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在春秋战国,魏国有个人叫子质,特别有学问。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希望能得到指点。
子质特别热心,无论谁来请教,只要有空都耐心讲解,一点不藏私。时间长了,一大批人在子质的教导下学业有成,进入朝廷做官了。

这些人都是子质的学生,古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在虽然没有这么严重,但对于老师,大家还是很尊重的。如果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遇到难事,咱们恰好有能力,肯定会主动帮忙的。
但是,子质后来得罪了魏文侯,当初到他家里求教,如今在朝为官身居高位的学生竟然没有一个帮他说话。子质无奈,只能出逃。
在路上,他遇到了另一个学者子简,忍不住就对子简发牢骚。说我当初对他们这么好,牺牲休息时间也要给他们讲课。现在,我遇到麻烦,这些人竟然全都当缩头乌龟,一群狼心狗肺的东西。

子简没有跟着骂人,反而说了一句特别有哲理的话:
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
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到树下乘凉,秋天还能免费吃水果。但如果春天种下的是蒺藜,夏天不仅没有地方乘凉,到了秋天,它还会扎你。
简单点,没有人品,没有底线,学问越高,危害越大。

子质豁然开朗,原来如今这个局面不是学生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想要得到不扎心的学生,第一关考验的不应该是天赋,而是人品。
子质一下就振作起来了,之前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吃一堑长一智,以后我就知道怎么做了。
子质后来的学生,全都品学兼优。为了纪念老师的恩德,都在住处种植桃树和李树,这就是桃李满天下的由来。

但是,这个故事只出现了桃树和李树,说明在春秋战国桃树和李树就开始代表老师了,但并没有出现桃李满天下这句话。
一直到唐朝,白居易写《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这是“桃李满天下”这句话第一次出现。

这首诗中的“令公”是中唐名臣裴度,他最广为流传的事情,就是那场震惊朝野的刺杀事件。
大唐元和十年六月初三日,凌晨,丞相武元衡踏着满天星斗走出家门,随从手里的灯笼发出忽明忽暗的光芒,让人昏昏欲睡。就在一切都熟悉的令人无聊时,箭矢的破空声突然传来。
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随从马上四散逃命,刺客毫不费力就来到武元衡身边,牵着他的马匹走了十几步。然后砍下武元衡的人头,制造了一起惊天谋杀案。

几乎同一时间,由另一条路上朝的御史中丞裴度也遭到了刺杀。只是他比较幸运,刺客一刀直取首级,但裴度的帽子比较厚,刺客一刀下去确实把他砍伤了,但不致命。
裴度跌到了一旁的沟里,刺客要追上去补刀,裴度身边的老仆人王义拼死抱住刺客的腿,大声呼喊抓刺客。此地不宜久留,刺客一刀砍断王义的手臂,逃命去了。
后来知道,刺杀武元衡和裴度的刺客都是军阀李师道派去的,原因是他们两人都是主战派,一直建议皇上讨伐藩镇势力。

刺杀案发生后,心里有数的满朝文武都默不作声,只有年轻气盛的白居易在朝堂上高喊要捉拿凶手。唐宪宗肯定想捉拿凶手,但是时机不对,所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下了《琵琶行》。
说的有点远,还是返回来聊裴度。
裴度这个人,名门出身,进士及第,与武元衡一同被刺后,武元衡去世,他代替武元衡担任丞相,依然坚决主张削藩,后来更是直接上战场,指挥平定了淮西之乱。
刺杀他们的李师道,也在裴度的计谋下丢盔卸甲,最终被杀。

外敌没有了,内忧出现了。之前裴度和唐宪宗君臣合作愉快,现在藩镇不成气候,唐宪宗感觉自己功成名就,可以享受一下了。裴度苦口婆心劝说,但是唐宪宗不听,还逐渐疏远他。
最终,历经四朝,多次出镇拜相的裴度被排挤,晚年回到洛阳,不问政事。去世后,获赠太傅,谥号“文忠”。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裴度虽然被称为最能打的宰相,但是他没有担任过太子老师,也没有在教育部门任职过,为什么死后会获赠太傅?

还有,白居易说他“桃李满天下”,都没有当过老师,怎么会桃李满天下?
原来,古代的师生关系绝不仅仅是现在的老师和学生。科举时的主考官被尊称为“座师”或“座主”,提携帮助过你的人,也被尊称为老师。
裴度没有教过学生,但是他帮助过李德裕、韩愈、李光颜、刘禹锡等一大批文人武将,也是桃李满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