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关注,不迷路哦!

不一样的美丽
————
湖北/陈狄鹏
有人说风和日丽、白云朵朵是美丽;也有人说烈日炎炎、万里无云是美丽;还有人说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是美丽,我却认为拥有那不一样的美丽的是雨。
(请你划线:对于美丽的理解,作者开篇列出了种种为人熟知和认可的说法,但在作者心中却又独特的标准。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喜欢上了雨。炎炎烈日会让我心烦意乱,冰冷的雪花会让我心灰意冷,只有下雨的时候,我才会感到惬意。
雨,催生万物,却默默无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多么伟大呀!春雨贵如油,大自然把你们慷慨地送给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大自然。
(请你划线:化用经典诗文,把“自己”对雨的理解寄情于雨景的感悟。春雨润物,赠予人们丰收的希望,怎能不美丽!)
我喜欢淅淅沥沥的小雨,喜欢在雨中漫步。如果正在家里看电视,窗外下起了小雨,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走出去。不必打伞,任凭小雨淋湿我的衣裳,我的心仿佛在这一刻平静了下来,雨带走了一切的烦恼。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多美的景色呀!在小雨的冲刷下,小草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绿色的衣裳。
比起春天淅沥的小雨,夏天的雨则气势磅礴。你看,乌云翻腾,电闪雷鸣,伴随着风,暴雨降临。它来得快,来得急,来得猛。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发出清脆的响声,仿佛一支激昂的进行曲。听着这支曲子,我心中的斗志仿佛被点燃了,在大雨的冲刷下,世间的一切变得清新多了。
(请你划线:喜爱雨景,当然离不开对夏雨的描绘。夏雨的气势,夏雨的特征,夏雨带来的心境,在作者凝练的语句中让每个读者似乎都能看得见、摸得着夏雨的模样。)
秋日的雨是凉爽的。本来就秋高气爽,再加上一场雨,不是更加凉爽了吗?秋雨没有春雨的缠绵,没有夏雨的凶猛,展现出的是一种凉爽。沐浴在雨中,你的心胸会格外开阔。
冬天没有了雨,只有死去的雨的精魂——雪。
雨,你那不一样的美丽,值得赞美。
(请你划线:文章以时间为序,紧接着就描写了秋冬两季雨的形态。秋雨不同于春夏的特征,冬雨化为雪的“精魂”,一幅全年雨景的图解在作者笔端流淌。好一幅美景!)
点评
化用诗句,抒情状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两处春雨的描写都适当地将诗句分解开加以阐释。极其自然地表达出作者对于雨景的感触,春雨润物,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作者对于雨的喜爱之情。诗句的化用也为文章增色许多!
详略有别,分时裁夺: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各个季节的雨都是有所不同的,对雨的感受也会有所差异。作者在文章中着重描写了春雨,而对冬季的雨则一语带过,简洁又富有深意。这样的结构安排,既符合文章写“雨景”的主题要求,也使得人们眼前一亮,多了一份对雨的感触。
不一样的老师
————
郑丽媛
9月1日,一大早就下起了零星小雨,像雾似的雨,像雨似的雾,丝丝缕缕缠绵不清,淅淅沥沥停不下来。这一天,我要上中学了。
“丁零零”,伴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我热切地向教室外张望着,语文老师走进来啦!额,这个老师,怎么形容呢,不是我想象中的帅小伙,体型微胖偏高,难以判断他的年龄到底是三十几岁还是五十几岁。因为他已经是地中海发型:前面就几根头发,头顶一根头发也没有,光秃秃的,后面倒是有十分密集的头发。带着一副黑色眼镜框的眼镜,看起来挺有学问的。眉毛也十分有个性:又粗又黑,像两个倒挂的弯月亮,看起来挺有喜感。
