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十六位皇帝,十三个葬在北京,他们的寝陵被称为明十三陵。
没有葬在北京的明朝皇帝分别是朱元璋、朱允炆和朱祁钰。
朱元璋定都南京,去世后葬在南京明孝陵。

明惠宗朱允炆被朱棣赶下台,下落都成了未解之谜,十三陵内肯定没有他。
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后临危受命登基称帝,但是大哥朱祁镇又回来了。多年后更是通过夺门之变成功复位,朱祁钰被降为王爷,连帝号都被削了,去世后以王爷的身份被安葬在景泰陵。

除了这三位,明朝的其他皇帝都在十三陵。而明十三陵中,除了这十三位皇帝,还有二十三位皇后,多位后妃。
这些都比较正常,皇帝寝陵,就是皇帝皇后和得宠的后宫嫔妃。可是,在明十三陵中,竟然还有一个太监墓。
明朝掌权的太监很多,但善终的没几个。
王振,司礼监掌印太监,怂恿朱祁镇亲征,土木堡之变中被杀了。

刘瑾,权势最盛时掌管官员升迁任免,被称为“刘皇帝”“站皇帝”或者“立皇帝”。可是一朝落败,直接被凌迟处死。
魏忠贤,这应该是明朝最恶名卓著的太监。操控朝政、迫害忠良、卖官敛财,剥削百姓。虽然是太监,男女之事上一点也不消停,为了权势,不惜和另一个大太监争夺皇帝乳母客氏。
总之,乱臣贼子能做的事情他都做了,崇祯继位后他被清算,走投无路之下上吊自杀了。

这些权倾一世的大太监都口碑极差,不可能被葬入皇陵。不出名的太监更不可能了,皇帝都不认识他们。而明朝出名又口碑好,做出重要功绩的大太监郑和,被葬在南京,不在十三陵。
十三陵中的太监墓,或者说唯一一个被葬在皇陵的太监,叫王承恩,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身边的大太监。

王承恩出生在河北邢台,父母双亡后净身入宫,被分到当时还是信王的朱由检身边。
当时王承恩多大没有明确记载,但朱由检也就是十几岁,一个半大不小的孩子。王承恩用点心,完全可以让朱由检满意。时间长了,王承恩就成了朱由检的心腹。
后来朱由检登基称帝,王承恩自然就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魏忠贤倒台后,王承恩就是新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大权在握。

但是王承恩没有像魏忠贤他们那样拼命贪污受贿,享受玩弄权术的快感。虽然当上了秉笔太监,他也没有为自己谋求多少福利,反而和崇祯一样,处处为破碎的帝国补窟窿。
王朝末期,民心早就散了。李自成起义军攻打北京城,拿着大明俸禄的朝廷官员争抢着投靠新主子,士兵都跑了,只有王承恩还带着手下仅有的一点人拼死守卫皇宫。
《明史》记载:“(王)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
忠心耿耿,但是历史潮流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努力而改变。崇祯不行,王承恩更不行。

北京城破后,崇祯命令后宫妃嫔和公主自杀,自己在万念俱灰下来到紫禁城后面的煤山,现在的景山,用一条白绫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大权在握的王承恩,此时就像一个忠心耿耿的老仆人。主人的家被毁了,主人自杀了,他惶惶如丧家之犬,没有任何依靠,也不想偷生苟活。
崇祯自杀后,王承恩对着崇祯的遗体最后一次行跪拜大礼,然后在崇祯吊死的老槐树旁边选了一颗小树,也自杀了。

所有人都知道崇祯自杀前写在衣服上的那句话: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城破之时,皇帝用自杀来保全尊严,保全百姓,崇祯一战成名。但是他死后的事情,就很少有人提起了。

崇祯自杀三天后,全城搜索的大顺军终于找到了他和王承恩。为了威慑,大顺军把崇祯和周皇后的棺椁拉出来示众,告诉明朝官员你们的皇帝已经死了,赶紧投降吧。
示众之后,因为崇祯没有给自己修寝陵,大顺军就把他埋到了宠妃田贵妃的墓中,把皇后放在了旁边。这应该也是唯一一个,皇帝皇后贵妃一起合葬的墓地。

因为是贵妃墓地,所以规模特别小。清军入关后,为了笼络人心,对田贵妃墓进行了扩建,并改名为“思陵”。
当初被大顺军草草安葬在一旁的王承恩,也被清政府专门修建了一座大墓,顺治还下旨为他竖碑立传,亲自撰写了800字的碑文。康熙继位后,再次亲自为他撰写碑文,乾隆多次下旨维修扩建。
所以,王承恩墓就成了十三陵中唯一的太监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