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来了,菜市场里最受欢迎的应该就是水灵灵的春笋了,它脆嫩的口感,独特的鲜味,还有对身体好的健康优势,真是让吃货们欲罢不能。

但是除了好处,春笋吃多也有可能带来一些问题,眼看又到春菜季,这春笋吃多了到底会产生什么变化?

老李今年七十高龄了,说起春笋,他可有发言权了,简直是吃了一辈子。
年轻那会儿,老李身体棒,消化好,每年春天,他都觉得自己离不开这口鲜味,那时候他总跟人念叨,说开春吃几顿春笋,感觉整个冬天积攒的油腻都被刮干净。

肠胃通畅人也觉得轻快不少,他甚至觉得,这春笋就是他保持健康的小秘诀之一,吃完了总感觉干活都有劲儿。
就这样年复一年,吃春笋成了老李家开春的保留节目,转眼到了2025年的3月初,又是一年春笋季。
市场上水灵灵的笋子一摆出来,老李关于健康,旧日记忆立马就被勾起来了,看着价格也合适,赶紧让老伴儿安排上。

老伴儿的手艺没的说,一盘香喷喷的春笋炒肉端上桌,老李吃得心满意足,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吃香的状态。
想着这笋子对身体好,接连几天,餐桌上都少不了它,不是炒就是炖,老李甚至有点得意,觉得多年的养生经验还是管用的。

可这次吃了几天后,一天凌晨四点多,老李突然被一阵剧烈的腹痛惊醒,家里人一看这架势,赶紧把他送去了医院。
医生检查后,脸色凝重,腹腔里有积液,还有游离气体,高度怀疑是消化道穿孔。家人一听都蒙了,忙问怎么回事。

医生询问他的饮食,一听说爱吃春笋,结合老李的年龄和症状,大致明白了,紧急手术中,果然发现老李的十二指肠有个不小的穿孔,周围组织都水肿了。
老李这次真是遭了大罪,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吃了大半辈子,一直觉得是好东西的春笋,老了老了,反而差点要了他的命。


那么问题来了,人见人爱的春笋,怎么就成了伤胃的利器?其实春笋里有个东西含量特别高,那就是粗纤维。
每100克春笋里,膳食纤维能达到2.2克,比常吃的大白菜还要多,这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确实像个肠道清道夫,吃进去后促进肠胃蠕动,帮把肠道里的垃圾,多余的油脂带走,对便秘挺有效,让人感觉肠子通了。
可另一方面对于娇嫩的胃黏膜来说,这粗糙的纤维可就没那么友好了,吃多了在胃里来回摩擦,对于那些本身就有胃炎,胃溃疡的朋友们,很容易造成损伤。

除了粗纤维,春笋里还有个叫草酸的成分,它会直接刺激胃黏膜,让有溃疡的地方疼得更厉害,甚至扩大溃疡面。
所以春笋虽好,但它的这两个个性成分,决定了它绝不能敞开了吃。

实际上长期吃春笋,身体其实还真会有些不易察觉的变化,尤其是这4个变化最明显。

第一个变化可能是肠道感觉更轻松了,就像前面说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规律吃点儿,确实能让排便顺畅,肚子胀气的感觉也能减轻点。
第二个变化就是血压或许会更稳定,春笋的钾含量相当可观,每百克接近490毫克,比不少绿叶菜都高。

钾有助于平衡体内的钠,帮助多余的钠排出去,对于那些口味偏重,血压容易波动的人来说,这算是个潜在的好处。
第三个变化是可能影响钙的吸收率,前面也提到过了,春笋里的草酸会和钙结合。
如果长期大量吃,尤其是没有经过充分焯水处理的春笋,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身体对钙的吸收利用。

第四个变化也和这草酸有关系,对有结石风险的人来说,草酸钙不容易分解,如果量多了,就可能在肾脏或者尿路里沉积下来,形成或者加重肾结石。
所以如果本身就是结石体质,或者查出过小结石,那吃春笋就得注意控制用量了,焯水那一步更是万万不能省。

但是也不必因噎废食,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食用方法,照样能安全享受这份春天的美食。

如果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这类消化道老毛病,或者有肝硬化,肾结石,尿路结石,那最好管住嘴,少吃或不吃。
老年人,小朋友,以及消化功能天生就比较弱的朋友,也要格外小心,当然对春笋过敏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处理方法要恰当,这是重中之重,买回来的新鲜春笋,别急着下锅,一定要先切成片或者块,然后在沸水里焯烫5到10分钟。

这一步能去掉大部分草酸和涩味,不仅口感更好,也大大降低了对肠胃的刺激,再者,食用量要恰当,再好吃也别贪多。
健康人一次吃个一两百克就差不多了,有些医生甚至建议每天别超过50克,千万别连续好几天顿顿吃,吃的时候,记得细嚼慢咽,给肠胃减减负。

搭配和烹饪也要恰当,可以搭配点粥,汤这类容易消化的食物,烹饪方式上,对于肠胃敏感的人,炖煮可能比爆炒更友好。
结语春笋这道菜鲜是真的鲜,但不好的地方也是有的,它既是刮油的好食材,也可能变成损伤胃肠的小麻烦。

其实关键就在于怎么吃,而且不论怎么吃,焯水是基础,适量是关键,细嚼是习惯,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用对方法,就能把潜在的风险化解掉,安心品尝这份春日限定美味。
参考信源
环球网 因为一盘家常菜,他肚子里破了一个洞!近期大量上市
极目新闻 春季美味近期大量上市,已有人因它被送医急救,专家提醒:春笋虽鲜,食用不当“鲜”变“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