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的员工持股计划,资本市场为何不买单?

人言财经 2021-06-21 15:53:43

大家好,我是言叔,专注资本市场、商业、楼市、科技等领域,每天为你推荐财经干货知识,全网同名,欢迎大家关注“人言财经”。

在资本市场格力电器从来都不缺热点,继给员工分房后,董明珠又开始实力宠员工了。

6月20日晚间,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格力将实行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将给不超过12000名内的员工,派发不超过30亿的持股,占总股本的1.8%,购买价格为27.68元/股,该价格仅为6月18日收盘价的一半。

不过资本市场对该消息并不买单,6月21日开盘后,格力电器股价一路低开低走,截至6月21日收盘,股价为51.11元,下跌近5%。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今年以来,截至6月21日,格力电器已经跌去了17%, 从去年打到最高点69.79(后复权)后股价一直萎靡不振,虽然格力公司推出了股票回购,但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仍然疲软,股价创下了近1年来的新低。

资本市场为何不买账?

其实,在资本市场关于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的例子,并不少见,近年来中国人寿、美的集团等不少上市公司都这么玩过。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对资本市场来说其实是中性偏利好的。

为啥呢,原因很简单,上市公司通过员工持股不仅让员工获得了利益、分享了企业的增值收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让员工获得了股东身份,这种身份激发员工的股东意识,潜在的让员工以股东身份来打工,积极性会更高一点。

格力电器抛出此次员工持股计划,或意在深度捆绑格力的核心员工及优秀员工。

近年来,在家电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家电巨头之间的人才争夺非常激烈,谁家开出的条件越丰厚,谁更容易挖走对方的骨干人才。在这个时候,正是格力用人之际,格力拟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深度捆绑员工的利益,让优秀人才长期留在格力。

那么问题来了,资本市场为何这回对格力的员工持股计划却不买单呢?

在言叔看来,这里面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

资本市场或认为格力电器的这份员工持股计划中夹带了太多的“私货”,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它只不过董事长董明珠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方式。

第一,业绩考核指标被市场认为设置过低。

此次格力员工持股计划的业绩考核指标为:

“2021年净利润较2020年增长不低于10%,且当年每股现金分红不低于2元或现金分红总额不低于当年净利润的50%;2022年净利润较2020年增长不低于20% ,且当年每股现金分红不低于2元或现金分红总额不低于当年净利润的50% 。”

这是什么概念呢?

2020年格力净利润为221.8亿元,“2021年净利润增长不低于10%”,也就是完成超过244亿元;“2020年净利润增长不低于20%”,也就是完成超过266亿元。

很多人认为,2021年业绩目标,相当于2019年的水平(247亿元);2022年业绩目标,相当于2018年的水平(262亿元),怎么格力电器业绩增长“不进反退”了?

第二,在此次的员工持股计划中,董明珠认购的股数占比为27.68%。

按该比例计算,董明珠将掏出8.3亿元真金白银认购股票。按照6月18日格力电器股价测算,董明珠获益超过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员工计划的锁定期为12个月,且在锁定期结束后,只有在公司的工会同意之后,才能选择卖出股份。

面对格力如此低价股权激励,有网友感叹到“格力这是在拿全体股东的钱在奖励员工”。

还有一点引起市场争议的地方就在于,再过一年就是董明珠退休的年龄了,会不会在是在为退休前铺路。在言叔看来,这点钱对董明珠来说,应该也不算多大的“后路”,说是为退休做准备的猜测,可能性极低。

格力电器未来的核心看点还是改革,重回增长甚至其它品类也能提升销售才是王道。

这次员工持股其实是个中性消息,但是业绩的要求没有用扣非净利润,同时增长幅度确实无法提振市场信心。二级市场是买卖预期的地方,公司用一份扎实的公告捅破了梦想,跌下来也属正常。

格力电器未来如何突围?

事实上,现在的白电行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以2019年的数据为例。2019年白电行业前四强(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格力电器、海信家电)市占率高达88%,议价能力非常强。

如果单靠空调业务,格力电器可以活得很滋润。但现阶段,已经看不到公司未来的成长在哪里了。

一家非常优秀而没有成长性的公司,往往是非常让人头疼的。

无论是空调、榨菜、鸡爪、白酒、插座、酱油、醋、瓜子、食用油、饮料、电池、券商开户人数、汽车、医药、化工……任何产品,都是有个销量天花板的。

在天花板到来之前,龙头公司都问题不大。但在天花板到来后,如果开辟不了新的利润增长点,那这个公司就没有成长性了。没有成长性的上市公司,估值会被市场无限压缩。

所有的龙头公司,最终都会遇到天花板这个问题。这个是早早晚晚的事,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避免。听起来,是挺悲凉的……

虽然从市场份额的存量来看,格力电器的优势十分明显,但是从2019年开始,格力电器其实是在走下坡路的。

2019年开始,格力终端零售市场的份额优势在美的降价的情况下不断丧失,甚至一度被美的反超。

言叔认为,格力零售市场份额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相比竞争对手而言,格力的性价比在下降。

言叔用品牌溢价(份额差+价差)来衡量格力与美的品牌力、产品力和渠道力之间的综合差距。以往格力在线下的溢价约为20%,相比线上溢价(10%)较高,这是格力线下渠道优势所带来的。

2019年在美的价格战的驱动下,格力线下溢价下降,格力在丧失渠道优势后显得比美的更“贵”。疫情修复后,格力线下溢价恢复至约10%,低于2019年价格战期间的15%,明显低于行业上升周期时约20%的溢价。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言叔认为格力电器的经销商体系需要马上进行变革,否则“守江山将会变得越来越难”。

目前,格力电器最主要的渠道依然保留繁杂的销司层级,加价较高的销售公司层级普遍保留有5%~8%的净利润率。

反观其老对手美的,在2017年对渠道进行改革,取消了销司层级,只保留代理商层级。美的的想法是,取消二级经销商同时促进一级代理商职能向运营商转变,渠道层级由“美的-销售公司-代理商-二级经销商-终端零售商”变为“美的-商务中心-代理商-终端零售商”。

两种体系之下,格力电器与美的相比,终端价差被拉到700元以上,价格劣势非常明显。

如何解决这一劣势呢,很大程度上还是得看格力电器管理层的魄力了,不过目前来看,并没看到格力电器的实质性动作。

依靠线下起家的格力电器,凭借与经销商深度绑定的区域性销售模式获得成功,但要想在“流量为王”的线上时代再次复制成功,并非一件易事,十分考验格力领导层的魄力。

0 阅读:7

人言财经

简介:专注资本市场和商业逻辑,一家说人话的硬核财经!