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人生悲剧

涛涛评历史 2023-04-25 12:17:02

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为楚王,但也在此时刘邦开始了逐步削弱韩信势力并最终诛杀韩信的行动。汉六年,刘邦借口有人告发韩信谋反,以阴谋手段逮捕韩信,贬为淮阴侯,带回长安软禁。汉十一年,西汉朝廷又借口有人告发韩信谋反,以庆贺平定陈豨叛乱为名,诱骗韩信入宫,“斩之长乐钟室”。刘邦诛杀韩信的根本原因是刘韩之间矛盾的日益发展。

韩信为西汉王朝效尽了犬马之力,立下了盖世功劳,却被夷灭三族,实在可悲可叹。韩信的人生悲剧,不仅与刘邦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政治意图和西汉初年的政治形势有关,也与他自身性格、价值观和处事方式方面的缺陷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1.韩信政治素养的缺失

韩信出身于战国末年士人这一阶层,韩信属于某诸侯国的贵族支庶出身,但己经沦落到社会下层,成为士人这一阶层的成员。他虽然深通兵法韬略,但却没有用武之地,反而因为没有谋生手段而落到三餐不继的地步。韩信虽然身处社会下层,但却非常自负,相信自己终能有一番作为。有老妇经常给他饭吃,他对老妇说“我必有以重报母。”可见他坚信自己终能出人头地,建立一番功业。

作为秦末汉初的英雄人物,一位天才的军事家,韩信并没有远大的政治理想,没有统一天下的气魄和胆识。他的志向与刘邦相差甚远。刘邦身为一介布衣时就有夺取天下、执掌政权的野心。韩信,政治理想落后,热衷于功名利禄,最高目标也不过是裂土封王。韩信出身低微,少有异志。但他所追求的不过是得遇明主,立功疆场,论功受赏,而不是自立门户,争夺天下。

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纷纷推行奖励军功和赐爵制度。立功受赏,成为当时普遍被人接受的观念,与此相应出现了士这个阶层。士通过为君主服务来获得官职和爵邑。韩信的政治理想显然深受这个阶层的影响,再加上秦汉之际项羽实行分封的影响,韩信作为一个有着优秀军事才能的将领,其目标不过是为君主立下不世之功,从而论功受赏,裂土封王。爵禄功名是韩信的奋斗目标和动力。占领赵国后,他请求立张耳为赵王;平定齐地后,又请求刘邦立自己为假齐王。刘邦立他为齐王后,他表现得志得意满。

在刘邦手下称王就是他的最终目标。战胜项羽后,虽然刘邦袭夺韩信军,背弃了齐地和楚地均归韩信所有的诺言,而将他徙封为楚王,但毕竟仍让他保持了藩王之位,韩信对此还是能够接受的。他不仅接受刘邦的安排,而且急急忙忙赶回故乡向乡亲们夸耀自己的荣华富贵。

他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任命曾使他遭受胯下之辱的少年为中尉,并向别人进行解释,以挽回自己的面子。他所做的这一切,充分显示了他因获得自己想要的荣华富贵而感到满足的心态。项羽的那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正可以用来描绘韩信的心态。

韩信所重视的,无非是如何保住自己的王位。当刘邦怀疑他谋反时,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惜逼死好友钟离昧以取悦于刘邦。他把自己定位在藩王的等级,以与丰沛集团诸列侯地位相同为耻。

韩信不仅没有争夺天下的志向,而且在政治上极不成熟,根本没有与刘邦进行对抗的能力。刘邦是封建社会开国君主的偕模,他具备开国君主所需要的各种必不可少的优秀才能,最关键的是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具有高超的组织动员能力和领导才能,善于玩弄权术。而韩信此人在军事上毋庸质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天才之一,但在政治方面与刘邦相比,韩信实在可以称得上是幼稚。

秦末天下大乱,各地蜂拥而起的队伍少说也有数百支。但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韩信也未能像别人一样,揭竿而起,拉起一支队伍,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他只能东投西靠,先后跟随项梁、项羽,最后因为不受重用而投靠刘邦。也就是说,他只能给别人打工,没有自己创业当老板的志向和能力,实际上就是缺乏组织动员能力和领导才能。

韩信攻下赵地之后,刘邦只带了滕公一个人,夺取了韩信军队的指挥权。这固然说明了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同时也说明了在政治才能上韩信与刘邦巨大的差距。垓下之战后,刘邦故技重施,再次以几乎同样的手法袭夺韩信军。如果说上次韩信是没有想到刘邦会对他采用这样的手段的话,那么这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只能说明他在政治上幼稚。汉六年,刘邦南巡到陈,轻而易举的逮捕了拥有精兵强将和高超军事才能的韩信,这更是说明了韩信在政治上的蒙昧。