“大家好!我叫张抱舟……”他一开口,底下的同学们笑成了一片,可是他并没有生气,反而接着往下说:“张是弓长张,抱舟就是抱着一条小船,奇怪不?没事抱一条船玩。可别笑,全国就我一人叫这个名字,不信的话,上网使用百度搜索一下,一万四千多条信息,每一个都是我的,反正好的坏的都是关于我的。”
张老师仅仅讲了两句话就深深地把我给吸引住了,张老师一转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字:上面是两个叉叉,下面还有个小人,右边好像是一个人的手。然后问我们,谁认识这个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认识。“教育的教!”张老师告诉我们,“教”这个字的意思是老师手里拿着棒子在后面鞭策学生,谓之“教”。原来教育是要强制的啊!接着张老师又画了第二个字。这个大家猜出来了,“学!”同学们开心地大声喊。“那何为学呢?”张老师说,“学要靠自己的自觉。‘教’是被动的,而‘学’要自己主动去学,学生是‘学’的主人。”最好玩的是张老师画的第三个字,像一只鸟儿在飞,是个“習(习的繁体)”字。张老师说,“習”的上面是“羽”,下面是个“白”,本义是幼鸟在鸟巢上振动翅膀演练飞行,所以称生活实践的体验为“習(习)”,只有习得才能真正掌握。
哦,我懂了:老师“教”给的,加上学生“学”到的,这些知识通过实践的“习”得,就是我们的能力。
开学第一天的第一节语文课就这样别开生面,我相信,我不会忘了初中第一堂语文课上的欢声笑语,更不会忘记可爱幽默的张老师。
点评
层次清楚: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自己中学第一天的第一节语文课,语言流畅,层次清楚,自始至终显得其乐融融。
轻松幽默:通篇文章语调轻松幽默,展现了一个有趣的语文老师形象,事例选择典型,显得妙趣横生,令人爱不释手。
不一样的自己
————
浙江/吕丹妍
有一句话说得好:冬来了,春还会远吗?在寒冷的严冬中,夹杂着春的气息,春夏秋冬,年年皆是如此,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在寒意愈浓的冬日里,我们结束了八上的课程。随之而来的,便是考试。
考试考完的那一日,太阳难得露了笑脸,仿佛也在为我们高兴。我背着大大的书包,抱着厚厚一叠资料,走在路上。耳边满是嘈杂的声音,平时走过无数次的小路,今天显得那么特别,是因为承载了太多的喜悦吗?
仔细想来,仿佛不久前,也是这样的。一样的阳光,一样的嘈杂,一样的喜悦。然而,仔细想想,似乎又有什么是不同的。
在慢慢暗下来的夜色中,时间不急不缓地走着、走着。落日恋恋不舍地抚摸着屋脊,看着、看着。时针在继续着它的工作,地球在转动。
不知过了多久,秒针缓缓跨过那个时刻,嘀嗒嘀嗒,接着,继续走着、走着。
(请你划线:在作者的笔下,秒针像人一样会按时行走,其特殊意义在与一天、一天的变化是秒针那缓缓跨越。)
漆黑的夜一下子变得可喜起来,就连厚重的寒意,也带了一丝轻快。是因为不久,晨曦便会重新倾洒,新的一日又将开始了吗?
浓重的墨色中混入一股清水,墨色开始渐渐变淡、变薄。喷薄欲出的骄阳显得那么有活力,那么生机勃勃。紧接着,仿佛约好了似的,此起彼伏地响起了公鸡的啼叫。
(请你划线:将黎明时的变化比作浓重的墨色中混入了清水,比喻形象贴切。)
周而复始,又一天开始了。但是,难道这能永远周而复始下去吗?难道,就同昨天没有半点变化吗?
我仿佛悟到了什么,慢慢地走出房间,抬眼看金色晨曦。
灿灿的金光,娇嫩的黄色,让我想到初生的小鸡、早春的迎春花。
(请你划线:金色的晨曦不仅颜色像小鸡,像迎春花,而且它们都包含一种勃勃生气。)
新的一天,就要开始了吗?
幽深的夜,既是昨日的结束,又是今朝的开始。其中的分隔,不过是那短暂的一瞬,短得让人还没反应过来,便已不见了的一瞬。
一天的时光,既是在夜的怀抱中睡去,又是在夜的亲吻中醒来。
难道上天赋予我们新的一天是为了让我们重温旧日时光的吗?我问自己。在恍惚中,我听见了自己内心那个弱小却坚定的声音:“不,不是的。我们要活出不一样的一天,活出不一样地自己!”
是的,冬来了,春还会远吗?
挥别冬天,便是迎来了春的微笑,一年过去了。然而,接下来一年,你要同上一年一样地过么?
从终点出发,活出不一样的自己!
