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战过后,“兵部大佬”终于可以睡踏实了

二楼象女士 2025-04-19 22:35:23

这篇文章主要回答,“土木堡事变”是不是一场明朝内部集体叛变的阴谋。

正统十四年,漠西瓦剌闹灾了。头领也先向宗主皇帝朱祁镇索要朝贡物资,遭到拒绝。七月十一日那天,也先恼羞成怒,带领部众突袭了大同镇。明朝一方没有料到也先会整这一出,右参将吴浩仓皇迎战,不敌也先,战死猫儿庄。

四天后,大同方面做出反应。由总督宋瑛带领左参将石亨、总兵朱冕、驸马都尉井源总共四万人马,火速驰援阳和口,抵挡也先。

双方都是四万人马,仗一开打,太监监军郭敬跟着瞎搅和,导致明军大败。总督宋瑛和总兵朱冕命丧当场,石亨“脚底抹油”一人一骑逃离战场,郭敬这厮采用高超的“装死”智慧,躲在草丛堆里捡回一条小命。

边关被偷袭、折损几员总兵对“人才济济”的大明来说,倒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儿。但让朱祁镇无法释怀的是,成祖爷当年追着蒙古人一路打到蒙俄边境的斡难河。刚过去25年,形势发生了180°翻转,如今让蒙古人打到家门口了。无论如何,朱祁镇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于是。朱祁镇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御驾亲征。

七月十五日。宋瑛、石亨一行人战败。七月十六日。朱祁镇力排众议,率军御驾亲征。(过程不再详说)一个月后,八月十五日爆发了“土木堡事变”,朱祁镇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大军护驾“御驾亲征”被俘虏的皇帝。

关于“土木堡事变”到底是不是一场阴谋,不宜评说。挑几个细节,简单把事件前后做一个分析,各位知音自己判断。

参与土木堡事变的明军数量,一直是一个“谜”。主流是五十万明军。这个数据明显不切实际。

土木堡事变的明军主要由三个板块构成。一是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二是宣府常驻兵,三是大同常驻兵。

宣府、大同的满员建制是6万兵力,两镇加起来是12万,扣除右参将吴浩、总督宋瑛在“猫儿庄”和“阳和口”折损的5万人马,边兵数量至少有6至7万。加上朱祁镇带出来的14万京师营,明朝兵力应该在20万左右。

结果呢。皇帝坐镇,名将尽出,20万大明精锐“一夜成盒”。损失程度不亚于一场灭国级战争,太师张辅、泰宁侯陈瀛、平乡伯陈怀、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52位大员交代在此。

武备方面,明军损失同样惨重。也先收获了

头盔9800只、铠甲5200副、枪铳33600支、圆牌290面、弓箭440000枝、火药18桶、大炮800门。

论智力和火力,这支代表了当时明朝最高水平的“顶配”天团,稀里糊涂败给了也先4万骑兵。

这场黑天鹅事件,简直黑到家了。

“土木堡事变”只是诡异的开始。更诡异的在后头,而且接二连三。

一个月后。瓦剌分兵三路进攻大明京师,爆发了“名震千古”的“京师保卫战”。于谦,石亨一战成名。

各位知音有没有留意一个细节。同样是4万瓦剌骑兵。在“原始”部落装备下,打赢了明朝当时最精锐的部队。

结果,在装备了缴获明朝的先进武器后,败给了于谦临时从民间征募而来的20万“游兵散勇”。

时京师戒严,羸马疲卒不满十万……其山东、南直隶、备倭军士宜选精壮者4500人。江北直隶、北直隶运粮官军36000人,宜俱取赴京操练。

这怎么解释呢?

要么。明朝的先进装备是“糖衣炮弹”,短短一个月迅速腐化了瓦剌骑兵的战斗意志。

要么。也先是真得“叩门”送还皇上,压根不想跟朝廷打。

至于朱祁镇“留蒙”期间的生活更加有意思。也先和弟弟伯颜帖木儿“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陪着朱祁镇吃烧烤、喝马奶酒、练骑马射箭。哪里是当俘虏,妥妥的是在度假,体验草原生活。

一年后,孙太后在家愁得焦头烂额。好不容易凑齐了一笔钱财,派出了大明第一谈判高手杨善,去瓦剌赎回宝贝儿子时,也先居然分文不要,把朱祁镇分毫不差地送回明朝。

从1449年八月十五被俘,到1450年八月十五回国。这一年中,明朝发生了“土木堡事变、京师保卫战、英宗归国”三件大事。

三件事,无论是单独拎出来看,还是串起来看,没有一点是正常的。

“土木堡事变”输得稀奇古怪,“京师保卫战”赢得稀里糊涂。

皇帝被俘的时候,措手不及。归还皇帝的时候,一分不要。

不禁会让人有产生疑问:先不说明朝这边是怎么输的,也先是怎么赢的。也先“费事吧啦”地逮住了皇帝,替明朝养得白白胖胖的,还一分不要地送回去,他图什么呢。

这个疑问

在当时,已经有人做过调查。

景泰四年。锦衣卫小旗聂忠曾给朱祁钰上了一份密奏,当中对土木堡事变的疑点进行了阐述。

十四年,太上皇帝亲征胡寇,回至土木,起营之时,忽南坡有明盔明甲人马来迎,疑是勇士哨马,不为设备,遂至败军陷驾。

这段话可以看出,是一支穿着“明盔明甲”的队伍偷袭朱祁镇所在中军大营。

这支队伍是谁?假定是瓦剌假扮的。

第一。也先上哪整的明军铠甲。凭瓦剌当时的生产制造水平,绝对铸造不出明军这种高级铠甲。

第二。除了标志性铠甲,明军小旗官头上会有一杆旗,每支队伍所使用的旗不同,用来区分“番号”。瓦剌是如何知道明军派出的探马,具体是哪一个“番号”。

第三。再看当时瓦剌的位置(其南十五里有河,已为虏所据)。明军与瓦剌相隔15里,瓦剌在南,明军在北。敌人在南边,从南边来了一支队伍偷袭了朱祁镇大营,明军警觉性如此差吗?

第四。探马出去收集情报,回营进门时,明军不会跟他们交流对“暗号”吗?

综合以上四条。如果瓦剌想蒙骗过关,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复刻出明军派出探马一模一样的“番号、旗帜、口令”。凭蒙古当时的文化水平,能不能做到呢?

话说到这份。至于是谁偷袭了朱祁镇的大营,只能由各位自由发挥想象了。

最后一点。“土木堡事变”是“甲申事变”之外,明朝历史上第二轰动的大事件,其具体损失程度,居然在当时的正规文献资料中,找不到详细记载。连明军参战人数这种基本数据,大多都是后人凭借推测得出的。

tell me why。

反常必有妖啊。想必,此战过后,兵部的大佬们终于可以睡踏实了。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