韩信是个聪明的人,汉中对策时他向刘邦透彻的分析了项羽的优点和缺点,他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当然也一清二楚。他自然知道自己要是与刘邦在政治方面进行斗争明显是自取灭亡,天才的军事家恐怕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韩信身为齐王时,据齐地七十余城,手里掌握着一支精锐的军队,处于事业的巅峰时期。他与楚则楚胜,与汉则汉胜,自立则或者三分天下,或者统一全国,在这样的情况下,韩信却坚定地支持刘邦。垓下之战后,刘邦背弃诺言,将韩信赶到楚地为王,韩信并无怨言。汉六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南巡,韩信为了消除刘邦的误会,逼好友钟离昧自杀以求得刘邦的谅解,并带着钟离昧的头烦亲自前往谒见,自投罗网。韩信的行为表明了他对刘邦最后的忠心,但这时已经晚了。

2. 功高震主,刚愎自用

韩信借机要挟君主。从韩信投入刘邦阵营开始,刘邦和韩信之间己经确立了君臣关系。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把他从小军官提拔为大将军,如此大恩,韩信理应时刻听命于刘邦。但韩信既不愿背叛刘邦,也不愿完全听从刘邦的命令,反而在刘邦处于危急处境的关头,用自己的军事实力借机要挟君主,以获取更大的利益,满足自己的愿望。汉四年,刘邦正与项羽相持于荥阳一带,形势危急。韩信却在平定齐地后,主动向刘邦要求立自己为假齐王。他的意思非常明显:你不答应我的要求,我就不听你的命令。

韩信如果能够在刘邦的危机关头,听从刘邦命令,遵循臣子的本分,帮助刘邦脱离困境,那么也许能够真正获得刘邦的信任,融入刘邦集团。但他却用市井小人唯利是图的处事方式与刘邦讨价还价,把自己与刘邦的关系彻底变成了相互利用的关系。

从这时起,刘邦已经下定了诛杀韩信的决心。汉五年,刘邦约韩信共击楚军,到期韩信军不至,导致刘邦大败于固陵。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将陈以东至海的土地许诺给韩信,韩信才率兵到来,帮助刘邦打败项羽。这时刘邦与韩信的关系实际上已经变成了赤裸裸的相互利用的盟友关系。刘邦对韩信已经是失望到了极点,必欲除之而后快,只不过是暂时没有能力罢了。韩信却浑若不觉,一方面自己不愿遵守为臣之道,无条件服从君主的命令;另一方面还希望君主能够对得起他。

韩信触犯了君主大忌。韩信在项羽手下,因为官职卑微,就背楚归汉。在刘邦手下,又因官职不高而离开。作为臣子,这种唯利是图、朝秦暮楚的态度是君主所不能容忍的,刘邦非常厌恶这种行为。例如,楚汉战争中,项羽的部将丁公有一次领兵追击刘邦,形势危急,刘邦劝说丁公放过自己,得以脱身。但项羽失败后,丁公自以为曾经有恩于刘邦,前来谒见,反为刘邦所杀。

韩信攻占赵地后,又擅自请立张耳为赵王。立谁为王,显然是刘邦的权力,韩信竟然替刘邦做主,触犯了君臣关系之大忌。刘邦南巡之后,韩信被艇为淮阴侯。作为一个已经受到君主严厉处罚、被怀疑谋反的大臣,他这时应当做的是闭门思过,做出一副诚心悔改、自我检讨的姿态来。但他却火上绕油,不仅不向刘邦表明自己的诚恳态度,反而自怨自艾,抱怨不止,这越发激化了他与刘邦之间的矛盾。韩信还恃才狂傲,自矜其能。刘邦问他对自己军事才能的看法,他竟回答:“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而他自己则是“多多而益善”。韩信的话,也许是事实,但是这种做法在君臣交往中显然是大忌,因为他的话使刘邦恼羞成怒。刘邦显然无法容忍如此张狂、对他亳不客气的韩信。

韩信也不擅长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他的张狂和傲慢,使自己陷于孤立,处处树敌。萧何将他推荐给刘邦,拜为大将,使他有了发挥才能的舞台,是发现他的伯乐。按说萧韩之间的关系应当很好。但是当吕后要谋害韩信的时候,萧何不仅没有替他辩解一句,反而配合吕后杀他,说明两人之间的关系很差。汉将曹参、灌婴等人曾长期在韩信部下领兵,共同作战。但是有人告发韩信谋反时,刘邦问计于诸将,诸将不仅无一人替他讲情。

韩信在政治上的蒙昧,对为臣之道的疏忽,使他摆不正自己的位置,犯了君主的大忌,已经成为刘邦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韩信已经没有在刘邦手下幸存的可能。但是他却弄不清楚自己的处境,没有及时主动釆取自保的行动。

