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栈道的晨雾沾湿了蒋琬的葛布衣襟,他蹲身抓起把混合着马蹄印的泥土,指腹细细捻开:"军师请看,三月霪雨致土质酥软,若改用双辕牛车..."
话未说完,身后传来魏延的嗤笑:"参军不去草拟檄文,倒学起老农看土?"
诸葛亮却眼睛发亮,羽扇在舆图上重重一点:"公琰(蒋琬字)此议甚妙!即刻着人改造运粮车辕。"
暮色四合时,蒋琬独坐汉水边的礁石上。江水裹挟着上游冲下的断箭残甲,在他脚边打着旋儿。白日里魏延的嘲讽犹在耳畔,他却想起三年前白帝城中,赵云将虎符放在他掌心时的温度。从袖中掏出半块冷硬的麦饼,就着江水吞咽时,忽然悟透:治国如同这汉水运粮,急流处需缓行,浅滩处当蓄势。

五丈原的秋风卷着焦糊味扑进承祚堂,杨仪将佩剑拍在蒋琬案头:"某随丞相北伐十年,岂能屈居费祎之下!"
剑鞘上未干的血迹在竹简洇开,蒋琬凝视着那抹暗红,想起月前诸葛亮弥留时紧攥他手腕的力道。案下右手死死掐住大腿,面上却温言道:"威公(杨仪字)可知,丞相临终前最挂念的,竟是你在汉中改良的连弩机括?"
待杨仪摔门而去,蒋琬缓步走到庭院古柏下。树皮上还留着去年诸葛亮系祈愿帛带的勒痕,他仰头望着星子渐明的夜空,忽然笑出声来。
笑着笑着却呛出眼泪,丞相总说"澹泊明志",原来这四字竟要拿半生锋芒来换。次日朝会,他当众宣布追封杨仪为镇军将军,朝堂上落针可闻。
三、涪城舟中改乾坤(延熙元年·238年)"使君三思!"邓芝的玉笏几乎戳到蒋琬鼻尖,"放弃北伐岂非背弃武侯遗志?"
江风灌进涪城水寨的楼船,蒋琬扶着船舷望向东去的波涛,怀中揣着昨日南中快马送来的木牍——上面用朱砂写着"夷人愿以象耕代兵戈"。恍惚间,他仿佛看见二十年前那个在广都县衙醉眼朦胧的自己。
是夜,蒋琬独坐舟中,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抄到第七遍时,狼毫突然折断。墨汁溅在"鞠躬尽瘁"四字上,他盯着那团墨渍良久,提笔在旁边补上"以民为天"。
翌日发布的《劝农令》震惊朝野:暂停北伐,改汉水漕运为农用;削减军费,广设"劝农掾"教民耕作。费祎闻讯赶来时,只见案头镇纸压着半阕新词:"少年曾许凌云志,中年方知稻粱谋"。
四、绵竹关下送征鸿(延熙九年·246年)蒋琬倚在绵竹关箭楼的垛口上,看姜维的红缨枪在秋阳下翻飞。这个研读《尉缭子》的青年将军,此刻正在校场演示新式阵型。
身后传来轻咳,费祎捧着药盏叹道:"公琰当真要把北伐方略托付姜维?"蒋琬接过药碗一饮而尽,苦味在舌尖漫开时,忽然想起三十年前白帝城那碗续命参汤。
暮色染红剑阁七十二峰时,蒋琬在病榻上召见姜维。少年将军铠甲未卸便扑跪榻前,却见恩师颤巍巍举起三根手指:"一不屠城,二不穷兵,三..."话未说完便剧烈咳嗽起来,帕子上绽开暗红梅花。
姜维含泪去扶,蒋琬反握住他手腕,未尽之言化作掌心力道。窗外北雁南飞,羽翼划过的天空宛如摊开的青简。
尾声:江州百姓收麦时节,常见田间立着戴斗笠的老农,逢人便说当年蒋琬如何教他们用战马犁地。有顽童指着田埂石碑问字,老农眯眼念道:"这里刻着...汉大司马蒋公讳琬,守蜀十二载,仓廪实,兵甲修..."声音渐渐混入麦浪,而长江依旧日夜东流,将那些静水流深的故事,带向更远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