点评
首尾呼应,深化情感:文章开头提出疑问“冬来了,春还会远吗?”,结尾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呼应开头,并以此类比人生,每一年都是新的一年,人也应该活出不一样的自己,全文情感得到深化。
反复设问,强调突出:作者反复使用设问句式,问句往往单独成为一段,回答也自成一段,比如第三段中“今天显得那么特别,是因为承载了太多的喜悦吗?”,第四段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样的结构安排突出了问句的气势,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同时读者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思考脉络。
不一样的假期
————
福建/苏罗
小学毕业前的那个假期,妈妈听说上初中后就要到外地去参加军训,可我的身体不太好。对此,她非常担心。就趁着回老家探亲,让曾为军人的爷爷给我进行特训。
一听说是准军事化训练,我就特别感兴趣。刚到爷爷家,就嚷嚷着要开始特训。“好,准备特训!”爷爷洪亮的声音刚落,特训便开始了。
学打背包是特训的第一步。爷爷拿出了他珍藏几十年,已经粘满蛛网的“古董”——一个迷彩背包。呵!这包也真是够重的。我費尽力气才把它搬下阁楼,刚塞进两件衣服。咦?这包怎么就装满了?“等等!”爷爷突然“神经质”地大喊一声,“你怎么也不看看包里有什么?”我纳闷地拿出衣服,将手伸进包内,一块一块,竟掏出了半背包石头!“这是我故意放到这里的‘炸弹’。”爷爷吹胡子瞪眼道,“在你感到包沉时,就该察觉到不对劲儿。军人,应该有辨别真伪的能力!”
狡猾的爷爷,竟弄出这种花样!我不禁暗暗叫苦,真不知道接下去等待我的将是怎样的特训。
“下面,准备站军姿!”——军姿,这可是我的强项。可爷爷只吩咐我在小院里站着别动,就离开了。村子里很安静,别人都在屋子里看电视,聊天,唯独我一人寂寞地站着。冬天没有艳阳高照,瑟瑟的寒风刮得我脸颊生疼,隐约听到有人下楼,我忍不住一看,爷爷正凶神恶煞地拿着根棍子,好像要向我打来。天知道他要玩什么鬼把戏!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我拔腿就跑。“停下!”爷爷大喝一声。我回过头,爷爷扔了棍子说:“你跑什么呀,我又没想揍你,这只是个测试!就你这样还军训?军人,就得处变不惊,还得守规矩——我让你别动,你就别动!守规矩,才能打胜仗!”
这个“老奸巨猾”的爷爷,居然连耍我两回。于是,我决定主动“反击”!我拉上爷爷一起到家附近的操场上长跑——我想:爷爷年纪大了,一定跑不过我!我提议先跑三公里。“一二一!”“一二一!”,我们喊着节奏,在操场上绕圈小跑。随着圈数的增多,我的呼吸越来越沉重,体力渐渐不支,一屁股坐到地上。爷爷停下来,回头对我说:“快站起来!军人既然敢挑战,就得有毅力完成!”爷爷还真是老当益壮啊,我也不能输!我迅速爬起,坚持跑完了这三公里。
最后一天,爷爷打算教我唱军歌。唱军歌?这可让我大跌眼镜。毕竟,我和爷爷同为五音不全之人,唱歌岂不是戳自己要害?可爷爷不允许我放弃,他也不用什么伴奏,自己就唱了起来:“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爷爷这可真谓“千古绝唱”啊,震得我耳膜都快碎了。我可不想那么吼,就看着歌词慢慢唱。突然,爷爷一把抢过歌词,额头上的青筋暴起,对着我怒吼:“你这是什么唱法,蚊子吗?军人嘛,就要自信,威慑四方!唱军歌大声吼出来,才是军人的样!”我震惊了,便也不甘示弱,随着爷爷乱吼起来。爷爷转怒为喜,可这却也把邻居“唱”到了家中。
不一样的特训,带给我不一样的假期生活,也让我受益匪浅,明白了在成长的路上,我该像军人那样自信果敢,勇敢应对无法预知的困难和挫折,学会坦然和坚强。
点评
作者通过参加军人爷爷开展的“寒假特训”,度过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假期。文章描写“我”参加特训的场面,生活气息浓厚,在丰富了文章内容的同时,也将“不一样的假期”诠释得更加具体。描写爷爷时用了“老奸巨猾”“凶神恶煞”“厉声”“大喝一声”等词语,活脱脱的一个严厉的军人形象跃然纸上。
不一样的小桥流水人家
————
那日的微雨,让我见到了不一样的小桥,流水,人家。
(请你划线:巧引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拟题,富有诗意,。开笔将“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顿开,更加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不在江南长大,却有一种江南水乡情结,时常会幻想着撑一把油纸伞,漫步在布满青苔的青石板小路上。透过迷蒙的烟雨,在不远的地方隐约可见一座石桥,静静地卧在湖水之上,在岁月的变迁中静静地诉说着小城的历史。深邃的湖水有着祖母绿的颜色,宛若美人的秋波,潋滟多情。粉墙黛瓦的小屋坐落在湖水两畔,青苔在不为人知的时间里,潜滋暗长,染绿了一方砖瓦。驻足,微风拂过,似被一双温柔的大手抚摸。耳畔,还残留着风声,又似“汩汩”的划桨声,抬眸的片刻,却不见船家……
