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年8月,朱元璋给朱标安排了一项任务。跑一趟西安,考察迁都一事。
朱元璋用心良苦,迁都是送给朱标的一份礼物。意思是,未来帝位是你的,你就按照自己的心意,给自己建一座称心如意的宫殿。
朱标前脚出发,后脚应天府发生一件怪事,东方天雷滚滚。
按照阴阳五行学,东属“震”宫,震为木象,意为长子。朱元璋感觉,长子远行,木遭雷击,此事不吉。
于是,立刻补发一条敕书,叮嘱朱标“尔宜慎举动,节饮食,严宿卫,亲君子,远小人,务在存仁养性,施恩布惠,以回天意”。
敕书发出去后,朱元璋仍然不放心。10月,再派三位国公(冯胜、傅有德、蓝玉)去西安保护朱标。
好在是虚惊一场。11月,朱标圆满完成任务,带着西安地势图,回朝面圣。
5个月后,虚龄38岁的太子朱标,年富力强,无病无灾,居然稀里糊涂地挂了。
失去朱标,对时年64岁的朱元璋打击太大。不仅是精神上丧子之痛,更打乱了朱元璋对明朝的全盘谋划。
有时候,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宁可背负“暴君”恶名,用屠刀给朱标杀出一条明君圣主之路。
结果,朱标无福消受。朱元璋的所有计划,随着朱标离世,一夜泡汤。
哭过痛过后,朱元璋开始调整思路。毕竟,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按照顺序,朱标骤然离世,应该由朱棣晋升嫡长子,成为储君第一候选人。问题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保留了一个淳朴秉性,凡事以“长”为尊。既然长子没了,家大业大就得留给长孙。
于是,朱允炆就这样成了帝国接班人。储君确立后,朱元璋要做的有两件事。
一是尽快培养继承人。二是给继承人搭建新班子。
在这两件事上,朱元璋对待朱允炆的做法,与培养朱标一模一样。
——用屠刀把“荆条”上的刺一刀刀削掉。
有了这样的想法,注定有些人悲剧了。
很快,锦衣卫指挥使蒋𤩽的一封“密奏”,再一次在大明王朝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
1393年2月,蒋𤩽密告蓝玉谋反。(过程不再多说)
很快,蓝玉七大罪状“做实”,诛灭九族。“蓝玉案”虽然不及“胡惟庸案”“郭桓案”殃及人数多,但作为洪武最后一案,明朝在“杀无可杀”的状况下,1.5万人因此丢了性命。
最后,朱元璋杀疯了,连孙蕡这类执行任务的监斩官都拖出去斩了。
蓝玉原本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台柱子”,为什么朱标一死,蓝玉也跟着性命不保呢。
真相藏在蓝玉和朱标、朱允炆三人的关系里。
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本身能力强悍,加上姐夫提携,蓝玉成了大明开国二代中的扛把子。
最重要的是,常遇春之女嫁给了朱标,成了第一任太子妃。蓝玉是太子妃常氏的亲娘舅,那也是朱标的妻舅。
有常氏存在,朱标和蓝玉的关系自然没得说。
可是。朱允炆跟蓝玉没有任何关系。朱允炆的亲妈是常氏去世后,朱标的第二任太子妃吕氏,太常寺卿吕本的闺女。
常氏一共生了两个儿子。皇嫡长孙朱雄英(皇孙排行第一),洪武七年出生,洪武十五年早薨。二儿子朱允熥(皇孙排行第三),洪武十一年出生,活到永乐十五年。
吕氏一共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朱允炆(皇孙排行第二),次子朱允熞(皇孙排行第四),三子朱允熙(皇孙排行第五)。
(此处,插播一段)
后来,明朝爆发“靖难之役”,完全是朱元璋自找的。
因为朱标死后,朱允炆不是第一合法继承人。立储君的话,从儿子里找,应该是朱棣;从孙子里找,应该是朱允熥(生母常氏为嫡)。朱元璋非要玩“非主流”,那就别怨朱棣不孝。
蓝玉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政治遗产,这一点不假。但他与朱允炆“没有一毛钱”血缘关系,人家是皇三孙朱允熥的亲舅姥爷。
如此一来,朱允炆和朱允熥的实力,立判高下。
朱允熥背后的靠山是常遇春家族,常遇春是一等开国勋贵。朱允炆的靠山是姥爷家凤阳吕氏,跟常家比起来,简直是毛毛雨不成气候。
如果朱允炆使唤不了蓝玉,蓝玉想弄走朱允炆,把亲外甥孙朱允熥扶上皇位,易如反掌。
这倒不是最可怕的。朱允炆和朱允熥都是朱家嫡系血脉,谁当皇帝无所谓。
怕的是,朱允熥年纪更小,真有一天被蓝玉推上皇位,万一常家和蓝玉这伙外戚弄权干政,麻烦可就大了。
想到这,朱元璋等不了了。趁着自己还有口气,抓紧干吧。反正前边已经杀了三波,不差这一波。
洪武二十六年2月8日到5月1日,短短82天,1.5万人因“蓝玉案”死于族诛。
三年后,朱元璋大病一场,已经濒临驾崩边缘,但仍然不忘对皇权的思考。
弥留之际,猛然想起,后宫一直由马皇后和李淑妃管理。他死后,太皇太妃们身后的外戚会不会成为朱允炆的绊脚石。
于是,心一横。用最后一口气,下了最后一道圣谕,带走了46位可能威胁朱允炆的太皇太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