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我反叛?都是康熙逼的!

大力道历史 2025-03-12 10:05:30

提到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反面历史人物,吴三桂绝对排前三。

明朝末年,他手握重兵,本应全力抗清,却在关键时刻 “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推手。

降清后,他充当清廷鹰犬,残酷镇压抗清力量,甚至绞杀永历帝,彻底失尽人心。后来又因不满撤藩而反叛,发动 “三藩之乱”,种种行径,使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有一说一,他被平灭,反倒成了康熙文治武功的最大功绩。

实际上,这可能是康熙欲盖弥彰,将自个年纪轻轻闯的弥天大祸,让吴三桂给他当替死鬼,以衬托他的英明神武。后世史书,确实也照着编,每每说到平三番,那可是所谓康乾盛世之始,康熙大帝为维护国家统一,千古一帝也!

而突发的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经济重创,战后清廷集权加强,限制民间火器发展,间接迟滞军事科技进步,还埋下后续边疆防御隐患。

尤其是直接导致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和高压政策,导致有清以来思想越发封闭社会发展越发迟缓,最终被西方远远甩在了后面。

总之,这都是吴三桂者害的!冤有头债有主,肇事者是他!

也确实,吴三桂历史评价极低,但就他反叛这事,咋今天还真得给他平个小反。

说康熙即位时年仅 8 岁,亲政时也不过 14 岁。虽饱读儒学经典,有满腔抱负,心怀成为千古一帝的宏大志向。但毕竟才17、8岁,是个娃娃,太过急于求成,把异常复杂的情况想的太过简单。

可能也是尝到了三下五除二,智擒鳌拜的甜头,天真的以为撤藩不消几日便可大功告成,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巩固统治,从而心理上难以做到沉稳谋划、徐徐而图。

再有,清朝高层高喊什么“满汉一体”,但内心深处对雄踞一方并手握军队的汉族将领并不放心,康熙也是被身边一些个满族庸才给忽悠瘸了。

正当康熙寻思找什么理由撤藩时,瞌睡有人送枕头,尚可喜因年老多病,更对押在北京作人质的长子尚之信很担忧,是主动申请撤藩,希望归老辽东。

康熙大喜,迅速批准了尚可喜的撤藩请求,但拒绝了其让长子尚之信袭爵留镇广州的要求。这一举动表明康熙对藩镇的态度,暗示吴三桂和耿精忠有样学样,也应主动撤藩。

吴三桂得知尚可喜撤藩后,本来没啥心思的他,感到了极大的不安和焦虑。自古有道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一旦失去云贵地区的控制权,沦为无权无势的闲散王爷,鬼知道自个会不会善终。

自个死了也算了,亲儿子吴应熊作为人质在京,任何一步不慎都可能导致灭顶之灾。

但他还是没想反叛,想着没这么快这么蛮干吧?

毕竟自个可有几十万大军?镇守边疆?

于是吴三桂采取了一些退让的行为,比如吴三桂以“两目昏瞀,精力日减”为由要求辞职休养。康熙还是太年轻,二话不说,迅速批准了他的请求,并收回了他在云贵地区选任大小官员的权力。

为了进一步确认清廷的态度,吴三桂又试探性地将自己在云贵地区选任武官的权力也上缴。清廷毫不谦让,一并收回。这次退让不仅没有换来清廷的信任,反而让他更加确信清廷对他的防范之心。

康熙期间哪里也是昏招频出,逼迫吴三桂最终决定,反了他娘的。

一个是小皇帝虽给予了吴三桂表面上的安慰和承诺,但吴三桂及其部下已经在云贵地区建立了深厚的利益基础,撤藩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权力和利益的巨大损失,他们痛哭流涕跪求主帅不要听朝廷的。

康熙全然不知,不停催促兵部、吏部和户部赶紧做出撤藩的具体规划,皇帝逼底下,底下逼吴三桂,压力山大的吴三桂真被逼极了。

内外煎熬,吴三桂越想越觉气恼,老夫已年过花甲,长期在南方驻守,身体状况不佳,就像儿孙满堂,善终也。

但你娃娃皇帝不念苦劳,强行推行撤藩政策,几十万人天天眼么前给老夫哭,被逼入绝境。与其被灭族,还不如拼了!

于是乎, 1673 年。吴三桂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又身穿孝服,祭拜永历帝陵,痛哭流涕,自立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建国号“大周”,兴明讨虏,拉开了 “三藩之乱” 的序幕。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