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过于传奇,死后一文不值

二楼象女士 2025-04-22 21:10:24

天启七年,对明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明朝迎来第一波“亡国之兆”。

内部。陕西一带,流寇已经窜头,但还没有“孕育”出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这种“灭霸”级人物。

外部。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新逝,皇太极接班一年多,就迅速完成了女真整合,并迈出了联合蒙古第一步。这一步,对明朝来说是一个极度不祥的信号。意味着辽东局势再一次恶化。

在两股新兴力量内外夹击下,明朝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崇祯上位之初,还算头脑清醒。起用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三大贼王“高迎祥、张献忠和李自成”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正当内部流寇平定在即。崇祯十一年九月,明清爆发“戊寅之变”,后金围攻京师。明军主力北调勤王,流寇死灰复燃。

十年平寇,一夜回到解放前。明朝错失了中兴的最后一次机会。然而,崇祯十二年发生了一件事,给明朝的灭亡又“助攻”了一脚油门。

——“练饷”。

在兵部尚书杨嗣昌的支持下,崇祯启动了明朝第四次加饷计划,一次加饷730万两白银。

这一回,河南领到的定额是多少呢。按照崇祯三年各省“辽饷”比例推算。当年,大明“辽饷”定额总数364万,河南定额67万,占比18.4%。

据此推算,河南“练饷”定额是134万。如果真要收齐134万两“练饷”,得把河南地皮刮去三尺。原本已经“吃土度日”的百姓,恐怕就要到了无土可吃的地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主角“李岩”登场。

李岩,开封杞县的举人。相传父亲叫李精白,当过兵部尚书。因担任山东巡抚期间,给魏忠贤营建生祠,魏忠贤失势后,遭到东林党弹劾,李精白因此被扒了官服,流放河南。

李家虽是流放至此,但家境殷实,当过大官,在杞县多少有一点影响力。朝廷“练饷”指标达到杞县后,县令宋某找到李精白协商此事。

一旁的李岩听到宋县令和父亲谈话后,就给二人提了一个建议,希望暂缓执行“练饷”征收任务,给百姓有个喘口气的机会。

岩进白,切宋暂休征比,设法赈给。

宋县令听后连连摇头,回答说:杨尚书干事雷厉风行,如果不按时上缴,怪罪下来,宋某担不起。县衙粮仓空虚,没有钱粮赈济百姓,除非大户帮忙完。

杨阁部飞檄雨下,若不征比,将何以应?至于赈济饥民,本县钱粮匾乏,止有分派富户耳。

李岩和父亲李精白一听,明白了。县令不是来议事的,分明是来找李家带头捐钱的。

正值青春热血,李岩未与父亲商议,愣头愣脑捐了200石粮食。

这一捐粮,捐出事了。

杞县的地痞无赖听说李岩带头给百姓捐钱,一下炸了锅。集结在一起,拿着李岩的事迹,找其他大户人家索要粮食。饿民在无赖的怂恿下,如果大户不给,直接上去硬抢,还公开放出狠话“吾辈终须饿死,不如共掠”。

很明显,事态濒临失控,这是要反的苗头。

李岩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这一热血善举,最终把自己给卖了。饿民和无赖闹事,惊动了开封按察司,按察司一封奏折捅到了京师,弹劾李岩“散尽家财,收买流民,图谋不轨”。

谋为不轨,私散家财,买众心以图大举。

结果可想而知。李岩,下狱。

大善人李岩被抓,这伙无赖肯定不干,因为“李岩”是他们闹事的由头。于是,无赖再次鼓动饿民冲进大狱,救出李岩,顺手把官府打砸洗劫一空。

李岩被救出后,心想完了,本来没有谋反的意思,这回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索性心一横,宰了宋县令,率众投奔了李自成。

李自成能够成就一番大业,离不开三个军师——李岩、牛金星、宋献策。如果给他们做一个排名,李岩必是榜一大哥。

大顺能够在崇祯十二年后,东山再起,攻入京师,完全得益于李岩给大顺打造的两个“基本盘”。

一是。“行仁义,收人心,据河洛,取天下”。李自成第一次失败被赶进商洛山,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停留在“流寇思维”层面,没有形成完整的“革命”战略。反正带着百十万流民大军,走到哪,抢到哪。

李岩加入后,给李自成做了一次事业规划,制定了三个战略目标。

前期目标是,通过“均田免赋”政策,达到“行仁义,收人心”的效果,广泛吸收饿民,壮大队伍。

中期目标是,尽快占据黄河和洛河流经的山西、陕西、河南三省,打造出一块坚固的根据地。

终极目标是,挥师东进“取天下,当皇帝”。

这不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嘛。

二是。“迎闯王,不纳粮”。老百姓没有什么学识,如何把造反的理念和利害关系传达给他们,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宣传技巧。既要考虑通俗易懂,容易记住,还得直击人性利害。

于是,李岩提出了封建历史上最有号召力的口号——“迎闯王,不纳粮”。

封建百姓可没有什么“觉悟”,更不管你是谁来当皇帝。皇帝是姓刘、杨、李、赵,还是姓孛儿只斤、爱新觉罗,他们不管这些。他们在乎的是,谁对他们好,他们就跟谁走。

当“迎闯王,不纳粮”这把宣传重器放出后,崇祯已经输了一半。

李岩与所有谋士一样,最终没有逃过“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悲惨结局。

大顺成功后,很快走进了流寇起义的死循环——争权夺势,相互猜忌。

李自成对李岩的态度也发生了剧烈变化,由最初深信不疑,开始疏远,最后变成不信任。

一片石大战后,李自成败退。半道上收到河南部众降清的消息,李岩主动请缨率2万部众前去招抚。

牛金星趁机撺掇李自成,说李岩是想拉杆子自立。在李自成的授意下,李岩稀里糊涂被安排下线了。

这位灭国级“流寇军师”,生前缔造了“再造大顺,覆灭明朝”的传奇,死后居然生平经历不见历史记载。同时期,牛金星和宋献策还在历史上留下大顺“天佑殿大学士”和“开国军师”的名号。

作为大顺“榜一大哥”的李岩,结局是历史“除名”,一文不值。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