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回答——袁崇焕“五年平辽”是不是吹牛皮。
导读要点:一、提出的背景;二、原始本意;三、是否合理
1627年7月,袁崇焕取得“宁锦大捷”,一战成名。本来是一场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对金大捷,但消息传回京师后,变成了一枚定时炸弹,朝堂书生们立刻开启了弹劾构陷的癫狂模式。
总兵副将满桂、赵率教等人表现勇猛,受到大力褒奖。反倒是总指挥袁崇焕掉进了言官弹劾的漩涡。御史李应荐上疏天启帝追究袁崇焕“假吊修款,不援锦州”的罪名。(努尔哈赤去世时,袁崇焕派人吊唁。后金围攻锦州时,袁崇焕没有及时救援)
如果不是兵部尚书霍维华和魏忠贤力保,袁崇焕这一次就栽了。看到这一幕,袁崇焕内心拔凉拔凉了。一气之下,辞去辽东巡抚一职,准备收拾铺盖回广东老家。
1627年8月。袁崇焕行至半路,京师传来天启帝“龙驭上宾”的消息。崇祯登基后,一大部分官员上疏请求重新起用袁崇焕。鉴于此前。崇祯与袁崇焕没有交集。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围绕是否起用袁崇焕,进行了三轮“平台召对”。
平台召对,是明朝最高规格的会议。皇帝召集封疆大吏聚集建极殿,针对国情时局,采取点名一问一答的方式,商讨救国之策。
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袁崇焕提出了饱受争议的“五年平辽”计划。两年后,崇祯见“五年平辽”希望渺茫,恼羞成怒杀了袁崇焕,留下了千古疑案:袁崇焕“五年平辽”是不是吹牛过头了。
先看原话。
『若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请兵械转饷,凡吏部用人、兵部指挥、户部措饷、言路持论,俱与边臣相呼应,始可成功。帝是之』
首先。“五年平辽”本身是一个被人为“改造”过的概念。建极殿“平台召见,君臣问答”时,袁崇焕提出的是“五年复辽”。
“平”与“复”,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平,是指消灭后金,彻底把后金从物理上清除。复,是指收复。
袁崇焕的原意是,五年内收复辽沈平原(北起松辽,南至辽东湾),包括沈阳、鞍山、营口、盘锦、辽阳。把明朝边界推回到1618年4月(万历四十六年)后金正式反明前的状态。
其次。袁崇焕提出“五年复辽”是有条件的。前提是,枪炮粮饷要供应充足、朝中“吏部、兵部、户部、言官”要全力支持“九边”,内外同体,上下一心。
重点来了,归纳如下:
“计五年”——计划五年。不是五年内一定做到。
“始可成功”——才可能取得成功。不是“一定可以成功”。
“五年平辽”相当于。袁崇焕给崇祯作了一份“辽东军事五年计划书或目标书”。要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大明上下举全国之力,才有可能完成。绝不是后来人“演绎”的,袁崇焕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
然而。在明朝的大环境里,抠细节没有用,凡事必须下料要猛,才能让崇祯“虎躯一震”,起到弘扬国威的效果。
比如。天启元年六月,熊廷弼向朝廷提出的“三方建置”战略:一、“登莱天津一线广设团练”。二、“联寇平虏”。三、“联朝抗金”。熊廷弼想表达的是,放弃关外所有的城池,把所有兵力、民众、物资撤回山海关。很明显,这是一份练兵图强的防御策略。
但熊廷弼不敢明说是防御,否则“放弃疆土”这种事,皇帝和言官肯定不答应。必须来一句“奴必反顾,而亟归巢穴,则辽阳可复”来提振一下大明国威。
包括孙承宗的“关宁锦防线”和李成梁的“宽甸六堡”计划,无一例外全是防守策略,但要想获得朝廷支持,必须得套上一个“防御型进攻”的壳子,不然过不了朝廷那一关。
如果往细里抠的话,历任有作为的辽东名将都存在“吹牛”的嫌疑。不同的是,其他巡抚把牛吹得模棱两可,袁崇焕可能是刚取得“宁锦大捷”,一时没有把握住“吹牛”的火候。
根据后来的史实推算,袁崇焕“五年复辽”计划大概率是不可能实现的。袁崇焕确实对皇太极和后金出现了严重误判。
袁崇焕和皇太极初次交手是天启七年“宁锦大捷”。这一战,袁督师扬名天下,皇太极狼狈不堪。
袁崇焕“五年复辽”是基于这一次战役作出的判断。他没有料到的是,皇太极比他爸努尔哈赤更厉害,成长速度忒快。只用一年,完成了后金内部整顿,发起了“后金攻察哈尔蒙古之战”,迈出了统一漠南蒙古的关键一步。
一边是后金在快速崛起,一边是晚明集体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袁崇焕“五年复辽”的豪言壮语,正好契合了依靠“情绪价值”治国的崇祯。
于是,当时君臣夸夸其谈有多痛快,日后反目便有多不愉快。
平辽也好,复辽也罢。到底是不是吹牛,最终没有得到验证。
约定时间还没到,崇祯已经等不及了。悄悄从御案底下抽出已经磨得锃亮的屠刀,然后在生死簿上给“袁崇焕”打了一个红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