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但春节档电影还在被热议,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哪吒》的新闻。
因为《哪吒》太火,其它春节档电影全都成了炮灰。金庸武侠改编的《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更是遭遇票房滑铁卢,好像都没过十个亿。
票房虽然惨淡,但郭靖守卫襄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事迹,每次一想都让人心潮澎湃。

郭靖虽然是小说人物,但是他有历史原型,从小说剧情也能推断出来,他大致出生于公元1200年,去世于1273年。
南宋虽然偏安一隅,皇帝昏聩,奸佞当道,但还有很多和郭靖一样,力主保卫家国的仁人志士,比如说陆游,辛弃疾。南宋还有一大批名人,比如书法家赵孟頫,文天祥。
在郭靖从懵懂少年成长为侠之大者的过程中,这些人在干什么呢?

先来说陆游和辛弃疾。
陆游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是王安石的学生,父亲当过京西路转运副使。如果按部就班的长大,陆游肯定会高中进士,延续家族荣耀。
可是,金军南下,开封城破,靖康之耻随之发生。整个北宋朝堂,一大批人被金军劫掠北上,一大批人仓皇南逃,陆家属于南逃那一批。

当时陆游大约三四岁,跟着家人餐风露宿狼狈南下,好不容易有个落脚点,金军又杀到,他们就得接着跑。这种情况持续好几年才逐渐安定下来。
可以说陆游的整个童年,都是在东躲西藏中度过的。身边长辈还一直在怀念故土,他肯定对金军深恶痛绝。再加上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所以他终生都在想着北伐。
临死前的绝笔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想就觉得苍凉。

和陆游一样,辛弃疾也是南宋文人主战派的代表。
陆游出生在两宋之交,亲身经历过逃亡。辛弃疾比陆游小15岁,出生时靖康之乱早就结束了。他还出生在金国统治区,祖父在金国做官,从地理位置划分上看,他已经是金国人了。
关键时刻,是祖父在辛弃疾心中种下一颗抗金的种子。虽然拿着金国的俸禄,但辛弃疾的祖父一直和孩子说,咱们是汉人,南面的大宋才是我们的国家。

辛弃疾也是不负众望,21岁就参加了起义军,还成功与南宋朝廷接洽,打算里应外合给金国点颜色看看。结果没想到,出了叛徒,起义军首领被暗杀,大批人马被叛徒带着归降金国。
辛弃疾怒了,他带着五十人闯入有五万人驻扎的金军大营,直接把叛徒抓到临安斩首。
因为这件事,辛弃疾成了南宋武力值最高的文人,公认的文武全才,被称为“词中之龙”。

陆游和辛弃疾同为南宋官员,还都是大文人,早就互相倾慕。
只不过,虽然神交已久,但古代车马慢,官员也不能随便走动,所以这俩人一直没有机会见面,直到公元1203年,也就是郭靖郭大侠三四岁,正在努力奔跑茁壮成长的时候,他们终于见面了。
这一年陆游已经78岁了,还有七年去世。辛弃疾也63岁了,还有四年去世。年纪都不小了,又都在官场中沉浮,对南宋朝廷早就看透了。但只要有一丝收复故土的可能,他们依然愿意粉身碎骨,肝脑涂地。

他们这次见面,也与抗金有关。南宋丞相韩侂胄准备北伐,重新启用辛弃疾,官职是“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陆游也被请出山,于是,辛弃疾和陆游就这么见面了。
辛弃疾到陆游家中做客,看到陆游的住所虽然风光秀丽,但房屋都已经年久失修,就提出要给陆游盖房子。陆游说“幸有湖边旧草堂,敢烦地主筑林塘”,婉拒了。

多日后,辛弃疾被朝廷召到临安商量具体事宜,这俩人就分开了。临行前,陆游写了一首《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全诗特别长,其中有几句是:
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天山挂蒲或少须,先挽银河洗满华。中原麟风争自奋,残虏犬羊何足吓。但令小试出绪余,青史英豪可雄跨。
在陆游心中,朝廷让辛弃疾当浙东安抚使就是大材小用。辛弃疾有管仲萧何的才能,只要给他足够的平台,他一定可以带领南宋将士顺利北上,横扫敌军,收复故土。