(请你划线:油纸伞、青石板、粉墙黛瓦、汩汩的桨声,作者把幻想中的江南勾勒得如烟如梦,令人神往。)
这是我曾经的梦想。可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苏北孩子,在苏北,是没有那么多情的湖水和人家的。后来,我也渐渐忘却了这个小桥水乡的梦幻。
(请你划线:自然过渡,巧妙地引出下文的“断桥浅溪小屋”。)
那日微雨的午后。在家中百无聊赖,我索性拿着爸爸从江南给我带回的油纸伞,到乡下走走。
(请你划线:结构上照应开头,此刻的心情与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少有闲暇,今日,便权当放松。走在乡间的小道上,细密的雨丝夹着泥土的芳香,迎面打在脸上。踩着松软的泥土,偶见飞鸟从梧桐上飞过,仅留下一道掠影。一树梧桐一飞鸿,一路行人一路景。我漫无目的地撑伞而行,不觉间走到了一个从未经过的地方。茂密的梧桐交叉婆娑,风吹树摇,“飒飒”声不绝于耳。
雨蒙蒙中夹杂着雾气朦胧,我的眼神恍惚,总觉得在哪儿见过。远眺,有一道浅浅的溪流。我有些讶然,莫不是我也同唐人柳宗元一样,觅得一处小石潭?我不觉走近。溪水,澄澈得没有一丝杂尘,像空灵的水晶散发出幽幽的光晕,如线般的雨丝让原本平静的溪流泛起了阵阵涟漪。只可惜两岸没有青翠的垂柳,没有鹂鸟的啼鸣,只有一座木桥。木桥已有些腐旧,桥身的漆几乎掉光了,桥的两侧几乎没入水面,中间的一层木板也已赫然断裂。这是一座断桥。
(请你划线:作者情绪的变化牵引着读者的思绪,文章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叙写。)
“姑娘,有事吗?”一个苍老的声音突然传入我的耳朵。我这才惊觉在我的身旁有一位老奶奶。岁月的痕迹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她古铜色的脸庞上,她枯槁的手上到处是冻裂的伤痕。我讶然,不禁问道:“奶奶,你住哪儿?”她指了指不远处的一间小屋对我说:“在那呢。”那是一间怎样的小屋啊!屋顶的砖瓦已有部分脱落下来,透过门,隐约可见一些碗碟摞在掉了漆的桌面上。小屋外是一小片田地,里面已经种上了作物,青青的,才发芽。
(请你划线:人物与环境描写为下文作者的感悟蓄势、铺垫。)
“断桥浅溪小屋”,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水乡。“孩子,进来坐坐吧。”“不了。”老奶奶脸色很平静,她抬起头看向我,似乎看出了我的想法,然后淡淡地说:“你用心看,这里的风景好着哩!”
(请你划线:老奶奶淡淡的一句话,意味深长,看似闲笔,但闲笔不闲。)
真的呢,这里虽然没有江南水乡的旖旎,但是有一种苏北特有的质朴与平凡。它没有温婉美丽的风景,却依旧有人为它而驻足。它不像乌镇、周庄这些江南古镇有着市井的气息,它淡漠,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受世俗的污浊,保持着自己的风韵与独特。它有着最原始的田园风光,是喧嚣的世界中独存的一隅宁静。或许我一直追求的小桥水乡,其实远不及此处的“断桥浅溪小屋”,它给了我原本追求浮华的心灵一个平静的理由。我也似乎明白了为什么老奶奶愿意在此生活,或许,她是为了守望这份宁静。
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正好对上老奶奶似笑非笑的眼神。“是啊,奶奶,用心看,风景真的很美!”
撑着伞,我告别了老奶奶,缓缓前行。雨依旧在下,浅浅的清溪缓缓地流,流进了我的心田,流进了我的梦。
这就是我心中不一样的小桥,流水,人家。
(请你划线: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点评
构思立意古韵悠长:本文借用马致远的名作中“小桥流水人家”这一诗意构思立意,生动巧妙,蕴藉古韵。作者从梦幻中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写到生在苏北的现实,引出“断桥浅溪小屋”的意境。老奶奶的话让“我”从宁静平常的风景中悟出“不一样”的人生内涵,深化文章主旨。
写景抒情清新灵动:本文的另一个亮点是散文诗般的语言,清新优美,似春风像雨露,富有灵气。作者不仅能将动物植物、视觉嗅觉、动态静态,熔于一炉,还能将风景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某种精神内涵,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其“不一样”之处,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