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容易让人“破防”

二楼象女士 2025-04-15 19:54:17

今天,主要“打个假”,玻璃心的知音朋友,提前有个心理准备。

1646年九月,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地名有点长)一位老秀才去世,在清廷引起了不小轰动。

老秀才叫洪启熙,自个倒没什么本事,一生没有考中功名。他有一个好大儿,可谓如雷贯耳,此人便是洪承畴。

洪老秀才之死,为什么让清廷虎躯一震呢。因为他的大好儿洪承畴正在为清廷效力。按照习俗,洪承畴得回家丁忧三年。

可是。没了洪承畴,清廷入主中原玩不转啊。一年后,顺治和多尔衮等不了,一纸诏书送至泉州,召洪承畴回京师入内院,佐理机务。

洪承畴也懒得丁忧了。谢主隆恩,立刻领旨返京。

“打假”正式开始,前方高能。

很多资料记载。洪承畴回京后,挂念老母亲傅氏年事已高。于是,派人回南安县接傅氏北上养老。

当时,乡亲们都觉得傅氏刚烈,断然不会接受失节儿子的奉养。(乡亲无不诧异,以洪母之为人,何以会一改素节)

傅氏没有让乡亲们失望。到京师后,刚下轿子,举起拐杖对着洪承畴边打边骂:“打死你个不孝逆子,我已年过六旬,你接我来京城,是想让我来当‘老妈子’吗”。(按照后金祖制,重臣家眷要定期入宫侍奉太后)

教训完儿子后,傅氏愤怒回家。一段“千里远行,只为杖儿”的清代孟母形象,就此诞生。

这一段,确实让人热血沸腾。洪母大义,洪母刚烈,洪母气节……替咱中原汉人出了一口恶气。

但让大家失望的是,“洪母仗儿”的故事,是后人编的。

明清两代所有正规文献,查无此事。这么轰动的“大瓜”,当时的人绝对不可能放过。唯独清代刘献庭写得《广阳杂记》中有所记载,原话如下:

洪经略入都后,其太夫人犹在。自闵迎入京,太夫人见经略大怒骂,以杖击之,数其不死之罪,曰:“汝迎我来,将使我为旗下老婢耶!我打汝死,为天下除害。经略疾走得免。太夫人即买舟南归”。

刘献庭是何许人。生卒年是1648年至1695年。洪母“千里杖儿”这一幕发生时,刘献庭还没出生。

后来。近现代曲艺大师林舒谦先生从中找到了创作灵感,创作了闽剧小调《洪母》。之后,京剧版《洪母骂畴》诞生。再往后,围绕刘献庭的“小作文”形成了一个京剧系列,包括六离门、庄妃劝降、承畯贬兄、素月孤舟。

所有故事主旨思想只有一个,洪承畴“叛明”,洪家人集体与他决裂。

不好意思,假的,假的,假的,全是假的。

真的是什么?

1647年4月20日。洪承畴坐镇江宁(南京),总督江南,正替多尔衮收拾“剃发令”引发的江南反抗烂摊子,浑然不知家中老父去世。

三弟洪承畯带着洪承畴之子洪士铭、家仆陈应安来江宁报丧。接到报丧,洪承畴派随从唐士杰回泉州接傅氏北上奉养。4月底,傅氏出发。7月初,达到南京,就此住下。期间,洪承畴回家祭拜父亲。

1648年4月(顺治五年)。洪承畴带着母亲傅氏、弟弟洪承畯、儿子洪士铭先行一步,北上去了京师。

1649年4月(顺治六年)。洪承畴夫人李氏带儿媳林氏等家眷,由泉州先到杭州,再换乘水路北上进京团聚。

哪有什么“杖打逆子”“全家决裂”“素月孤舟”“大乘莲心”“下不着清朝地,上不顶清朝天”。想多了……

一家老小乔迁京师,一片“其乐融融,阖家欢乐”的景象。

清朝虽没给洪承畴要职,但也没白了洪家,一家六代全跟着沾了光。

1.曾爷爷洪以诜,原是明朝庠生(秀才),清朝追赠中宪大夫、太傅、太子太师、武央殿大学士。

曾奶奶林氏,追赠恭人、一品夫人。

2.爷爷洪有秩,原是明朝贡生(秀才),清朝追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奶奶戴氏,追赠“旌表节孝”夫人。

3.爸爸洪启熙,在明朝连个正牌秀才没混上,清朝追赠“资政大夫”。

妈妈傅氏,追赠夫人。

4.儿子洪士铭,顺治乙未科(1655年)进士,二甲三十名。官至礼部主事、大理寺丞、太常寺正卿(正三品副省级)。

5.孙子洪奕沔,镶蓝旗辅国公凹山的女婿。

PS:“洪承畴”三个字,真是一笔历史糊涂账。

松锦战败,并非他错。投不投降、殉不殉国,明朝灭亡已是定局。他投降后,虽然替清朝卖命干活,扮演了清朝问鼎中原的导师,但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明清之间的战争杀戮。

这笔账,谁算得清。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