他是刘邦能够走出汉中,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关键人物,为西汉王朝打下了大半壁江山,还在击败项羽的该下之战中起了决定性作用。韩信的功劳和能量实在太大了,这样的臣子是任何君主都无法驾驳的。这已经不是功高不赏的问题了,即使韩信无条件忠于刘邦,恐怕刘邦也容他不下。韩信不除,刘邦寝食难安。这样的形势和韩信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使刘邦将他列为必杀的对象。但他自己却毫无察觉,既摆不正自己的位置,看不透刘邦和自己名为君臣、实为相互利用的关系;又弄不清楚自己的处境,不知道自己面临的危险。他既不遵守为臣之道,又坚持忠于刘邦。他根本没有看出,除非脱离刘邦,否则以他的地位,终究难逃被清洗的命运。他被立为齐王后,项羽派武涉劝他脱离刘邦,他严词拒绝;后来蒯通又劝他背汉自立,他有些心动,斟酌几天后还是没有同意。汉六年,刘邦南巡至楚,他明知来者不善,在军力仍然强于刘邦的情况下,宁肯束手就擒也不反叛。直到最后他才明白过来。如果韩信及时采取行动,不仅能够自保,而且有可能成就更大的事业。

3. 兔死狗烹

刘邦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刘氏的家天下,分封异姓王不过是在楚汉战争中为了合纵连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付项羽的权宜之计。汉初有异姓王七人: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荷、韩王韩信、燕王臧荼和赵王张耳。其中只有韩信、彭越和韩王韩信是刘邦所封,其他都是原来项羽所封,后来臣服于刘邦的诸侯王。

其中彭越并不是刘邦的部下,只是盟友。他自己占据了梁地,刘邦所封只不过是对事实的承认。异姓王的封地占据了西汉王朝的半壁江山。这些人都是秦末汉初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果雄豪杰,都有着相当的政治声望和军事才能,对刘邦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特别是韩信、彭越和英布三人更是如此。楚汉战争结束后,这些人对刘邦来说,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反而越来越成为刘邦巩固统治、建立刘氏家天下的障碍。

刘邦并不排斥分封制,但是他想实行的分封制是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以拱卫汉家天下。至于异姓王,则被视为对西汉朝廷的威胁,是必须伊除的对象。异姓功臣,只有亲信之人可以封为列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刘邦打败项羽后,立即就开始着手按计划一步步的铲除异姓王。而韩信作为封地最大、兵力最强的异姓王自然是首要目标。

韩信具有极高的军事才能,而又不是刘邦的亲信,其本人的存在对西汉王朝的统治成了巨大的威胁。韩信汉中对策,为刘邦指明了打败项羽、统一全国的正确道路。他在还定三秦、东出函谷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后来又攻占魏、赵,北定燕、代,东平齐地,统帅汉军败项羽于垓下,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项羽被消灭后,韩信对刘邦已经失去了作用,反而成为严重的威胁。刘邦所亲信倚重的大臣,大多是出身丰沛地区的同乡,一起揭竿起事的战友,如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人,善于为人处世的文臣陈平都曾受到刘邦的怀疑。韩信来自楚地,半路投身刘邦集团,又是具有极高军事才能的武将,毫无疑问自然得不到刘邦的信任,反而必欲除之而后快。汉六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却因朝廷的将领和军队都不如韩信而不敢发兵进攻。

刘邦对韩信从不信任,只是看中他的利用价值,在失去利用价值之后,必然要杀掉韩信。韩信攻下赵地后,刘邦又袭夺其军;韩信占领齐地后,刘邦又“征其兵击楚”。垓下之战刚一结束,刘邦就袭夺齐王军,并撕毁协议,将韩信赶到楚地为王。项羽灭亡后,对刘邦来说,韩信不仅已经失去作用,而且还成为心腹大患,当然要尽快除掉。刘邦在陈突然逮捕韩信时,韩信才明白过来。

4.韩信为臣之道的兵家思想

同为汉初三杰,张良、萧何二人以术自全,皆得善终,为后世开国功臣垂范,只有韩信落得未央处斩的下场。韩信作为史所仅见天才军事家,精通兵法,是秦汉之际兵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韩信长期受兵家思想的影响,他的为臣处世之道,与兵家思想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很多立下卓著功励的兵家人物和韩信一样落得悲惨的下场。这些军事家同样都熟请兵法,深通韬略,善于领兵作战,在军事方面是难得一见的天才人物,但是由于兵家思想的局限,其中的很多人在处世方面明显具有只知攻击、不知退让的特点,在君臣关系中不敛锋芒,不知退让,最终获罪于君主。例如秦国的白起、赵的李牧,楚国的吴起等人都是如此。

作为一名天才的军事家,他一方面擅长领兵作战,另一方面却在为臣处世方面,受到自身思想的局限,导致了他不同于张萧二人的结局。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