

据袁文才的妻子谢梅香回忆,当时毛泽东也让一个叫吴福寿的商人,拿着地址到长沙打听杨开慧的消息。吴福寿按地址并没有找到杨开慧,听到的却是她被敌人押上刑场处决的消息。

吴福寿上山后,把这一“噩耗”告诉了毛主席。

即使是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也听信了传言,在1928年从山下来到井冈山的时候告诉毛泽东,杨开慧牺牲了。

毛泽东得知后极为难过,终于病倒了。袁文才、王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才安排贺子珍照顾毛委员。

那段时间,贺子珍作为秘书一直在无微不至地照顾毛泽东,彼此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1928年5月的一天,在袁文才的撮合下,毛泽东与贺子珍在井冈山茅坪象山庵结婚。

对于杨开慧的“失去”,毛泽东的心情无比沉痛,此时的他根本没有心情考虑个人问题。但是为了革命工作,毛泽东不得不跟贺子珍结为伉俪。

为什么说是为了革命工作?

因为当时袁文才和王佐不相信毛泽东在井冈山长期坚持下去,怕他会离开。

当二人听说杨开慧同志牺牲后,他们即对毛泽东说:“毛委员,你们红军要在井冈山安家落户,你必须要有个‘压寨夫人’,这个‘压寨夫人’就是我们的干妹子——贺子珍。这样我们才能放心,不担心你们耍弄我们。”(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回忆)

而贺子珍当时更不知道杨开慧同志依旧还活着,正在监狱里跟国民党做斗争。

无论如何,在革命形势最艰难的时候,19岁的贺子珍义无反顾地跟35岁的毛泽东牵手,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革命,献给了党,献给了她的丈夫。

贺子珍不但是毛泽东的人生伴侣,要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同时,她还是一名红军战士。

1929年1月,20岁的贺子珍以毛泽东的妻子和机要科科长的身份走下井冈山,开始了新的征程。1931年,22岁的贺子珍担任中央苏区政府机要科科长。

这时候的贺子珍,已经经历了一场人生的生离死别。1929年,在福建龙岩,贺子珍和毛泽东长女毛金花出生。因为中共红军在当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不得不从龙岩撤离,毛泽东夫妇决定把毛金花寄养到了一户姓杨的人家。

建国之后,贺敏学成为福建省副省长,已经改名为杨月花的毛金花,在别人的帮助下与舅舅相认。

可是贺子珍得知后,却不能和女儿相认,因为她身不由己。同样因为种种原因,毛主席也未能跟女儿相认。

失去女儿之后,贺子珍还失去了她跟主席的儿子毛毛。也是在福建,主席和贺子珍将毛毛托付给了弟弟毛泽覃、弟媳贺怡夫妇抚养,寄养在了老乡家里,最后杳无音信,

这都是后话,暂且不说。

总之,贺子珍为中国革命付出太多,也失去太多。

在长征路上,贺子珍不但要照料毛主席,还要走上战场救护伤员。

为掩护伤员,贺子珍身经百战,多次受伤,她的头、背、肺部被炸入十几块弹片。而且因为条件限制,这些弹片终生没有取出。

新中国成立之后,贺子珍被有关部门被定为三级甲等残疾,但终生没有从政府部门领取过残疾军人抚恤金。

贺子珍说,跟那些为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人相比,这点伤简直微不足道。

对于自己对中国革命的付出,贺子珍没有觉得多么了不起,因为她本身就是一名红军战士。她感到遗憾与后悔的,是自己到苏联去,选择了与毛泽东分手。

1937年冬,贺子珍不顾毛主席的苦苦挽留,执意要去苏联治病。不过,贺子珍的第一选择并非莫斯科,而是上海。当贺子珍刚刚启程到达西安,忽然传来消息,上海沦陷了!

一夜之间,上海成为敌占区,自然是不能去了,贺子珍只好暂住在中共驻西安办事处。

就在这期间,毛泽东从延安给贺子珍送过一些东西,同时也写过几封书信进行挽留,而且一封比一封信长,言辞恳切,但是贺子珍主意已定,不为所动,回复给毛主席的只有一只白色手帕,上面还写了非常无情的话!

这足以说明,贺子珍离开延安,毛泽东是不赞成的,甚至还苦苦挽留的意思。

毛泽东的挽留也说明,贺子珍治伤只是她决意要离开的借口。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贺子珍选择离开了呢?

一是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毛泽东起草的文件越来越多,这些文件都要审阅,抄写,贺子珍有点不能胜任。

因为没有避孕措施,贺子珍与毛泽东结婚十年,一共生过六个孩子,这对贺子珍的身心也造成了伤害,让她无法再像以前那样为主席工作,产生了要离开一段,给心灵和身体放个假的念头。

毛主席之所以挽留,因为二人已经朝夕相处十年,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更重要的是,此刻贺子珍还怀有身孕。

陶铸的夫人曾志也回忆说,毛主席曾经对她说过这么一段话:“不是我要离开她,而是她要离开我。”这也说明,毛主席是舍不得贺子珍走的。

可是,贺子珍去意已决。1937年底,怀有身孕的贺子珍负气飞往莫斯科,这一走,就是10年。鲜为人知的是,在莫斯科,本来是去治疗枪伤的贺子珍,一度还被当成精神病人关到了伊万诺夫精神病院,一关就是2年。