只是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韩侂胄等主战派找陆游和辛弃疾,不是真的希望他们能提供好的建议,只是要用他们主战派元老的招牌拉拢人心。
辛弃疾到临安后提出过很多建议,但都被无视了。辛弃疾也能看出朝廷的态度,知道怎么办对自己最有利。
但他不忍看到南宋失败,百般劝谏无果后,在1205年,郭靖五六岁的时候,登上了京口北固亭,写下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那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就是借古讽今。

这句词提醒韩侂胄等南宋当权派千万不要轻敌冒进,鲁莽行事,像南朝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北伐,最终惨败。
结果我们都能想到,没人听。北伐很快失败,韩侂胄求和不成,想要再次出兵,被朝中主和派和杨皇后联手暗杀,头颅还被送到金国。接着就是嘉定和议,南宋用更多的真金白银换取了短暂和平。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郭靖十岁之前,也就是说,郭靖在草原上自由奔跑时,南宋老一辈主战派就要全部凋落了。等到他十七八岁,与黄蓉相遇,甜美的爱情迎面扑来时,金国有一位名留青史的将才也要来到蒙古了。
此人就是耶律楚材,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直系后代。
耶律楚材出生时,他父亲已经六十岁了。老父亲看着这个比孙子还要小很多的儿子,无限感慨地说:“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

《左传》中有个典故,“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就是楚国很多有才华的人得不到重用,为了寻求发展,他们都去晋国了。耶律楚材的父亲给他取这个名字,意思还是这个孩子以后会被异国所用。
不知道老人家是怎么看出来的,耶律楚材后来真的走了这条路。
身为金国贵族,金国皇帝也没有亏待他,对他和他们家都很好。但是蒙古军攻破燕京,成吉思汗对他抛出橄榄枝后,耶律楚材就开始效忠蒙古了。
郭靖20岁左右时,耶律楚材就跟在成吉思汗身边东征西战,屡立战功。

去掉主角光环,华筝喜欢上耶律楚材也有可能。书上写耶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还是文武全才,深得成吉思汗信任。他们还都是少数民族,或许在生活习俗上更有共同语言。
耶律楚材没有当驸马,他凭借真才实学在成吉思汗和窝阔台两朝被重用。窝阔台去世后,他因为弹劾皇后宠臣被打压,在1244年抑郁而终。
蒙古人和中原士大夫都特别惋惜,说他的去世是“砥柱中流断,藏舟半夜移”。

耶律楚材在蒙古大放异彩的这段时间,郭靖与黄蓉双宿双飞,他们两人到湘西参加丐帮大会,到西湖断桥赏景。郭靖也曾跟随成吉思汗西征,估计就是在这时认识了耶律楚材。
小说中,郭靖和耶律楚材还是亲家关系。郭靖的女儿郭芙嫁给了耶律楚材的儿子耶律齐,郭靖的徒弟武敦儒还娶了耶律楚材的女儿耶律燕。

1244年,耶律楚材抑郁而终的时候,郭靖开始守襄阳,开始从江湖上的大侠变成了国家层面的“侠之大者”。
十几年后,1256年,文天祥考上状元。接着就是蒙古大军南侵,郭靖一直在襄阳镇守,文天祥在南宋官场沉浮。一直到1273年,襄阳城破,郭靖战死。文天祥终于当上了荆湖南路刑狱,被南宋前宰相给予厚望。
郭靖去世两年后,公元1275年,文天祥散尽家财,率兵勤王,苦战东南,最终寡不敌众,在1278年末被抓,三年后被杀。

郭靖和文天祥的故事可歌可泣,但在宋末元初,也不是每个人都选择与南宋朝廷共存亡。
大书法家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百分百的赵宋宗室。并且南宋对他们这一支不错,赵孟頫的祖上都在朝廷担任高官。赵孟頫更是没经过考试,直接当官了。
郭靖1273年战死襄阳时,赵孟頫大约20岁。在家族庇佑和自己努力下,他才名远播,年轻有为。6年后南宋灭亡,赵孟頫对故土没有陆游辛弃疾的执念,也没有文天祥与家国共存亡的想法。

耶律楚材身为金国贵族,在蒙古攻破燕京后选择追随成吉思汗。赵孟頫与耶律楚材一样,元朝伸出橄榄枝他就接受了,生活很滋润。
耶律楚材在赏识他的君主去世后被排挤,抑郁而终。赵孟頫则是一直被重用,生前荣宠死后哀荣一样不缺。
郭靖文天祥自然是侠之大者,耶律楚材和赵孟頫的选择也不能说错。身在乱世,只要没有助纣为虐,残害无辜,就都是无关对错的个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