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真相,只有诡异和荒唐

二楼象女士 2025-04-16 21:08:41

1644年三月,“甲申事变”后,大明王朝的“妖气”依然很重。假冒皇室勋戚,谋取荣华富贵的闹剧,一桩接一桩。

之前,已经写过两篇。一篇是假冒藩王的“大悲案”,一篇是假冒弘光原配的“童妃案”。加上,最后一桩“南明太子案”,合称“南明三大案”。

从时间顺序上来看。“南明太子案”的发生时间,要早于“大悲”和“童妃”案,但事态发展相对缓慢,时间跨度更长,后劲更大。直到清军攻下南京,弘光仓皇而逃,“南明太子案”的闹剧才彻底收场。

1644年八月。北方的后金和南方的弘光都在为了一件事而苦恼。双方几乎同时抓到了一个“朱慈烺”,这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南北太子案”。

北版“伪太子案”前天刚讲过,这篇文章主要讲一讲南版“伪太子案”。

可以这么说。北版“太子案”相当无耻,因为真太子在一伙前明勋贵集体作假中,稀里糊涂被杀了。而南版“太子案”则是荒唐至极。

“南明太子案”最先爆料出来的是,前明宦官、辽锦监军高起潜(巨鹿之战中,害死卢象升的太监)。

根据重要当事人高梦箕,后来的供词回忆。甲申事变爆发时,深受崇祯器重的高起潜第一时间溜之大吉。南渡过程中,高起潜在京师城郊遇见落难太子朱慈烺。于是,高起潜护送太子由天津出发,一路南下到了淮安。

保险起见。高起潜没有急于让太子露面,而是躲在暗处观察时局(实际上,是想待价而沽,利用太子给自己捞取庙堂资本)。期间,高起潜派人潜入南京打听消息,发现弘光这伙人不欢迎太子。

获知弘光是这样的态度,高起潜感觉天都塌了,自己冒死干的这笔买卖赔了,手中的太子无法变现,成了一个危险的包袱,甩也不是,撵也不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心生谋害太子的歹意。

「注意:这里本身是一个逻辑不通的地方。太子怎么会成为一个包袱呢,即使是包袱,也没有加害的理由。随便转手给一个总兵,哪个总兵不得乐疯了」

高公公长期经营京师,又是独自南下逃命,在江南没有同伙。贸然亮出太子这张底牌,他自己心里也没有底。于是,主动找到淮安一个本家亲戚共谋此事——南京鸿胪寺少卿“高梦箕”。

高梦箕听完高起潜要做掉太子的计划后,吓坏了。无论是支持太子复位,还是谋害太子,这活太大,不是一个太监加一个文官能干的。于是,高梦箕和侄子趁高起潜不注意,带着太子乘船跑了,并在苏州和杭州一带来回躲难。

为什么要在苏杭一带来回躲避呢?

太子“朱慈烺”可能是经过国破家亡的打击,精神出现一点失常,经常又哭又叫,还跑到大街上摆谱自称是“大明太子朱慈烺”。

高梦箕一看,由着这家伙胡闹,早晚得出事。又带着太子离开苏杭,去了金华。来来回回折腾数月,苏杭一带已经开始流传“太子朱慈烺落难在此”的消息。

很快,消息传到南明弘光耳朵里。弘光迅速做出反应,派出太医冯进朝带人去金华刺探虚实。如果属实的话,立刻将太子带回南京。

冯进朝走到绍兴时,找到了高梦箕,并确认了太子的身份。一行人回到金华住进了观音寺。收到冯进朝的密奏后,弘光派出宦官李继周持“尚方宝剑”到金华迎驾。

本来整个事件进行得很平稳。但1645年三月,太子到达南京后,事件立刻被推向了另一个方向,变成了一件轰动南明的大案。

按理说,“南明太子案”“大悲案”“童妃案”涉及皇室隐私,属于王朝最高机密,但三起案件全都没有任何秘密可言,统统遭到泄密。

三月初一。李继周把太子接到南京,当天“太子来京”的消息在坊间传疯了。

都人初闻太子来京,踊跃请谒,文武官投职名者络绎不绝。

金陵城大小官员、百姓收到消息后,纷纷要求拜见太子,有的官员直接给太子递简历要官做,把太子居住的兴善寺围得水泄不通。

初一当晚。弘光不得不秘密把太子转移到洪武门居住。然后,

让两位张姓和王姓太监,先去确认一下是不是真太子。这俩人到那后,伏地痛哭,看太子穿着单薄,把衣帽脱下来给太子穿上。

弘光听后,一顿斥责:是真是假还没确定,你俩哭什么哭。即使是真太子,要不要让位,还得听听朕的意见吧。(真假未辨,何得便尔!太子即真,让位与否,尚须吾意)

说完,让侍从把两位太监拖出去“杖毙”。

同一晚,被处决的还有负责去金华迎驾的宦官李继周、“大悲案”主角大悲和尚。

与此同时。北方的后金也在加班加点审讯“北太子”。由多尔衮牵头,刑部主事钱凤览负责,召集内监近侍、勋戚重臣对“北太子”进行问答“面试”。

三月初二,天一亮。弘光这边把群臣召集在武英殿,也给“太子”安排了一场“面试”。

“北太子”案主要证人是朱慈烺的老师“谢圣”以及太子姥爷周奎一家,“南太子”案主要证人是刘正宗、王铎、李景濂以及正在吃牢饭的方拱乾。

为什么是他们四位呢?

刘正宗、王铎、李景濂曾当过朱慈烺的东宫侍讲。方拱乾与朱慈烺是“同事”,朱慈烺曾在詹事府历练,担任过少詹事。

一场“面试”下来,结果是“假的”。

三月初三。“太子”在锦衣卫的推搡中,被赶出了洪武门,关进了兵马司监狱。

当天,前“魏忠贤阉党余孽”杨维垣公开披露,“太子是假的,是隆庆帝六闺女‘延庆公主朱尧姬’的驸马——王昺的侄孙,本名叫王之明”。

还是三月初三当天,杨维垣被弘光任命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四月初十。后金“北太子案”结案,“朱慈烺”被杀。

紧随其后,南明官宣“太子不死于贼,诚死于虏矣”。有意思的是,南明还没来得及杀“王之明”。五月十五日,清军占领金陵,多铎释放了“王之明”。“王之明”随清北上,不知所踪。

到此。“南太子案”划上句点。

“南太子案”有三处说不通的地方。

一是。第一轮去辨认真伪的“张王”两位太监,为什么抱住“假太子”恸哭。

二是。什么样的“蠢人”敢去庙堂“虎狼之穴”冒充太子。

三是。杨维垣当天指出“太子是假的”,当天被弘光委以重任,事情巧得离谱。

至于。“南太子”是朱慈烺,还是王之明,只有他俩知道。

这桩疑案,没有真相,只有诡异的荒唐。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