对此,在延安的毛主席是不知情的。当时中国革命如火如荼,抗战形势瞬息万变,苏联又在卫国战争时期,信息处于闭塞状态。直到1947年,吃尽千辛万苦的贺子珍,才在王稼祥夫妇的帮助下回到祖国。

回国后的贺子珍很想回到毛主席身边,可是传来的消息令她吃惊。在她走后不到一年,即1938年11月20日,经过中共中央批准,毛泽东已与他人结婚。而且人家还在1940年,为主席生下一个女儿李讷。

贺子珍终于明白,自己终究已经不能再回到主席身边工作生活了。贺子珍刚回国的时候,被安排在东北财政部和哈尔滨总工会上班。1949年10月1日,喜讯传来,她为之奋斗的革命成功了,她曾经的爱人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时候,天安门前欢声雷动,她却无法到北京去,分享这胜利的喜悦。贺子珍很快清醒过来,明白了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再见到主席。

可是让贺子珍没有想到的是,在1959年,分别了二十多年的革命伴侣,竟然在庐山再次相见,像做梦一样。

那天见到毛主席本人后,贺子珍百感交集,她的眼泪哗地一下子流了出来,一句话也说不成了。

毛主席见状,还像以前那样温和地安慰她说:“我们好不容易见面了,你不说话,光哭。”他又问贺子珍:“离开的这些年,你生活得怎样?身体还好吧?”

这么一问,贺子珍一肚子的委屈涌上心头,再次痛哭失声。

过了好久,贺子珍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她仔细打量着毛主席,说:“我身体比过去好多了,你的身体,却好像大不如前了。”

毛主席说:“66岁啦,老了!”

接着,他问起贺子珍在苏联的情况,贺子珍简单讲了一些。毛主席听后,轻轻地叹了口气,说:“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我写了那么多信挽留,可你就是不回头。”

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毛主席站起身说:“时间不早了,我们明天再见面,再谈谈。”

谁知道,贺子珍最终没有等到毛主席的再次见面,这一走,竟然是永别。

毛主席第二天之所以“失约”,是因为陈伯达遇见了贺子珍,向主席夫人打了小报告。因此,主席不得不取消了第二天跟贺子珍见面的计划。

正是因为夫人的小肚鸡肠,才导致了毛主席的“爽约”。由此可见,贺子珍在回国之后先到东北,再到上海,距离北京近在咫尺却不能到北京看看,跟主席夫人有直接关系。

庐山相见后,贺子珍身体出了状况,大病不起,在北京的女儿李敏向父亲提出要接母亲到北京看病,自己也可以搬出去陪她,主席很无奈地拒绝了。

主席反问道:“你妈妈来北京,她能受得了那份气?你以为她不住在北京,她就不受气了嘛!”

因为在那些年,即使贺子珍在上海,主席夫人对她的限制与刁难仍然是无时不在。

主席夫人的秘书回忆说,1971年7月29日,夫人要到青岛疗养,秘书到那儿之后发现麻烦了,因为毛主席的前妻贺子珍当时也在青岛避暑疗养。

秘书认为,假如把贺子珍住在青岛的事告诉夫人,根据她的霸道性格,贺子珍很可能会被赶走,这样会惹出麻烦。如果瞒着夫人,到了青岛以后,万一她知道贺子珍也在青岛,那问题就更大了。

吓得秘书赶紧请示上级,总理出面才摆平此事。到了北京之后,夫人跟秘书秋后算账,大骂道:”贺子珍是什么东西,她有什么资格在青岛疗养?“

由此推断,如果贺子珍真到了北京,主席夫人定将会醋海翻腾,掀起滔天巨浪。

只要主席夫人还在北京,贺子珍是没有机会去北京的,尽管那里有她日夜牵挂的伟人和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们。贺子珍对此心知肚明,为自己在毛主席有生之年无法再见到他,甚至在他老人家去世之后也不能去现场吊唁而耿耿于怀。

回到开篇那一幕,直到动荡局面结束之后,苏振华代表党中央去看望贺子珍,并问她有什么愿望的时候,贺子珍沉思片刻,说出了自己三十多年的夙愿,那就是:“去北京,见毛主席,看天安门!”

贺子珍多想亲自到北京去吊唁一下毛主席啊,好在那位夫人已经倒台,再也没有什么人能够阻碍贺子珍回京的脚步了。

1979年9月8日,贺子珍在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外孙女孔东梅等亲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

在进去之前,李敏多次叮嘱母亲:“妈妈,进去以后,您可要忍住眼泪,不要哭啊。”贺子珍艰难地点了点头。可是一脚踏进去之后,贺子珍就不能自已,泪如雨下……

接着,贺子珍为毛主席敬献了一个花圈,上面写着:永远继承您的遗志,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

只可惜,主席与贺子珍的这场婚姻,注定是一场误会引起的悲剧,这成为贺子珍一生的痛与悔。

0 阅读:14

观点视频

简介:笑看天下风云,做具影响力的泛资讯、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