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因:武周晚年的权力危机
1. 武则天衰老与权力真空
①武则天晚年(82岁)重病卧床,居洛阳迎仙宫,仅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二张”)侍奉,隔绝朝臣,引发“牝鸡司晨,奸佞蔽主”的恐慌。
②二张借“奉宸府”掌控禁军,代批奏折,甚至诬陷太子李显之子李重润谋反,导致其被处死,激化李唐宗室仇恨。
2. 继承人之争白热化
①李显派:太子李显(武则天第三子)虽复位,但形同傀儡,其背后是狄仁杰生前布局的“保唐派”(张柬之、崔玄暐等)。
②武氏集团:武三思、武攸暨等武氏子弟联合上官婉儿,欲延续武周政权,甚至谋划“武李共治”。
③第三方势力:太平公主与李旦(唐睿宗)暗中观望,伺机而动。

3. 天象与民意的推波助澜
704年秋,“太白昼见”星象被解读为“女主退位”天兆,洛阳流传“张公吃酒李公醉”谶语(暗喻李唐复兴)。
二张党羽强征民夫建“天堂”铜柱,引发民怨,河北、河南多地爆发抗税暴动。
二、导火索:二张的致命僭越
①私议武则天身后事:二张担心武则天死后被清算,密谋“挟天子以令诸侯”,伪造诏书试图控制禁军。
②截留边关急报:突厥默啜可汗南侵,二张扣押军情,延误战机,引发武将集团震怒。

三、政变过程:一场精准的宫廷手术
第一阶段:密谋串联(704年冬—705年初)
1.核心集团:张柬之(82岁)、崔玄暐、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合称“五王”),联合禁军将领李多祚、杨元琰。
2.关键策反:
①李多祚:掌北门禁军20年,张柬之以“高宗赐尔将军袍,今其子危,岂可坐视?”激其效忠李唐。
②姚崇:从灵武秘密返洛阳,以兵部侍郎身份控制南衙十六卫。
③太子李显的犹豫:张柬之亲赴东宫,以“社稷危殆,请殿下速决”逼其签字为凭。

第二阶段:雷霆行动(705年2月20日)
1. 凌晨突袭:
①张柬之率500羽林军自玄武门突入,诛杀二张于迎仙宫廊下,枭首示众。
②崔玄暐分兵包围武三思府邸,阻其入宫救驾。
2. 逼宫武则天:
①政变军围武则天病榻,张柬之奏称:“二张谋逆已诛,请陛下传位太子,顺天应人!”
②武则天怒斥:“小子既诛,可还东宫!”桓彦范抗辩:“太子安得更居东宫?愿陛下速传位以安天下!”
3. 法统重塑:
①当日,李显监国,宣布恢复“唐”国号,废周正朔,改元神龙。

②三日后(2月23日),武则天正式禅位,迁居上阳宫,武周政权终结。
四、后果:胜利者的分裂与反噬
1. 表面胜利:
①李显复辟:以唐中宗身份重登帝位,复唐制、撤武周告天金简。
②武周遗产清算:毁“天枢”铜柱(武周象征),但保留则天文字“曌”,以示对母权的妥协。
2. 暗流汹涌:
①武三思反扑:勾结韦后、上官婉儿,利用中宗懦弱,架空五王权力,诬其“功高震主”。
②五王悲剧:706年,张柬之贬死新州,崔玄暐、敬晖、桓彦范皆遭暗杀,袁恕己被灌毒致疯。

3. 武则天之死:
①退位11个月后崩于上阳宫,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乾陵。
②无字碑的争议:功过留白的终极政治智慧。
五、历史回响:盛唐重启前的血色黎明
1. 短效与长效:
①短效:未能根除武韦集团,7年后韦后毒杀中宗,重演女主乱政,直至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710年)。
②长效:确立“李唐天命不可违”的政治共识,为开元盛世奠定法统基础。
2. 权力博弈的启示:
①合法性困局:政变虽复唐,但中宗得位依赖暴力夺权,削弱皇权神圣性。

②士大夫的局限:五王迷信“清君侧”即可正本清源,忽视制度性改革,终成皇权祭品。
神龙政变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斩断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的统治,却未能斩断盛唐权力游戏的轮回。
这场政变,不仅是李唐与武周的决战,更是古代中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的永恒撕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