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来了?房地产触底信号,悄然浮现!

人言财经 2025-04-17 08:47:19

当市场还在为房价走势争论不休时,2025年3月的一组金融数据与楼市成交数据,正勾勒出房地产市场微妙的转折轨迹。

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居民中长期贷款时隔许久首次呈现积极变化,而重点城市的新房、二手房成交量也出现结构性回暖。

尽管全国多数城市房价仍在调整,部分业主还在为房源抛售焦虑,但核心城市的成交热力与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正成为市场筑底的重要注脚。

言叔认为,这些看似分化的信号背后,实则是房地产周期从极端下行向理性回归的关键节点,值得每一个关注楼市的人细细审视。

01

3月金融数据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社会融资规模的超预期回升。

据央行公布,当月社融规模达5.89万亿元,同比多增1.05万亿元,存量增速攀升至8.4%,结束了自2024年9月以来的底部震荡格局。

这一变化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企业与居民两大主体融资行为的积极转向。

从企业端看,实体投资意愿的增强尤为显著。

3月非金融企业新增贷款2.84万亿元,同比多增5000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1.58万亿元,短期贷款1.44万亿元,而票据融资则减少1984亿元。

这一增一减的背后,是企业融资“脱虚向实”的清晰写照——中长期贷款对应设备投资与产能扩张,短期贷款支撑日常经营,票据融资的收缩则意味着套利空间被压缩。

与此呼应的是3月PMI指数重返荣枯线以上,新订单指数升至51.8%,需求端的回暖与企业融资结构改善形成闭环,印证实体经济正在积蓄动能。

居民端的变化更具标志性意义。当月居民贷款新增9853亿元,同比多增447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主要为房贷)新增5047亿元,创下2024年以来单月最高值,同比多增531亿元。

而中短期消费贷款仅增4841亿元,同比少增67亿元。这组数据的“反差”,既反映出居民消费信心仍在修复期,也凸显出房地产信贷端的边际改善——当按揭贷款时隔多年再次成为居民信贷增长的主力,其背后是购房者预期的微妙转向。

言叔认为,居民中长期贷款的拐点,恰似楼市的“体温计”,它的回升不仅意味着购房需求正在企稳,更预示着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信用链条开始重构。

02

如果说金融数据是市场的“先行指标”,那么一季度楼市成交数据则是直观的“现实验证”。

尽管全国二手房价格仍在筑底,部分城市业主“以价换量”现象普遍,但重点城市的成交热力,正在为市场注入信心。

克尔瑞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重点30城新房成交面积30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4%,这是自2021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分城市看,深圳、成都、南京等基本面扎实的城市表现亮眼:深圳一季度新房成交面积同比激增74.71%,剔除远郊房源后,核心区域库存已进入“紧平衡”状态。

成都以360万平方米的成交量领跑全国,同比增幅达28.05%;宁波、合肥等城市涨幅也超过30%,显示刚需与改善需求正在集中释放。

二手房市场则呈现“量升价稳”的分化格局。30城二手房成交面积53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深圳、杭州涨幅超过50%,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增幅也在3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深圳等城市核心区域的次新房价格,已较2024年9月的低点回升5%-10%,率先摆脱下跌通道。

言叔认为,这种“以价换量”后的价格企稳,本质上是市场自我出清的结果——业主通过主动调整报价促成成交,而当成交量积累到一定阈值,优质房源的价格便会率先止跌反弹,形成“量在价先”的传导效应。

当下的楼市,犹如一场“左侧交易”的预演:整体数据仍在下行区间,多数城市房价尚未止跌,但核心城市的成交热力、企业融资的实体化转向,恰似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市场筑底的方向。

正如钟摆不会永远偏向一端,房地产周期在经历深度调整后,正迎来向均衡状态回归的契机。

03

内外因素交织下,楼市能否迎来“反转时刻”?

面对积极信号,市场仍有疑虑:全国房价尚未全面止跌,外部关税战的阴影又悄然逼近,房地产真的能顺利触底吗?

言叔认为,当前市场正处于“复杂博弈期”,既有内生修复的动力,也需警惕外部变量的冲击。

从内部看,政策工具箱仍有空间。尽管3月金融数据已显暖意,但居民部门杠杆率仍处历史低位,改善型需求的释放潜力巨大。

若后续能在房贷利率、限购政策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有望加速市场筑底进程。

此外,企业端融资的持续改善,将通过就业与收入端形成正向循环——当企业扩大投资、增加用工,购房者的收入预期便会趋于稳定,从而形成“购房需求提升-市场回暖-信心增强”的良性闭环。

外部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关税战若持续升级,可能影响出口企业盈利与打工人收入,进而间接冲击购房能力。

但历史经验表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韧性,更多来自内部政策的调节与需求结构的自我修复。

2024年以来,各地因城施策已初见成效,重点城市的率先回暖,正是政策精准滴灌的结果。

站在2025年二季度的节点回望,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已持续三年有余,无论是房价泡沫的挤压、企业债务的出清,还是购房者预期的重塑,都已接近“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

言叔提醒,看待当下的楼市,既要避免“房价永远跌”的极端悲观,也需摒弃“全面反弹”的不切实际,理性看待分化中的积极信号——当金融数据与楼市成交形成共振,当核心城市率先打破下跌通道,市场的底部或许正在我们的犹豫与质疑中悄然成型。

0 阅读:292
评论列表
  • 2025-04-17 19:43

    其实每个小区的物业管理应采用全国公开招投标制度,投标家数不少于多少家竞争,从0元每平往上加价,价低者得,全体业主监督招标,年底业主投票,满意度达不到70%的重新招标!引入竞争!

猜你喜欢

人言财经

简介:专注资本市场和商业逻辑,一家说人话的硬核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